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旗颂赏析

红旗颂赏析

《红旗颂》是我国国宝级交响乐曲,由我国作曲家吕其明创作于1965年,在当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首演,取得巨大的成功,轰动了整个世界乐坛。

后来,作为电影《开国大典》的电影音乐,《红旗颂》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新中国成立的盛典在眼前再次浮现,乐曲也因此称为许多红色经典的音乐会、歌舞剧保留的曲目和配乐。

乐曲运用凝练概括的象征性手法,以通谷鲜明的音乐语言和强功能结构的和声背景所烘托的波浪式旋律进行,热情讴歌了1949年月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讴歌了中国***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还不知乐曲的名字,只是清楚的记得每一次聆听时心潮澎湃、禁不住手舞足蹈的感受:激昂处,激情荡漾,豪情满胸;流畅时,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旋律的变化,血液亦随之沸腾,一浪浪袭来的感染力,那种恢宏壮丽,那股气势滂沱象一幅铺展在眼前红旗舞动的壮丽山河……《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

乐曲以嘹亮的小号和国歌作为引子,表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

乐曲逐步发展,转向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号角又响了,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

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红旗颂》是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

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取得了成功。

《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是引子,嘹亮的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号角音调,描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

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

乐曲逐步发展,转向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

号角又响了,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

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

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作首演距今已有40年了。

回想当年创作《红旗颂》的情景,好像还在眼前。

《红旗颂》的问世,“上海之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1960年举办“上海之春”以来,新人辈出,新作品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音乐盛会。

60年代“文革”之前上海音乐家协会党组是“上海之春”权威的领导机构,由音乐界老前辈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黄贻钧、钟望阳、瞿维和我组成,我是其中年轻的后辈。

1965年2月,在上海音协的一次党组会上,对各演出单位报来的“上海之春”初选节目进行了研究。

大家认为,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党和人民军队的作品还应加强。

因此,一致决定由我赶写一部作品,黄贻钧先生建议曲名定为《红旗颂》。

当时,我毫无思想准备,感到非常突然,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老前辈们这样信任我,鼓励我,对我委以重任;紧张的是时间短,任务重,恐怕难以完成。

但又想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此,i我毅然接受了这一艰巨的创作任务,大胆地进行了创作。

如今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上海之春’’提供这一机遇和良好的创作条件与氛围;如果没有老前辈们的信任、鼓励和促进,就不可能有《红旗颂》。

因此,我对音乐界前辈们的敬意与谢意,在心中油然而生。

当我进行作品酝酿、构思时,经过反复思考,首先决定《红旗颂》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为历史背景,歌颂红旗,歌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因此,我一方面对乐曲的结构、创作手法、调性布局、和声配器等等作了周密的安排;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我深深地陷人了对当年峥嵘岁月战斗生活的往事和自己在红旗下成长的回忆之中。

1940年5月,我刚满10岁时,父亲送我和姐姐吕晓晴参加了新四军二师文工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和艰苦生活的磨炼与考验,既熔铸了我的灵魂、意志,也赋予我血与火、爱与恨的乐思。

在9年部队文工团的战斗生活和艺术实践中,我受到严峻的锻炼和革命艺术熏陶。

但更重要的是,把我一颗稚嫩的心和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交融在一起。

作为一个只读过4年书的10岁孩子,确实像进了一所生活大学、艺术大学。

1945年9月1日,我15岁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这一历史时期,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9年5月26日,我随部队进人上海,同年11月转业到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1年走上了电影作曲岗位。

这段历史,使我刻骨铭心,永难忘怀。

我是在红旗下长大,对红旗有着深厚的感情。

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在井冈山的绿树丛中、遵义的城堞口、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旁、百团大战指挥所、淮海战役的阵地前,凡有革命者战斗的地方,都有红旗在飘扬。

红旗,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们前仆后继,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的父亲吕惠生是抗战时期一位新四军高级干部,1945年9月不幸被敌人逮捕,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时高呼“中国和平民主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年43岁。

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

由于千百万先烈为革命献身,才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当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当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时候,天安门广场国歌嘹亮,礼炮齐鸣,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人们无比激动,无比喜悦,无比自豪。

那种走出黑暗获得解放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这些激动人心的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在我眼前闪过。

