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卷烟厂与长沙卷烟厂的竞争梦想在我心里创造在我手中因为有你我超越了懦弱和俗气我心飞翔——摘自卢平之诗《我心飞翔》在烟草专卖仍然盛行的今天,一个风风火火的企业正携巨资创造着令人瞠目的辉煌。
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白沙卷烟厂共生产香烟87.2万大箱、销售收入67.65亿元人民币、税利是48.78亿元,与198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6.9倍、85倍和116倍。
虽然这与年生产香烟229万大箱、销售收入298亿元和利税193.5亿元的玉溪卷烟厂相比,还有点小巫见大巫,但这些数字仍然是白沙人脸上洋溢着的微笑,是白沙人在长沙国企中昂首挺胸的理由。
上篇好大一棵树影子肖寿松已经退下去了,但他的影子在长沙卷烟厂却无处不在——提起他,厂里的老员工还是习惯称他为“肖老板”。
在办公大楼里,一个大约5米高的花岗岩屏风上赫然写着“改革开拓,求实求精”八个镏金大字,右下角是题款:肖寿松。
屏风的右侧是白沙的展览大厅,在这个厅里,最吸引人的就是肖寿松的大幅肖像特写。
长沙卷烟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私营的“欧亚烟厂”与“新中烟厂”。
几经变迁,于1964年更名为长沙卷烟厂。
70年代,烟厂还用的是解放初期的卷烟机,产量每年大约只有三四万箱,设备落后、技术低下。
进入80年代,企业开始寻找出路,运作模式也从简单的生产型开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但是管理极端落后,产品严重滞销,生存举步维艰。
1983年,由于产销脱节,使得大约价值10万元的成品卷烟不得不烧毁,当时沉重的一幕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哗然。
长烟也陷入了极度的迷惘和彷徨之中,企业在改革和破产的边缘随风飘摇……就在这个时候,肖寿松来到了长沙卷烟厂。
新官上任,肖寿松的第一件事就是抓产品质量和市场。
他率全厂班长以上的骨干先后在彬州、益阳、衡阳等地摆摊设点,请消费者品吸,收集市场信息。
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之后,肖果断停产了15个滞销品牌,并改造了“白沙”和“长沙”等几个牌号,长沙卷烟厂开始以新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厂子也开始扭亏为盈,走上了上坡路。
我们能看到的成绩就是:在80年代末,白沙在长沙的市场占有率从原来的12%提高到了85%;1993年,省外客户达到了144家,湖北、江西等省成了白沙的基础市场;1995年,长沙卷烟厂推出的“特制湘烟”和“精品白沙”大获成功;1996年,白沙实行销售代理制,使厂子的业务单位迅速发展到1044家,产品覆盖全国大多地区;1998年,白沙改进销售策略,300多人被派往全国各地;1999年,低侧流环保型“金沙”、“环保精品白沙”、“中焦油环保金沙”面市,长烟取消了代理制,成立了湖南烟草公司长沙烟草调拨站……在长烟历史的每一个重要关口,肖寿松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睿智和铁血政策。
回忆历史,长烟人自然十分感激肖寿松给大家带来的幸福生活。
但当问到:“肖寿松厂长是你们心目中的英雄吗?”几乎所有的人都摇摇手,表示否认。
有一位在白沙工作18年的员工告诉记者:“我们很尊重肖老板,很感激他。
”然后就没有话了。
“他是我们中间的一员,是我的好朋友。
”在卷烟厂的西门外一位退休的老职工说:“他虽然不是什么英雄,但是的确很了不起。
”创业初期的老职工们很喜欢回忆老厂长在80年代和大家一起打江山的情景,大部分人谈起来都眉飞色舞。
而在长沙卷烟厂的形象宣传上,却很显然地将这位老厂长抬高到了英雄的位置,让他高高俯视着长沙卷烟厂的3000余名员工。
