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犬瘟热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犬瘟热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犬瘟热的病因与防治措施摘要: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virus.CDV)是一类具有极高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

目前对此病还没有特效疗法,主要采用定期注射疫苗方法来加强防制。

然而,在现实应用中由于种种因素所致,免疫效果并不太理想,犬瘟热(CDV)仍然非常流行,本文通过对犬瘟热流行病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综述,希望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犬瘟热病毒;病因;防治;传染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养犬的数量越来越多,犬已变成了很多家庭的成员,这引起犬的饲养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犬的流通变得更为频繁。

犬主对犬的各类传染病的认识不够,犬的免疫情况参差不齐,尤其是犬在流通时隔离和检疫措施不够彻底,造成部分犬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引起大批犬死亡,致使养犬场及养犬人士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情感伤害。

因此,做好犬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在养犬业中已经显得日趋重要。

犬瘟热是常发行的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

本论文主要针对犬瘟热的诊治和预防进行初步探讨。

1 病原犬瘟热病毒呈圆形或不整形,有时呈长丝状,有囊膜。

病毒在干燥、低温的状态下抵抗力强,在-70℃下存活1年以上,在-10℃下存活半年以上,室温下7~8周。

对紫外线和热敏感,常用消毒剂如3%氢氧化钠、2%~3%福尔马林、3%~5%来苏儿等均能在10~15min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犬瘟热的自然宿主为犬科动物(犬、狼、丛林狼、豺、狐等)和鼬科动物(貂、雪貂、白鼬、臭鼬、伶鼬、南美鼬鼠、黄鼠狼、獾、水獭等),在浣熊科中曾在浣熊、密熊、白鼻熊和小熊猫中发现。

近年来,发现海豹、海狮等也可感染犬瘟热。

病犬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鼻汁、唾液中,也见于泪液、血液、脑脊髓液、淋巴结、肝、脾、心包液、胸、腹水中,并能通过尿液长期排毒,污染周围环境。

主要传播途径是病犬与健康犬直接接触,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或通过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

有人提出犬瘟热在犬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造成流产和死胎。

尚未发现有节肢动物传播犬瘟热的报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发,有一定的周期性。

大约每隔3年有一次大的流行。

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均可感染,以不满1岁的幼犬最为易感。

本病在养犬集中的地方发病较多,4~12月龄的幼犬多发,人工感染的发病率为70%以上,死亡率50%以上。

2岁以上发病率降低。

犬群中自发性犬瘟热发生的年龄与幼犬断乳后母源抗体的消失有关。

纯种犬和警犬比土种犬的易感性高,且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3 临诊症状3.1呼吸型犬瘟热的鼻端变化:病初是鼻流清涕,继发细菌感染之后即出现脓性鼻液。

在发病早期和中期,病犬的脓性鼻液减少,仅表现为鼻孔有少许黏稠鼻液或鼻孔周围黏附一薄层干涸的鼻痂;因发热、饮食欲减退和轻度脱水而导致鼻端干燥。

此时就控制病情,防止上呼吸道炎症进一步发展,否则黏稠的脓性鼻液会增多,严重时堵塞鼻孔,呼吸困难,精神极度沉郁,鼻端因机体脱水而干燥和角化。

咳嗽:整个病程中咳嗽不显突出,大多数病犬从病初发展到严重的支气管肺炎,甚至出现神经症状时都很少表现出咳嗽。

3.2 消化型犬瘟热病犬的呕吐则较为多见,病初病犬眼的脓性分泌物一般不会引起重视。

在诊疗过程中也容易观察到病犬呕吐,尤其是输液中某些抗生素剂量偏大或输液速度过快时呕吐更易出现。

大、中型犬病初可能排少量稀便和柏油状软便,但不久即以便秘为主,多日不见排便;小型犬以腹泻为主,粪便混有黏液、血液和气泡等,此时应注意与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区别。

首先,犬瘟热的呕吐没有犬细小病毒性肠炎频繁、顽固,犬瘟热病犬饮水后较少发生呕吐,而细小病毒性肠炎病犬不仅口渴明显,饮水后往往立即发生呕吐;其次,犬瘟热病犬的血便次数多、数量大,呈番茄汁样。

