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城管云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城管云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城管云平台建设方案1 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建设背景2007年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视察北京东城区城管新模式时指出:东城区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流程、探索“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水平,较好的解决了城市运行中的多发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经验值得总结,做法值得推广。

住建部于2005年7月、2006年11月、2007年7月先后在北京、扬州、成都召开了现场会,先后公布了三批试点城市,积累经验,为全面推广数字化城管模式奠定基础。

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城市(城区)开展了智慧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已经呈现了全面建设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良好态势。

智慧城管云平台的建设,将打破现有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形成大城管格局,能有效地改善的投资环境和市民生活环境,使城市管理走向数字化。

一方面提高了各部门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办事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方便了市民,树立了政府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1.2 项目建设意义1.2.1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变粗放低效管理为精准高效管理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在事件的处理上,以块(基层单位)为主,条条协助;在部件的处理上,以条为主,块块协同。

两者职责分明,无法推诿。

在城市地理空间上责任到人,职责范围定位准确。

在时间上,实行流程化管理,定人、定时、定量,记录在案,无效返工,及时处分。

从此改变传统被动的、粗放的、迟缓的城市管理方式成为主动的、精准的、高效的城市管理方式,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1.2.2 有效整合资源,带动相关部门信息化水平发展新的管理模式能够通过网络化实现不同资源在空间、时间上的整合,进行统一分配、统一管理,减少、节约各部门的巡查人力、车辆出行等费用,克服多头处理、重复处理等弊病,事件处理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促进部门业务协同、数据及时更新,带动相关部门信息化水平共同发展,并且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金浪费,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益。

1.2.3 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区域投资软环境建设数字化城管系统可对公共设施、市容环卫、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等城市管理工作随时监控,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在改善城市交通、治安状况和完善社区服务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进而吸引大量企业投资和入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2.4 理顺城市管理职能,形成高效敏捷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评价中心(即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建立指挥、调度、协调中心(即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另外,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联动,实际上是一场城市管理的革命。

只要有群众电话举报或者监督员报告,对于出现的问题,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推卸不了,草率不了。

推行智慧化城市管理后,专业部门的信息量一般增加9-12倍,及时消除了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和城市管理盲区。

2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2.1 整体建设思路根据实际情况,项目建设确定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作为系统建设总体指导思想。

所谓“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是指充分消化和吸收全国兄弟城市建设智慧城管云平台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智慧城市“和“大城管”建设的全局和整体性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面向共享,预留接口,做好系统建设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

系统建设以“小城管”建设作为切入点,首先满足城管执法局业务需求,为大城管运行积累经验,时机成熟时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单位,充分发挥系统的综合效益。

所谓“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是指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以解决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做到两优先:一是城市管理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决要优先,二是覆盖范围重点区域和重点道路要优先,要立足解决城市管理的实际问题,力争用最小的投入做到“城市美丽、百姓舒心、政府满意”。

在项目建设的总体技术和管理思路上,确定以“三统一”作为总体指导原则。

1) 统一平台全县基于政务外网,建设智慧城管云平台的指挥、监督、处置、评价等应用平台以及数据交换平台,按照智慧城管云平台—共享平台统筹规划、统一设计。

2) 统一受理建立呼叫中心,统一受理市民、监督员上报的案卷以及领导派发的案卷。

通过统一受理平台,将全县的城管业务举报和投诉集中到的呼叫中心。

3) 统一监督设立全县的监督中心,负责对县内各委办局和其他相关单位对城管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和评估,并通过智慧城管云平台门户网站统一对外发布。

2.2 项目覆盖范围城市总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总户数约30.8万户,辖21个乡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92个行政村。

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为9.54平方公里。

从其他兄弟城市建设智慧化城市管理投入的情况来看,单位面积投入的资金还是比较大。

从人员配备上看如果要做到精细化管理,每个监督员管辖的范围应保持在0.25平方公里以内;从数据方面看,目前市区面积9.54平方公里,总规划区内的其他非建成区还无法纳入市政管理范围。

