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复习题第一章兽医生物制品的免疫学基础1. 抗原的定义: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反应过程3.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和最终效应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又规律有序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人为地分成三个阶段。
抗原识别阶段(antigen-recognitingphase)是抗原通过某一途径进入机体,并被免疫细胞识别,递呈和诱导细胞活化的开始时期,又称感应阶段。
一般,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被局部的单核-巨噬细胞或其他辅佐细胞吞噬和处理,然后以有效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结合)递呈给TH细胞;B细胞可以利用其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直接与抗原结合, 并且可将抗原递呈给TH 细胞。
T细胞与B细胞可以识别不同种类的抗原,所以不同的抗原可以选择性地诱导细胞免疫应答或抗体免疫应答,或者同时诱导两种类型的免疫应答.另一方面,一种抗原颗粒或分子片段可能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因此可被不同克隆的细胞所识别,诱导多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活化阶段是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时期,又可称为活化阶段。
仅仅抗原刺激不足以使淋巴细胞活化,还需要另外的信号;TH细胞接受协同刺激后,B细胞接受辅助因子后才能活化;活化后的淋巴细胞迅速分化增殖,变成较大的细胞克隆。
分化增殖后的TH细胞可产生IL-2,IL-4,IL-5和IFN等细胞因子,促进自身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生成大量的免疫效应细胞。
B细胞分化增殖变为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进入血循环,.这时机体已进入免疫应激状态,也称为致敏状态。
抗原清除阶段是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将抗原灭活并从体内清除的时期,也称效应阶段.这时如果诱导免疫应答的抗原还没有消失,或者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效应细胞和抗体就会与抗原发生一系列反应。
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复合物,将抗原灭活及清除;T效应细胞与抗原接触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诱发免疫炎症;CTL直接杀伤靶细胞.通过以上机制,达到清除抗原的目的。
4.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抗体产生有何特点?初次应答(primaryresponse) 动物机体初次接触抗原,也就是某种抗原首次进人体内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初次应答。
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后,B细胞克隆被选择性活化,随之进行增殖分化,大约经过10次分裂,形成一群浆细胞克隆,导致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初次应答有以下特点①第一具有潜伏期。
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在一定时期内体内查不到抗体或抗体产生很少,这一时期为潜伏期,又称为诱导期。
潜伏期的长短视抗原的种类而异,如细菌抗原一般经5~7d 血液中才出现抗体,病毒抗原为3—4d,而毒素则需2—3周才出现抗体。
潜伏期之后为抗体的对数上升期,抗体含量直线上升,然后为高峰持续期,抗体产生和排出相对平衡,最后为下降期。
②初次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可在几天内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接着才产生IgG,即IgG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比IgM长。
如果抗原剂量少,可能仅产生IgM, lgA产生最迟,常在IgG产生后2周至1—2个月才能在血液中检出,而且含量少。
③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总量较低,维持时间也较短。
其中IgM的维持时间最短,IgG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其含量也比IgM高。
再次应答(secondaryresponse) 动物机体第二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过程称为再次应答。
再次应答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潜伏期显著缩短:机体再次接触与第一次相同的抗原时,起初原有抗体水平略有降低,接着抗体水平很快上升(约2—3d)。
②抗体含量高,而且维持时间长:再次应答可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可比初次应答多几倍到几十倍,而且维持很长时间。
③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大部分为IgG,而IgM很少,如果再次应答间隔的时间越长,产生的 IgM越少。
5. 常用的免疫血清学技术:直接凝集实验、间接凝集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病毒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6. 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答:原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两者比例适当并有电解质存在及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经一定的时间,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的抗原可以是多糖、蛋白质、类脂等,与相应的抗体相比,抗原分子小(<20pm),单位体积内所含抗原量多,具有较大的反应面积。
为了使抗原抗体之间比例适合,不使抗原过剩,故一般均应稀释抗原,并以抗原最高稀释度仍能与抗体出现沉淀反应为该抗体的沉淀反应效价(滴度)。
操作步骤:①.预复琼脂玻板的制备将溶化的1%预复琼脂用滴管加玻板上,使之能将表面覆盖即可,放于温箱内干燥(或自然干燥),即可用以制备凝胶板。
②.凝胶板的制备溶化琼脂糖,在水平桌上将溶化的琼脂糖倒在预复琼脂玻板上,制成厚度约3~4mm 厚的琼脂糖凝胶板,待冷却后根据所需形状打孔(注意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以免干燥)。