交锋在湖南,长烟的竞争对手是常德卷烟厂—这个创建于1951年的小企业,在好几次面临解散的情况下痛定思痛,并于80年代之后以很短的时间迅速崛起,创出了一个很了不起的品牌“芙蓉王”。
“芙蓉王”在与失败艰苦抗争多年之后,一直以自己的成功引导着湖南卷烟乃至全国卷烟的潮流。
“芙蓉王”的成功,使得常烟人习惯了在湖南市场以“霸主”的自称。
可是这个殊荣在长沙卷烟厂崭露头角后,就开始受到了威胁。
只要在长沙卷烟厂提起常德卷烟厂,员工马上就会对你产生看法。
除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部门之外,长烟和常烟几乎没有人会成为朋友。
市场的竞争就是这样残酷,而造成这种格局的缘由还得从一个顺口溜谈起。
80年代后期,肖寿松处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亲自上阵搞销售,日日夜夜奔波于湖南各烟草公司之间,强力推销自己的香烟。
然而,长烟的崛起却刺激了远在常德的常烟。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长烟今天搞促销,常烟第二天也就开始搞促销;长烟在主要路段竖一个广告牌,常烟也就很快会在相近的位置竖一个广告牌。
三、五年下来,常烟非但没有将长烟怎么样,反而让长烟在市场竞争中时时处于主动地位并节节胜利。
有一天,长沙的大街小巷突然流传起一个顺口溜:能力强,芙蓉王;能力差,抽白沙。
虽然无证可考,但白沙人始终认为这是常烟的阴谋,是常烟人对长烟恶毒的一击。
这句长沙的街头巷尾都在流传的“民间谚语”,事实上为这两个品牌进行了定位:五元一包的白沙香烟,的确是普通百姓香烟,白沙必然会沦为大众品牌;而30元左右一包的芙蓉王,却只有达官显贵、大款富商才消费得起,芙蓉王必然是人们心目中的高贵品牌。
虽然常德卷烟厂在销售大战中被长沙卷烟厂抢先一步,失去了老大的位置,但在品牌上却先发制人,领先一步。
当时,“芙蓉王”选择了一个高尔夫球手作为品牌的代言人,以高尔夫这一高尚运动作为高贵品牌的象征,并将品牌口号定为“一‘王’情深芙蓉王”,品牌广告的画面也只由这两个元素组成,简单易记。
在今天看来,这个广告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在上个世纪的湖南,却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那时人们只隐约听说过高尔夫,听说过会员费需40万元/人,因此,芙蓉王的品牌广告显得新颖、时尚、吸引人,加之发布量大,当时也颇为得力。
自1994年起,芙蓉王的品牌广告遍布了三湘四水,尤其是在湖南省会长沙,芙蓉王反客为主,把品牌的灯箱广告做到了每一条主要道路上,做到了长沙卷烟厂的家门口。
与此同时,芙蓉王又开发出许多精美礼品,四处派送。
30元一包的芙蓉王,就是20元一个的礼品也承受得起啊!怕什么!送!到后来,送芙蓉王成为恭敬、客气的象征,“送礼要送芙蓉王”竟成为一种时尚。
突围肖寿松有种“不吃辣子不革命”的犟劲,他能够破釜沉舟搞销售,使白沙连年大跃进,现在面对芙蓉王的进攻岂能善罢甘休。
我们从长烟人讲的一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肖寿松是如何制厂的:80年代,长烟进口了一批德国机器,但由于技术操作的原因,德国公司有一些违约,于是长烟提出要德方将技术传授给长烟的技术人员。
德方顺水推舟,将培训基地设在德国。
可是当长烟的技术学习代表团到德国后,德方却安排了6天的旅游。
在德国的日期只有7天,德方却全安排了吃喝玩乐,长烟人不高兴了,立即回国。
德方的商务代表很不解,为什么长烟人和平时国企的考察团不一样呢?后来德方给长烟人道了歉,重新安排了长烟人进行技术学习。
事后,有人就这事问当时的厂长肖寿松,肖寿松说:“如果和其它国企一样,那它就不是长烟了。
”面对外界的压力,长烟进行了改革,派出许多年轻人进修,有人读MBA,有人去读研,这批人后来成为长烟品牌反击战的主要策划者。
事实证明,这是肖寿松的另一过人之处。
同时,肖寿松还广泛从外界寻找高人。
1985年,肖寿松三顾茅庐请老技术工作者黄中华出山;1997年5月,中国长沙烟草技术中心落户长烟,长烟在技术上的投入、推广和实践已经达到了烟草业的极致。