就在这时,几十年来,血染的战斗红旗和天安门的胜利红旗,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伟大崇高的形象。

我热血沸腾,心潮激荡,夜不能寐,乐思、灵感、激情源源而来,音符在脑海中闪动。

我不能不动笔了。

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拼搏,激动的泪水伴我写出了《红旗颂》。

5月,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的第6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著名指挥家陈传熙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乐团联合首演,受到了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红旗颂》在曲式上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

乐曲开始是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为素材的辉煌而宽广的引子,描写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时刻,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前,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激动人心的情景。

引子之后,饱满激昂、优美抒展的红旗音乐主题在灿烂的C大调上喷薄而出,尽情表达着对胜利的喜悦和对红旗的赞美之情。

连接部,双簧管奏出如歌的抒情优美旋律,仿佛经过了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的澎湃心怀。

乐曲中部,连续着三连音音型,赋予节奏以激越的动力,号角声再度响起,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高潮。

此时,宽广的颂歌主题一变而为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好似目睹人们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阔步前进的巨人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

进入再现部后,颂歌主题再次表达了亿万人民在胜利的历史时刻,内心的巨大喜悦与自豪。

尾声,号角雄伟嘹亮,气势磅礴,乐曲发展,到最高潮,象征着伟大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三《红旗颂》自1965年5月首演以来,久演不衰,成为在我国音乐舞台上上演率最高,电视、广播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

许多年来,我收到很多很多听众和专家同行热情的来信,捧读这些来信,常使我激动不已。

听众刘一闻先生在信中写道:“我是尊作的忠实听众,早在念中学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凌就十分喜爱您的《红旗颂》,当得知这届(1995年)“上海之春" 莲有您的专场演出,其中有《红旗颂》时,我的心情便不能平静下锺来,我带着全家人一同来听《红旗颂》。

当《红旗颂》奏响之后,我几乎是含着热泪听完的。

我想,象我这样的听众决不在少数!吕先生,我一听到这首曲子,心中便充满了激奋,我对《红旗颂》从心中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音乐会结束回家后,我根本无法入睡,因此就提笔给您写信,来向您表达我——一个晚辈对您的敬仰。

”我的老战友的孩子李曦邑从美国回国来看我,希望我送他《红旗颂》磁带。

小李带了这盘磁带返美后来信说:“吕叔叔:我回美国后,几乎每天听一遍您的《红旗颂》!我会永远记住您和我爸爸这一代人的精神,我永远是中国人。

”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工人汪朝光同志在信中寄来10元钱,他说他太喜欢《红旗颂》了,请我帮他买一盒磁带。

四川绵阳市一位企业干部梁茵同志来信说:“您的大作《红旗颂》我听了10多年,仍是百听不厌,实在是喜欢极了。

”四川省歌舞剧院指挥家邓思义先生于1997年11月14日来信说:“《红旗颂》在四川影响很大,我省的三个专业乐团和学生乐团都曾先后在音乐会上多次演奏。

最近,在成都举行的第5届中国艺术节,中国交响乐团在俞峰的指挥下,也演奏了《红旗颂》,乐曲优美的旋律,辉煌的气势,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随着这部作品的不断普及,《红旗颂》必将在社会上和人民心灵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和震动。

’’珠影乐团著名指挥家丁家琳先生1 997年9月28日来信说:“您的作品一直是我所钦佩的楷模。

此次《红旗颂》的演出,影响极大。

最近我们团的演出,几乎每个单位都提出一定要演《红旗颂》,演出后反映都很强烈。

一部作品,技巧再高,内涵再深,如果没有人能昕匿,没有人喜欢听,甚至连演奏的人都不知道演奏的是什么,它的生命力又在哪里呢?”更使人高兴的是,2004年春节,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了一台“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

”《红旗颂》作为音乐会的压轴节目,由奥地利国家音乐家交响乐团演奏。

当演奏结束时,全场响起了长时间暴风雨般的掌声,令人激动,令人振奋。

这说明,《红旗颂》不仅受到国内听众的喜爱,而且,也受到国外朋友的欢迎。

由于《红旗颂》问世以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评选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

四我十分感谢众多热情听众喜爱《红旗颂》,衷心感谢对我的支持、信任和鼓励。

40年来,《红旗颂》没有被人们遗忘,使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