③.免疫扩散及结果观察将抗原加入中心孔,倍比稀释的免疫血清加入周围孔,留1孔加双蒸水,以作空白对照(注意:加样至孔满为止,不可外溢)。
待孔内液体渗入凝胶后即可放于温盒中。
湿盒于25℃中,一般保温24~48h,观察抗原抗体产生的白色沉淀线。
免疫血清的滴度以一定抗原浓度下出现白色沉淀线的最高稀释度来表示。
如不知抗原浓度是否与免疫血清相当时,抗原也可倍比稀释,多做几个梅花孔以作比较。
第二章兽医生物制品的概述1.兽医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生物制剂,用于动物传染性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亚单位疫苗:一类新型疫苗。
其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或有害的成分,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
诊断抗原:是用已知微生物和寄生虫及其组分或浸出物、代谢产物、感染动物组织制成,用以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如沉淀反应抗原。
2.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1)按生物制品的性质和作用分类,可分为疫苗、抗血清和毒素、诊断制品、血液生物制品和微生态制剂。
(2)按制法与物理性状分类,可分为普通制品、精制生物制品、液状制品、干燥制品和佐剂制品。
3.生物制品的命名一般原则:目前,兽医生物制品命名主要遵循一下10个原则①生物制品的命名以明确、简练、科学为基本原则②生物制品名称不采用商品名或代号③生物制品名称一般采用“动物种名+病号+制品名称”的形式。
诊断制剂则在制品种类前加诊断方法名称。
特殊的制品命名可参照此方法。
病名应为国际公认的、普遍的称呼,译音汉字采用国内公认的习惯定法。
④共患病一般可不列动物种名。
⑤由特定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制成的疫苗,一律称为疫苗;⑥凡将特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毒力致弱或采用易源毒制成的疫苗,称“活疫苗”;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灭活后制成的疫苗,称“灭活疫苗”⑦同一种类而不同毒(菌、虫)株(系)制成的疫苗,可在全称后加括号注明毒(菌、虫)株(系)。
⑧由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制成的一种疫苗,命名采用“动物种名+若干病名+x联疫苗”的形式。
⑨由两种以上的血清型制成的一种疫苗,命名采用“动物种名+病名+若干型名+x价疫苗”的形式。
⑩制品的制造方法、剂型、灭火剂、佐剂一般不标明。
但为区别已有的制品,可以表明。
4.基因工程亚单位苗的制备过程:①取得目的基因,方法有三:从供体细胞中分离;利用反转录酶,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人工合成②选择合适载体③目的基因与载体集合,载体质粒与基因分子均匀内切酶处理,形成黏性末端,重组后形成重组DNA④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等⑤在受体菌中高效表达⑥提取表达产物多肽⑦加佐剂,制苗。
5.试述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发展前景从以下要点分别阐述①提高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调整疫苗品种结构②以现代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新型疫苗的研究与开发是主导方向③新型疫苗佐剂、免疫增强剂及保护剂的研究前途光明④常规诊断试剂标准化,新诊断技术实用化,诊断制品的研究将异常活跃⑤细菌疫苗,寄生虫疫苗、微生态制剂及鱼用疫苗的研究开发将成为热点。
第三章兽医生物制品生产的基本技术1. 菌(毒)种的概念与分类概念:兽医生物制品的菌种与毒种是指应用于兽医生物制品生产、检定和研究的细菌菌种、病毒毒种及分类地位在原虫以下的生物种,主要指兽医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的菌种与毒种。
分类:生产用菌(毒)种、工具菌(毒)种、检定用的菌(毒)种、标准菌株或参考菌株2. 菌(毒)种的一般要求①来源清除、资料完整②生物学特性典型③血清型相符④遗传性状稳定纯一⑤毒力在规定范围内3. 菌(毒)种的致病力或毒力常用易感动物、禽胚或细胞进行测定,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禽胚半数致死量ELD50、禽胚半数感染率EID50、组织细胞半数感染率TCID50等来表示。
4、强毒菌(毒)种的选育和弱毒菌(毒)种选育5、细菌进行生长繁殖需要合适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渗透压和气体等。
大多数细菌生长的最适pH是7.2-7.6。
6.细菌典型的生长曲线可以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
7.细菌规模化培养方法有固体表面培养法、液体静置培养法、液体深层通气培养法、透析培养法、连续培养法。
8.什么是灭菌?:是用化学药品或物理方法清除或杀灭所有活的微生物(致病微生物、非致病微生物以及它们的芽孢在内)的方法9.培养基的定义:人工配制的含有适合微生物生产繁殖所需营养成分的混合物。
10.培养基的分类、培养基的原料、培养基的制备程序培养基的分类:按原料来源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按物理性状分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按用途分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增菌培养基和厌氧培养基。
培养基的原料:水、肉浸液、蛋白胨、琼脂、明胶、酵母浸液和化学试剂培养基的制备程序:调配、酸碱度调整、过滤与澄清、灭菌11.病毒的增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12.病毒增殖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培养和细胞培养。
其中禽胚接种病毒途径有绒毛尿囊膜接种、尿囊腔接种、卵黄囊接种和羊膜腔接种。
影响禽胚增殖病毒的因素主要有禽胚质量、孵化技术、接种技术和禽胚污染。
13.用细胞增殖病毒时,细胞的类型有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细胞培养的方法有静置培养、转瓶培养、微载体培养、中空纤维培养和微囊培养。
细胞培养的要素有培养液、血清、细胞接种量、pH、温度和无菌条件14.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过程鸡胚成纤维细胞制备的主要操作步骤:a.细胞培养用品的清洗与消毒;b.取胚及剪碎:取出胚胎,用灭菌剪刀剪去头部、翅爪及内脏后,尽量剪碎余下组织,用Hank’s液洗至不浑浊为止;c.消化:加预热的0. 25%胰酶于组织块中,37 ℃水浴静止消化10~15min;d.洗涤、吹打:用Hank’s液将组织块轻轻地冲洗两次后,加入含10%~20%犊牛血清的MEM 培养液(血清能终止残存胰酶的作用),反复吹打小块,尽量使细胞分散;e.转瓶:将组织块转入细胞培养瓶,置37℃培养箱(烛缸)培养,;f.换液:生长成单层细胞后,即可倒去细胞瓶中的液体,加入37 ℃预热的Hank’s液洗两次,再加入含10%~20%犊牛血清的MEM培养液继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