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课件

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课件

这培训也是企业责任。
⑥支持农民依靠经营致富实现产业升级。 第一,农民转移就业同时是资本转移过程 ,也就是更多农民的积累投向农业内部的 更深、更广领域,投向传统农业以外的加 工、流通领域,依赖农民自身财富积累的 普遍化与持续化; 第二,在农民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的约束条 件下,政府应当创造更为宽松的农民务工 经商政策环境,让农民的小资本在为自身 带来剩余价值的同事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增长。
3.从宏观政策层面谋求解决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的治 本之策 (1)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 对非农就业与农业结构升级要求的不适应。 (2)非农就业—培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村人 力资本是政策的立足点:
①市场经济下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农村劳 动力非农就业的状况,主要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市 场竞争力;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 ①农村集体保障功能迅速下降
; ②农村家庭保障的作用逐渐降
低; ③市场经济体制对建立新型农
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 。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 ①坚持现代社会保障与传统家庭
保障相结合,突出农村社会保障体 系构建;
②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 合,突出政府扶持引导;
(三)以改善民生状态为目标的乡村 治理制度创新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提出
改善民生必须解决的四大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实
际上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解决好这四大 问题,民生问题就基本能够得到解决。
联系我们国家的现实,新时期出现的跟民 生有关的社会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市场化、 工业化、 现代化、 国际化。 30年深刻变革,30年飞跃发展
二、历史性跨越:社会发展新阶段与 乡村治理的基本理念
1.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经济上实现由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跨越。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 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 条件。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 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新格局。”
一是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持续 扩大;二是劳动关系失衡带来的劳动者的权 益不断受损;三是传统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 元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带来的对农民工的歧视 现象。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 扩大化等等。
农民生存状态问题更为突出。教育、就业
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共同特点城 乡不平等。是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并且持续 发展,正在影响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协 调发展,影响着我们国家社会生态的和谐。
(四)支持农民资本化经营的政策创新 1.加强农民财产权利与经营权保护,
尤其是农民土地权利以保护; 2.征地补偿的资本替代; 3.生态环境治理商品化经营,构建农
民经营,政府买单,社会受益的持续增 长机பைடு நூலகம்;
4.增加财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金融政策措施支持农民资本化经营。
五、开发民智的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创新
孙中山先生早年就曾指出:“官治之者,政治之权,付之官 僚,与人民无关,官僚而贤且能,人民一时亦受其赐,然人 亡政息;曾不旋踵,官僚而愚且不肖,则人民身被其祸而不 能自拔,前者为婴儿之仰浮,后者则为鱼肉之于刀俎而已。”
3.改革开放以来的 “草根民主”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政权空前强大,“政社合一”的 人民公社体制使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控制的末梢,延伸到 最基层的乡村社会直至每个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它一方面促进了非农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分化,形成了新 的利益主体和阶层结构;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权 力分化,使乡村社会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这些都 为乡村自治及其民主化提供了制度空间。1982年,《宪 法》中正式确立了“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988年6月开始, 村民自治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的推行。 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以及随后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推行, 标志着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退出和乡村社会民主化的开 始。中国农民自己创造的“村民自治”这一“草根民主” 形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发芽、生根、成长。
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
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
(二)关注乡村民生的现实针对性 1.民生问题是我国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 民生问题离不开 衣食住行,以及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权益保障问题。在多数 农民衣食无忧的背景下,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比改 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深刻,更全面,更复杂。 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更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合理有 效的过渡政治措施。 2.民生问题有拉美现象可供借鉴 拉美现象是指拉丁美洲 国家在上个世纪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只注重增长,不重视 分配,只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结果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城乡发展失衡,国内社会矛盾、社会伦理不断爆发,社会 冲突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了社会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 物质危机。说明一个国家在发展当中不注意均衡发展,不 进入和谐社会状态,那么很有可能构成对未来发展的破坏。 与此类似的还有印度城市的边缘人问题。
③坚持社会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 相结合,突出社会保险功能发挥。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 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主要
是建立政府支持的农村合作医疗体 系。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 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 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2.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3.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 展。 4.支持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 (市场、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要点
坚持农业和农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坚持和
完善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 营体制;鼓励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等。
1.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创新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 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 全保障的行为、机制与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 (1)社会保险;(2)社会福利;(3) 社会救助;(4)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安全阀) (1)稳定功能;(2)调解功能;(3) 补偿功能;(4)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功能。
政治上农民由社会的最底层翻身做主人,并在改
革开放进程中被赋予村民自治的权利。
社会发展上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逐步被打破。
2.新阶段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理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
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 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 涛
根据十七大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八讲 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目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二、历史性跨越:社会发展新阶段与乡村治理的
基本理念
三、关注民生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四、壮大民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五、开发民智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鼓励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农民其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包括支持农民
创办家庭农场,实现企业化经营;
支持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企业、科研
单位和其他组织,通过与农民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订立合同或者建立各类企业等形式,形成收益共 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成立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
(二)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目标与措施√
政策目标:
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重点发展职业技术 教育和成人教育,着眼于农村劳动者素质的 提高,为面向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 支持和人才支撑。
政策措施:
1.逐步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农业教 育的多元投资体制。 2.调整教育结构,加速农民职业教育发展, 尤其是加强对农民的非农职业技术教育。
②马克思反复强调劳动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 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 泉”;
③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既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条件, 也是扩大社会再生产增殖社会财富的条件;
④劳动力商品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需要更多资本投入。
一方面要求改变低劳动力成本竞争策略,提高农民工 工资和福利待遇。应当尽快改变对农民工的低工资和 社会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将农民工 尽快纳入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建立起农村劳动 力自我扩大再生产持续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要长 期坚持裕民富民政策。 ⑤劳动力商品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要求尽快建立企业培 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按照亚当.斯密关于 人力资本开发同时也是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观点,国 家在农民教育与培训方面担负重要责任,因此各国法 律几乎毫无例外地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定位为国家 义务,在农民培训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劳动力
的实践,新阶段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理 念是:
民生、民力、民智、民主
新时期乡村治理的两个转变:
由以官为本向

民为本转变; 由管理为主向

务为主转变。
三、关注民生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一)关注民生的内涵
关注民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
与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确定的我们国家的 既定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发展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的一次重大转变。就发展内容和目标而言,过去我 们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目标的关键词最重要的是 增长和效率。而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应该是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共享、文明进步、 协调、和谐,这才是和谐社会的关键词。
经习知公民应尽之义务,与应负之责任”。
2.中国古代的“乡村绅治”。
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地方“自治”之实。自隋朝中叶 以后,直到清代,国家实行郡县制,政权仅止于州县。 乡村公共事务主要由绅士出面组织,从而在客观上造就 了乡村社会一定的自治空间。但是,与其说那时是乡村 “自治”,还不如说是“乡村绅治”。那种乡村“自治” 社会,不过是“弱受强欺、愚受智诈、寡受众暴”的社 会。这种由乡绅把持的“自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它 不是现代民主意义上的自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