关于惠州市旅游业资源的分析1. 惠州市旅游业概述1.1惠州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滨海旅游岸线长达20多km,滨海地区主要位于惠阳区和惠东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依山傍海,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
其中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 420万元。
大亚湾旅游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5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亿元。
惠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具备把旅游业做大做好的基础条件。
惠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这里城中有湖,就是惠州西湖、白鹭湖;城外有山,就是岭南名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象头山;南面环海,就是著名的大亚湾、巽寮湾海滨。
惠州的生态旅游可以说是别具特色,资源丰富。
惠州近年来在生态旅游方面先行一步,打造了几个著名品牌。
首先是森林度假品牌,利用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罗浮山这样的优质资源,比如在南昆山上,比较大的度假村就有8家,森林度假这个品牌在珠三角地区,在广东省内,越来越响亮。
南昆山上有一个著名的十字水景区,非常的生态环保,曾获得了两项世界级的大奖,其房间都是用过去那种风格的瓦和砖,如旧建造的。
而且都建在小溪上,每一个房间都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阳台,每天早上起来就能听到鸟鸣、闻到花香,非常美丽。
十字水可以说是世界级的度假样板企业,项目投资七千万,只打造了30个房间,是很别致的、高品质的一个休闲度假村。
除了十字水景区,森林度假还有丹枫寨、云天海等等。
惠州还有滨海度假,在珠三角地区,品牌也是越来越响亮。
在大亚湾,巽寮海滨有一块20多平方公里海滨的极佳场所,是由金融街统一开发建设的,目前那里的五星级酒店群正在兴起。
其中,喜来登酒店已经开业一年,另有五家以上的五星级酒店也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很快五星酒店群就会在美丽的巽寮海滨崛起。
第三块品牌是温泉度假,惠州的温泉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在整个惠州,已经建成的国家4A级景区的温泉就有3家,此外还有很多知名的品牌,比如富丽等有五六家大的温泉品牌已经建成,或是正在建设中。
将来,惠州的温泉品牌也会越来越知名。
今年惠州作为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分会场,主要活动就是“惠州国际温泉旅游节”。
除了温泉品牌之外,惠州还有一个品牌就是高尔夫度假运动休闲品牌,现在已经建成的高尔夫球场有五家,吸引了很多东南亚和其他海外地区的高尔夫爱好者来惠州打球。
惠州的这四大品牌支撑起我们惠州的“休闲惠州、度假天堂”旅游环境。
1.2惠州市的旅游业现状2009年上半年,惠州旅游业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在“珠三角旅游一体化”的构想基础上,于4月2日,与珠三角八市共同签署了珠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罗浮山宣言》,正式启动珠三角九市旅游合作一体化,进一步开拓旅游资源和客流资源,成效明显,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各项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
半年来,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92. 98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实现旅游总收入37.17亿元,增长15.5%。
星级酒店营业额较快增长上半年,在温泉、滨海旅游的强力带动下,惠州市的星级酒店共接待住宿游客304.91万人,同比增长14.8%;实现营业收入5.18亿元,增长8.0%。
全市15家营业收入超过千万元的星级酒店中,主要从属于旅游业的有5家:南昆山温泉旅游大观园、龙门明信温泉、平海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金海湾喜来登度假酒店、罗浮山嘉宝田乡村俱乐部,这5家企业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合计 1.07亿元,占千万元级星级酒店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9.4%,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0.8%,比同期千万元级星级酒店总营业收入增幅高出18.9个百分点。
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千万元的有南昆山温泉旅游大观园1家,其营业收入在全市星级酒店中居于第二位,仅次于康帝国际酒店。
分县(区)看,各县区星级酒店营业收入增长分别为:惠城区7.5%,惠阳区-9.6%,大亚湾区2.4%,惠东县40.6%,博罗县-5.1%,龙门县18.3%。
显示,金海湾喜来登度假酒店和新开业的温泉和宾馆有力拉动了惠东、龙门的增长。
旅行社组团省内游逐步升温受经济危机、全球H1N1型猪流感疫情的影响,以及游客为方便自由出行,游客以市内自驾游、短线游、乡村游和农家乐休闲游的家庭自助游为主。
上半年,全市旅行社组团国内游人数16.13万人次,下降6.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3个百分点。
其中省内游人数11.81万人次(占国内游人数的73.2%),下降9.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5个百分点;省外游人数4.32万人(占国内游人数的26.8%),增长2.7%,增幅比一季度回落4.8个百分点。
2. 惠州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 2.1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目前惠州市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与旅游景区相配套的交通、通讯、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远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以巽寮旅游度假区为例,惠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2 000多万元新建的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主干道的交通状况,但仍存在着供水、供电以及景点交通等“瓶颈”。
特别是供水问题,高峰期的矛盾尤为突出。
此外,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二轮摩托车参与交通运输较多,秩序比较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2.2.旅游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一是缺乏科学管理。
对于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疏导而在旅游淡季又忽略了景点维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
比如在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缺乏合理的疏导措施。
住宿、饮食、购物等价格比平时高,出现价格乱调现象。
二是重产值、轻视环保。