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病犬常死于频繁且顽固地呕吐和严重的出血性腹泻所导致的脱水,而犬瘟热病犬则多死于严重的支气管脑炎或中枢神经系统受感染导致的进行性衰竭。

另外,犬瘟热的双相热与眼、鼻分泌物以及鼻和足垫过度角化,也可与细小病毒性肠炎区别。

3.3神经型犬瘟热病犬所表现的形式多样的肌肉抽搐和两后肢或整个后躯的神经症状,大多是在发病后10天或半月左右才出现,也可见少数病犬在病初不久就出现。

据临床观察,当病犬有非化脓性脑炎时多表现抽搐且形式不一;有的病犬抽搐,轻则口唇、眼睑或耳根局部抽动;重则咬肌颤动,空嚼,流涎,一侧或两侧后肢持续性抽搐;而小型犬则多见踏脚转圈、冲撞等癫痫样发作。

有的病犬全身肌肉反复颤抖抽搐,严重时奔跑、转圈、冲撞,共济失调、突然倒地、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呈癫痫样发作。

随着病程的发展,抽搐的持续时间会延长(数秒到数分钟),抽搐次数增加(每天数次到数十次)。

也有少数病犬癫痫样发作后,即恢复常态,能吃能喝,这种状态可能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病情的恶化,抽搐加剧,最终呈现出典型的症状。

3.4 皮肤型犬瘟热的这两种表现主要发生在数月龄以内的幼犬,很少见于1岁以上的成年犬。

月龄偏大的幼犬腹部脓性皮疹表现较为突出,而月龄偏小的幼犬足垫过度角化现象更多见。

4 剖检变化;根据死亡犬的剖检结果,均见肺脏出血、瘀血;肝稍肿大、瘀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胃肠粘膜肿胀、充血、出血,其内容物似焦油样;肠系膜淋巴结瘀血,呈髓样肿胀;膀胱粘膜肥厚,有出血点;脑膜充血、出血;其它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

5 诊断方法该病病型复杂多样,又常易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沙门氏菌以及犬传染性肝炎病毒、犬细小病毒等病原混合感染或续发感染,所以诊断较为困难。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流行病学资料仅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以下实验室检查。

5.1 包涵体检查对疑似病犬生前无菌采取可视黏膜或死后采取组织器官及其器官黏膜,制片、甲醇固定、苏木素-伊红染色、镜检,若发现上皮细胞和多种组织细胞浆内有数量不一、红色、圆形或椭圆形团块状颗粒,即包涵体检查阳性,可作为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必要时做病毒分离。

5.2 病毒分离急性病例采取胸腺、脾、肝、肺、淋巴结等,伴有神经症状者加采小脑等病料,制成10%乳剂,加双抗处理(4℃下40min)后,每只腹腔接种1~2周龄易感幼犬5ml,感染后1~2周发病,出现典型临诊症状,多于2周后死亡。

也可将上述处理病料接种易感雪豹或犬肾原代细胞、犬肺泡巨嗜细胞等进行病毒分离,结合包涵体检查确诊。

5.3 试剂盒诊断(胶体金诊断法)用棉签采取疑似病犬的眼分泌物、鼻液或者唾液,与标准稀释液混匀,取上清液加到胶体金诊断试剂盒一端的样孔中若干滴,静置3~5min后观察结果。

阳性是犬瘟热:试纸在C和T区位置出现2条平行的紫红色(或红色)线,此时T线颜色的深浅表示病情的轻重(越深则越重,反之亦然);阴性:只在C区位置出现1条紫红色(或红色)线;无效:试纸不出现任何紫红色(或红色)线。