综合来看,智慧化城市管理建设要从多方面考虑,从实际出发,立足打好基础,统筹规划,逐步向横向(区域覆盖范围)和纵向(“小城管”向“大城管”)发展。

项目建设覆盖范围先从部件和事件管理、门前四包等做起,往后向地下管线、医疗保健、社区内部设施等方面开展工作。

2.3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立足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等多种方式,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实现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人口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映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2.4 系统建设具体内容2.4.1 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建设建立数字城市管理的组织架构。

根据机构职能确定岗位和附属人员岗位,明确内设机构和岗位职责,并配备相应人员。

建立协同运行机制,明确各城管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建立考评监督机制,实现长效管理。

2.4.2 标准规范建设制定系统运行维护的相关标准规范。

2.4.3 数据普查与建库依据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2005)要求,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等原则,以1:1000地形图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和差异化需求,对全县进行地理单元网格划分以及地理编码。

开展公用设施、道路交通、环卫环保、园林绿化、房屋土地、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及其它等部件普查。

2.4.4 城市管理数据库建设建立数字城市管理数据库,其中主要包括城市管理空间数据库、城市管理业务信息库、系统运行维护数据库等。

空间数据建设以地理框架、部件、事件建库结构为标准,对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城市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和事件进行建库,设计良好的业务信息数据库和运行维护数据库,为城市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提供支撑。

2.4.5 智慧城管云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2005)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技术方案,开发建设基础信息系统和扩展应用系统,基础信息系统包括:无线数据采集、监督受理、协同工作、大屏幕监督指挥、综合评价、地理编码、应用维护、基础数据管理和数据交换;扩展应用系统包括:视频监控子系统、视频喊话子系统、移动指挥及数据采集子系统、违章建筑管理子系统、实景三维影像子系统、门前四包管理子系统、全民城管子系统、广告管理子系统、专项普查子系统、车辆监控子系统。

另外,系统建设中要规划与共享平台的接口,保证将来建设共享平台后可以与之无缝对接。

2.4.6 评价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数字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体系,通过内评价和外评价两个方面,对城市管理问题发现到处理完结过程中的各个责任主体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从部门、城区、岗位三个方面进行。

从系统、数据、网络、应用等方面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2.4.7 运行环境建设进行监督指挥中心大厅、办公区、机房装修建设,采购安装大屏、服务器、网络等软硬件设备。

保障系统建成后能正常运行,并发挥成效。

2.4.8 智慧化城市管理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基于政府信息化建设现有的网络和信息资源,构建城市管理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网络成员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及交换。

2.5 系统建设原则2.5.1 规范建设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智慧城管云平台系统建设的基础,也是系统与其他系统兼容和进一步扩充的根本保证。

因此,对于数字化城管系统,系统设计和数据的标准化工作极其重要。

在系统建设中应遵循国家行业标准或应用标准。

对尚不形成标准的应尽量参照国家和相关规定执行。

2.5.2 整合资源原则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整合、利用已有的资源。

挖掘、发挥已有的、分散的各类人力、软硬件设备、信息、环境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立足实际,整合资源,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并且带动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共同发展,避免“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现象的发生。

2.5.3 先进经济原则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借鉴各类系统的成功经验,同时注重考虑同类系统的建设教训,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且成熟的技术,使得设计更加合理、更为先进,保障系统在较长时间内有较高技术层次。

尽可能利用现有设备和现有数据资源,新增软硬件设备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和软件,节省系统的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

系统扩展和升级的费用要低。

2.5.4 全局前瞻原则从“数字城市”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大处着眼”,前瞻性地考虑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

使系统成为“数字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系统在城市管理流程再造、功能优化和部门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综合作用,减少城市信息化整体投资。

2.6 系统建设思路2.6.1 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充分消化和吸收全国兄弟城市建设智慧城管云平台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数字”和“大城管”建设的全局和整体性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面向共享,预留接口,做好系统建设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

系统建设以“小城管”建设作为切入点,首先满足城管执法局业务需求,为“大城管”运行积累经验,时机成熟时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单位,充分发挥系统的综合效益。

2.6.2 立足实际,务求实效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以解决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做到两优先:一是城市管理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决要优先;二是覆盖范围重点区域和重点道路要优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