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虽然国家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基层领导和经营者而言,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始终是个两难选择。
许多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旅游从业人员聚散过频,经营分散,质量控制缺乏保障,产品低级庸俗,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3.旅游业的无序开发,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资源的开发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附近海域的滨海养殖业,破坏海岸带山体、植被,也限制了工业的进入。
目前,惠州市资源开发上,比如大亚湾中海石化的落户,将带动以石化为龙头的上、中、下游石化产业圈的形成。
由于这一产业的特性和该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因素,在大亚湾的部分海岸已无法开展以沙滩休闲为主的休闲旅游。
但是目前从惠州的产业发展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是比较小。
惠东的稔平半岛,就其滨海资源的特点,为保护环境和利用滨海资源,也不能建立大型工业项目。
稔平半岛对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为大亚湾核电和南海石化及上中下游产业产生的环境问题,承担着环境净化和生态再生的功能。
2.4.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乏目前,惠州市从事旅游业管理和服务行业的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
服务意识淡薄,应对市场的能力较低。
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方式应用不够,很多滨海景区的发展只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缺乏高级的管理技术,这些都影响了惠州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5.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限目前惠州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比较狭窄,游客主要局限在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客源市场有限。
而广大的周边地区以及内陆地区游客比例偏低,这与惠州市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有关系,难免有“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况。
2.6.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比较滞后,景点硬件落后,特色不突出,旅游景区缺乏区域综合竞争力。
目前,惠州市的各景区景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
滨海旅游业仍以“3S”(阳光、沙滩、海水)为主调的传统滨海旅游模式,各景区(点)功能单一,档次较低,规模小,品位不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如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的开发,实际上仍处于各个投资商圈地和分割自然景区的状态。
沙滩被投资商分割成若干块,未能按照原来的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安排,小而散的特点相当突出。
同时,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景点结合,缺乏有整体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
又如双月湾景区,缺乏有效的规划,景色单调。
此外位于平海镇的南门海,仍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
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平海古城,经历了600年沧桑,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
但是这些历史人文资源略显单调,现代民居与古城楼搭配不协调,缺乏有效规划。
3. 惠州市的旅游开发对策3.1抓好旅游资源的规划修编工作,促使旅游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一是惠州市旅游资源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惠州市旅游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是规划设计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最大承载容量,把旅游资源的保护同国土整治结合一体。
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三是规划中注重培育特色“拳头旅游产品”,使旅游内涵丰富化。
以“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为龙头,加快培育特色旅游产品。
包括以龙门温泉、惠州汤泉、南昆山温泉、矮陂温泉为主的健身度假游;以大亚湾华海度假区、东升渔村、小径湾大甲岛、三门岛、巽寮湾旅游区、海龟自然保护区为主的休闲旅游;以大亚湾中海石化、数码工业园等为主的园区工业游;以惠阳镇隆、惠东客家围龙屋及惠东黄狮古宅为主的客家风情游;以平海古城、香溪堡及龙门古建筑群、惠州黄氏书屋等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
3.2.不断完善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逐步完善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道路,把各个旅游景区(点)的线路有机地连接起来。
加快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设置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为国内外观光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
同时布置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以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坚持多样化原则。
惠州的滨海游客多来自广东、港澳,广东人在饮食方面有着特殊的文化,俗语“食在广东”。
因此应该在坚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丰富各种饮食文化内涵。
四是做好安全工作,整顿旅游景区交通运输秩序,规范二轮摩托车运输行为,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3.3.深化企业改革,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深化内部改革。
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企业进行股份改革,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争取今后几年内形成若干个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各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活动,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竞争、激励机制,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