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 平衡和协调训练

8 平衡和协调训练


9
协调的定义
协调 ( coordination ) 是指人体产生平滑、 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所完成运动的质
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 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协 调与平衡密切相关。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 失调(dystaxia)。
返回
10
协调的分类
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 感觉性共济失调
返回
21
平衡训练方法-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 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后 保持平衡。 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 者可先跪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 平衡功能改善后,再在平衡板上训练。 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 者自已向各个方向活动或和治疗师进行抛接球训练。
返回
22
平衡训练方法- 坐位
包括长坐位平衡训练和端坐位平衡训练
1. 长坐位平衡训练:截瘫患者多采用长坐位进行 平衡功能训练。
2. 端坐位平衡训练:偏瘫患者多采用端坐位平衡 训练。
返回
23
平衡训练方法-
站立位
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都是为步行做好准 备,并最终达到步行的目的。 1.静态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 3.自动态平衡训练
第八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
1
内容
一、概述
二、平衡功能训练
三、协调功能训练
2
一 、概述
返回
3
平衡的定义
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是指物体 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 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 一定律)。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 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 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 种能力。
返回
19
平衡训练方法-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 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 态平衡;然后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 进行他动态平衡训练;最后进行自动态平衡训练, 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
返回
20
平衡训练方法-
肘膝跪位
此种训练体位同样主要适合截瘫患者,也适 用于运动失调症和帕金森综合征等具有运动功能 障碍的患者。 患者取肘膝跪位保持平衡;治疗师向各个方 向推动患者;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或者躯干 侧屈或旋转,然后可指示患者将一侧上肢或下肢 抬起并保持平衡,随着稳定性的增强,再将一侧 上肢和另一侧下肢同时抬起并保持平衡。
返回
4
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
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
(1)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 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 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2)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 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返回
17
平衡训练方法
仰卧位
桥式运动分类:双桥运动、单桥运动。 桥式运动方法: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
的动作。
桥式运动训练:治疗师可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患
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 患侧臀部,刺激臀肌收缩,帮助患髋伸展。
返回
18
平衡训练方法-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 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 态平衡;然后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 进行他动态平衡训练;最后进行自动态平衡训练, 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
返回
11
协调的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返回
12
协调的评定
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 食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 握拳试验、拍膝试验、跟-膝-胫试验、 旋转试验和拍地试验。
13
第二节
平衡功能训练
返回
14
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支撑面积 平衡的条件
稳定极限
摆动频率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策略
返回
24
四 特殊的平衡训练-前庭功能的训练
患者双足尽可能靠拢,必要时双
手或单手扶墙保持平衡,然后左 右转头。 患者步行,必要时他人给予帮助。 患者练习在行走中转头。
返回
25
四 特殊的平衡训练-前庭功能的训练
患者应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直视前方目标,逐
渐使支撑面变窄,即双足间距离缩短至1/2足长, 在进行这一训练时前臂首先伸展,然后放置体侧, 再交叉于胸前,在进行下一个难度训练之前,每一 体位至少保持15s,训练时间总共为5~15min。 患者站立于软垫上,可从站立于硬地板开始,逐渐 过渡到在薄地毯、薄枕头或沙发垫上站立。 患者在行走中转圈练习,从转大圈开始,逐渐变得 越来越小,两个方向均应练习。
6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返回
7
平衡的评定
观察法:观察坐、站和行走等过程中的平衡 状态。 量表法: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Berg 平衡量表,Tinnetti量表 ,以及“站起-走” 计时测试 。 平衡测试仪: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
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其种类包 括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 BPM ) , Balance Master,Smart Balance,Equitest 等。
返回பைடு நூலகம்
8
平衡训练方法的分类
按训练时的体位分类:仰卧位、前臂支撑下 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
坐位和站立位训练 按是否借助器械分类:徒手、借助器械训练 按患者保持平衡的能力分类:静态、自动态、 他动态训练 按疾病类型分类:脊髓损伤、中风、脑外伤、 帕金森综合征等的平衡训练
返回
返回
15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从睁眼到闭眼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返回
16
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 序
截瘫患者: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 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偏瘫患者: 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返回
5
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 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 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 ~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 ~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 ~ 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返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