此法是目前最快速、最准确的方法,检测准确率在98%以上。

6鉴别诊断应注意与犬传染性肝炎、狂犬病、副伤寒及钩端螺旋体病相鉴别。

6.1犬传染性肝炎犬传染性肝炎出血后血凝时间延长,剖检有特征性的肝和胆囊病变及体腔血样的渗出液,而犬瘟热无上述变化,可以区别。

组织学检查犬传染性肝炎为核内包涵体,而犬瘟热核内及胞浆内均有包涵体,并以胞浆内包涵体为主。

6.2狂犬病病犬对人和其他动物均有攻击性,而犬瘟热对人和其他动物无攻击性。

狂犬病病毒能凝集鹅红细胞,对其他动物和人的红细胞无凝集性。

6.3副伤寒病犬脾脏显著肿大,病原为沙门氏菌。

而犬患犬瘟热时脾脏正常或轻度肿大,本病的病原为病毒。

6.4钩端螺旋体病本病无呼吸道和结膜的炎症,但具有明显的黄疸。

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

犬瘟热无上述症状,病原为病毒。

7 治疗对病犬应在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7.1 对因治疗感染犬瘟热后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最初发热期间可应用特异性犬瘟热病毒单克隆抗体或大剂量高免血清,可使免疫状态增强到足以防止产生临床症状,这种情况仅限于已知感染后刚刚开始发热的青年犬。

当出现神经症状时,使用高免血清则效果不佳,但应用单克隆抗体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干扰素、丙种球蛋白或转移因子能诱导宿主细胞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一直多种病毒繁殖;同时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吗啉呱,及双黄连、板蓝根、黄芪多糖注射液等。

7.2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双向热)症状可使用柴胡注射液、安乃近、安痛定等药物进行治疗。

针对肺功能差、呼吸困难的症状可使用氨茶碱、氯丙嗪、氯化铵、喷托维林、止咳糖浆、急支糖浆等。

针对呕吐:可用爱茂尔(溴米娜普鲁卡因)进行治疗。

针对腹泻:腹泻用犬痢克星(复方白头翁)、抑制胃肠蠕动药(阿托品、莨菪碱)。

针对消化道出血:用止血敏、维生素K、立芷雪(凝血酶)。

针对少食、便秘:用复合维生素B。

针对感染犬瘟热后出现的神经症状:可使用维生素B6、苯妥英钠、扑痫酮,若出现预后不良可对其主人建议放弃治疗。

针对继发感染:可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氨苄西林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

7.3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患犬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酸碱平衡,离子平衡,体液平衡和能量的维持。

患犬频繁腹泻,大量肠液丢失,易造成酸中毒,可静注碳酸氢钠;剧烈呕吐易造成离子失衡,要适时补K+,用氯化钾注射液;对于病犬出现的腹泻和呕吐造成脱水现象,要适时适量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同时应为病犬补充足够能量,可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林格氏液,必要时可使用18种机体必需氨基酸注射液;及时用维生素C、维生素B6、50%葡萄糖、肌苷、辅酶A等。

8 预防措施8.1 定期预防接种目前我国生产的犬瘟热疫苗是细胞培养弱毒疫苗。

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应按以下免疫程序接种。

仔犬6周龄时为首次免疫时间,8周龄进行第二次免疫,10周龄进行第三次免疫。

以后每年免疫1次,每次的免疫剂量为2 ml,可获得一定的免疫效果。

鉴于疫苗接种后需经一定时间(7~10天)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而目前犬瘟热的流行比较普遍,有些犬在免疫接种前业已感染犬瘟热病毒,但未呈现临床症状,当在某些应激因素(生活条件的改变、长途运输等)的影响下,仍可激发呈现临床症状而发病,这就是某些犬在免疫接种后仍然发生犬瘟热等疫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减少感染率,在购买仔犬时,最好先给仔犬接种犬五联高免血清4~5毫升,1周后再注1次,2周后再按上述免疫程序接种犬五联疫苗,这样既安全可靠,又可减少发病率。

8.2加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各养殖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

在本病流行季节,严禁将场外的犬带到场内。

8.3及时隔离治疗及时发现病犬,早期隔离治疗,预防继发感染,这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病的初期可肌肉或皮下注射抗犬瘟热高免血清(或犬五联高免血清)或本病康复犬血清(或全血)。

血清的用量应根据病情及犬只身体的大小而定,通常使用5~10毫升/次,连续使用3~5天,可获一定疗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