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摘要: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读完《伍子胥列传》我有些混沌了。
爱国?他帮助别人灭了自己的祖国,也预言了吴国的灭亡。
不爱国?他却是因为几番劝谏吴王不可保留越国,被奸臣所害。
宽容?他会将杀害自己父兄的楚平王鞭尸三百。
然而他也会为了救渡自己的渔夫而放弃攻打郑国。
他有张弓拒捕,桀骜不驯的一面;也有忍辱负重,虽困病交加、中途乞讨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他有政治眼光,有远见,有头脑,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我看来却比英雄更胜。
关键字:英雄仇恨智谋忠臣
正文: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武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
为什么说伍子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就首先品质优秀这一条,就足够非议。
“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据太史公所言,伍子胥的兄长伍尚更品质优秀,明知去了是死依然选择前往,够勇敢够无私也令人敬佩,而伍子胥却选择逃走,如果还说他是品质优秀,怎么也说不过去。
然而,谁又能说他的选择错了呢?他逃走是怕死吗?不是。
他只是怕“俱灭,无为也”,他想的是“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难道不对吗?我想尚与员这对兄弟正如司马迁所说“皆贤”,但是尚更符合英雄之说,而我个人则更倾向于员,因为他有抱负并且有能力实现他的抱负,也许为人所诟病,但我觉得这样做更有现实的意义。
所以,对于伍子胥,我的评价是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我想伍子胥不能成为英雄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仇恨。
连太史公都如是说“怨毒之於人甚矣哉!”谁说不是呢,如果不是仇恨的支撑,伍子胥便不会逃走,可以说因为仇恨才会有后来的伍子胥。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很短的一句话,却给我们勾勒出了报仇心切忍辱负重的伍子胥的形象。
我们不难想象伍子胥乞食之时的心理活动,是父兄被弑的恨才能支撑染疾的他即使止于中道乞食为生,也要活下去为他们报仇。
后来他见到吴王僚后建议他破楚,吴王阖闾夺位后他帮助其攻打楚国,到最后成功破楚之后得知楚平王已死,“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都可说明他的仇恨之心有多么强烈。
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的能力,仇恨使他坚毅,历经艰苦,他完成了当初逃走前对
其兄的承诺,他报了仇,尽管鞭尸之行骇人,也绝非英雄之人所做之事,我却为他的毅力和能力折服。
司马迁都对他赞叹不已,说道“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若说仇恨之心使他不能成为众人认可的英雄,那么在他帮助阖闾治理国家知识所体现出来的智谋却是实实在在的让我觉得他比一般的英雄更胜。
“昭公三十年:阖闾即公子光即位,伍子胥提出了一套疲楚之策。
次年,吴师在“侵潜”、“围弦”的战役中,用其计,果使楚军疲于奔命。
”①伍子胥的疲楚之策使楚军疲于奔命,不是正说明了他的计谋之厉害么?而且写《孙子兵法》的孙武就是伍子胥推荐给的吴王阖闾的,二人携手帮助阖闾将吴国推上了巅峰。
这也是伍子胥能力的最有力证明。
《伍子胥列传》中有这样一段“九年,吴王阖庐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
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
”阖庐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
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
子常败走,奔郑。
於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
己卯,楚昭王出奔。
庚辰,吴王入郢。
”这段对于阖闾的提问,太史公并未像之前一句“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
”乃归。
”只是说孙武的回答,这里用的是二子对曰,这就说明此乃二人共同的想法,也就可以看出伍子胥和孙武之间有种很好的默契,这要建立在相同或相近的智力水平和洞察力之上。
说道孙武,他的智谋是众所周知,《孙子兵法》的地位也千百年来是不能撼动的,伍子胥的智谋也由此可见一斑。
“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
②”“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史记中的这一句也是充分肯定了伍子胥和孙武的智谋。
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这是怎样的功绩啊,难道不是比英雄更胜么!
到这里,似乎是整个列传的转折点,孙武的隐退,阖闾的去世,夫差的登位,使这篇列传进入了另一个故事,著名的吴越之战。
也由此使伍子胥的形象产生了变化,他的角色转变成了一位忠臣,有智有谋有远见,然而他却依然不是英雄,因为英雄是另一边的越王勾践,谋士范蠡,却始终不是他。
然而我却更加敬佩起他来。
早在勾践求和之时,伍子胥就说“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不可许越成”③这使我震惊与他的洞察力和远见。
在我第一次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的时候,我钦佩勾践的毅力,我心疼西子的牺牲,敬佩范蠡的智谋,却不知道,在那个昏庸的夫差身边有这样一个老臣,他可以洞察勾践的品质,讨厌红颜祸水的西施,他能让范蠡这个越国第一谋士
不惜用美人计来对付他,不也是从侧面说明伍子胥是个很厉害的对手么?范蠡和伍子胥之间的较量还有一次: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於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於吴。
吴王将与之,伍子胥进谏曰:“不可与也!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道易人通,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丧越,越必丧吴。
若燕秦齐晋,山处陆居,岂能逾五湖九江越十七厄以有吴哉?故曰非吴丧越,越必丧吴。
今将输之粟,与之食,是长吾雠而养吾仇也。
财匮而民恐,悔无及也。
④由此事件可看出范蠡的智谋,不愧为越国第一谋士,而伍子胥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更是令人仰视,让我钦佩不已。
然而伍子胥的谏言并没有被夫差所采纳,这就导致了这场较量的最终是范蠡的胜利。
吴王夫差要攻齐,伍子胥谏曰:“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⑤”,而夫差坚持攻齐并取得了胜利,四年后再要攻齐之时,更是不听伍子胥的劝诫,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诛了伍子胥,落入了勾践的圈套,亡了吴国。
伍子胥死前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让我敬仰之情更甚,他还是那个伍子胥,那个因为楚平王弑杀了他的父兄就投奔吴国并带领吴军破了楚国的伍子胥,那个对楚平王鞭尸三百一报父仇的伍子胥,那个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预见性的伍子胥。
是的,他预言了吴国的灭亡,他恨到剜了眼珠来看到吴国的灭亡。
所以,他注定成不了英雄,即使他有堪比孙武范蠡的智谋,依旧成不了万世敬仰的大英雄。
然而我却深深的为之折服,怪不得太史公对他赞叹不已。
他的大爱大恨,他的有勇有谋,在我的眼里有比之英雄更多不同的魄力和魅力。
伍子胥,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参考文献:①出自《左传》
②出自《孝行览·首时》
③出自《国语·吴语》
④出自《孝行览·长攻》
⑤出自《国语·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