但长烟品牌反击战的第一波攻击,却是以惨败告终的。
原因很简单:当时有一位在设计界有些名气的人得知长烟急需品牌创新,便乘机而入,游说长烟导入CIS。
长烟采纳了他的方案,先从设计企业标徽开始。
此人说,白沙的古井白鹤图太复杂,不好应用,不适宜大量传播,应简化……他推出的一个既类似于翘起大拇指的手、又类似于飞鹤的标志被采纳没多久,人们就发现,那个徽标竟是一家航空公司的标志。
突围未果。
1999年,肖寿松也退了下去,12月16日,卢平出任了长沙卷烟厂的厂长兼党委书记。
下篇我心飞翔猜不透的卢平对白沙烟厂的采访可谓困难。
采访市场情况,但是不提供企业经营现状的资料;采访企业文化,但是没有一个对企业有完整介绍的文字性资料;采访品牌,除了我们可以看到的那个平面广告之外,一切有关广告的说明也没有;能见到的CI建设其实也就是大约30页的简易的平面VI手册……尤其是1999年以后的情况更是凤毛麟角。
熟悉内情的人透露:新厂长上任以来,除了极力推崇“肖老板”的魅力之外,十分不喜欢大家在公众面前谈自己的企业,所以几乎所有的部门对长沙卷烟厂的事件都讳莫如深。
这个新厂长就是卢平—一位39岁的女人。
“卢厂长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记者问了许多人,但是没有人正面回答。
大家除了对其油然而生的尊敬之外,更多的是敬而远之。
集团办公室很客气地说:卢厂长从来就不接受采访,她十分愿意保持低调。
于是,关于卢平的故事,总显得真真假假,难以捉摸。
2001年6月23日,卢奇亚诺•帕瓦罗蒂、普拉希多•多明戈、何塞•卡雷拉斯等三位世界男高音要在中国紫金城演唱,举办单位很希望能够得到白沙集团的赞助,白沙也很愿意赞助这场盛况空前的盛会,但卢平自己没有去,她只派了代表出席,举办单位不同意,坚持一定要卢平亲自到场,最终,卢平还是没有去,一场几百万的赞助也就搁浅了。
事后主办单位不解,询问当事人,当事人说:“如果卢平出席的话,那就不是卢平了。
”“我上任时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长烟的历史中我站在哪里?我知道大家对长烟和我都十分关心,我上任以来也很少在媒体露面,包括今年‘白沙杯’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的颁奖仪式我也没有出席。
因为在我看来,长烟的第二次创业才刚刚开始。
我的看法是,在没有做好的时候,还是少讲话为好。
”卢平说。
很多基层员工也说不熟悉这位新领导,不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真伪难辨:说今年前半年有一次卢平坐出租车,司机很健谈,说烟草行业利润很高,许多人都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而最终从人民的功臣沦为了人民的敌人,最后补充道:“白沙的那个女厂长被抓了,你知道吗?” 卢平大怒,喝令停车,甩门而去。
后来卢平回忆自己在长烟的这些年中,几乎听到过上百次有人议论肖厂长被抓了,以前都只是笑笑,对流言嗤之以鼻,没想到今天轮到了自己。
策略媒体采访不到,普通员工也很难看到自己的厂长,所有的公众场合上镜头时都没有这个神秘的影子。
许多员工纳闷,厂长整天在干什么呢?于是卢愈加神秘,愈加让人难懂。
其实下过乡、插过队,17岁就进入长沙卷烟厂,从事过挡车工、统计员、核算员、办公室等工作,当过厂组织科科长、厂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的卢平完全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成长的长烟人中的一员。
当年肖寿松发现了这个人才,于是大力培养。
在与竞争对手交战的过程中,肖老板敏锐地发现,未来的竞争需要的是人才,在80年代后期长烟先后派出的50多名参加MBA培训的精英中,卢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卢平的才华逐渐被领导赏识的时候,她自己也很快从低层干部逐渐走到了长烟的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