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设计者:于晶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及表现。

(2)在“自强”和“求富”旗帜下,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认识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图文资料。

(2)创设历史情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堂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思路设计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3.课时:1课时4.类型:多媒体5..学法指导1、对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可以从原因、表现与后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要着重从外部因素即资本主义入侵来进行分析。

2、洋务运动可以从背景、内容、失败原因与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自主探究并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3、对史料进行分析,提高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图说历史:多媒体播放一组历史老照片,展示晚清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与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

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用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呢?我们一起探究这一问题: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安排:通过三种不同身份的人的回忆来了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境一:农民回忆录1839年我出生于上海市郊,那时家境还算稳定,父亲耕几亩地,母亲纺纱织布添补家用。

可6岁时,母亲就不再纺纱织布了,因为市场上洋布物美价廉。

所以家里的希望都寄托在几土亩地上,每到收获的季节,家人就担心市场上农副产品的价格,虽然农产品比往年好卖,但价格却一年比一年低。

问题探究:1.思考这位农民生活发生什么变化?2.为什么农产品好卖了而价格却越来越低?学生思考并回到,教师点拨。

变动一:自然经济的解体1.表现:(1).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2).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2.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因直接主要)(2)自然经济的脆弱性(内因)3.影响:(1).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和市场)(2).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学法指导:1.内外因分析法2.唯物辩证法情境二:官员回忆录那是1860年,很多往事痛心疾首,圆明园被烧了,皇帝出逃到承德。

1861年,一股来自南方的反动势力围困了上海,威胁北京,满朝文武顿时惊慌失措,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因如何挽救统治争论不休、面红耳赤。

问题探究:1.1860年和1861年发生了什么?2当时清政府处境怎样?最终采取什么措施挽救统治?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评价: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咸丰帝仓惶出逃。

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进攻上海。

清政府内忧外患。

官员开办洋务运动。

问题与任务:洋务运动是什么运动呢?具体做了什么?最终结果怎样?如何看待?变动二:洋务企业的出现时间背景代表目的指导思想主要成就与口号破产标志失败原因评价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分组展示学习成果:知识点拨:1.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洋务派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背景:内忧外患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4.代表: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5、目的:维护清朝统治6.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主要成就与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近代文化教育知识点拨:洋务企业的性质是什么?(1 )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

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企业。

(2 )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投资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雇用劳动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

(3 )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 )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先河。

8.破产标志:甲午战争的失败9、失败原因:知识点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①只学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根本原因;②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③顽固派的破坏;④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

10、评价:难点突破(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网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你是否同意?网友1.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运动。

网友2.洋务运动是封建阶级自救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学习和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是客观上进步的,而‘中学为体’,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的、反动的。

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

网友3:洋务派创办现代企业顺应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趋势。

它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

学生思考1分钟,然后发表各自的观点学生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1、积极影响:(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2)、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3)、客观上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5)、加速了封建经济的瓦解。

2、消极影响:(1)、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2)、只学技术,不改变旧制度。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0.评价: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学法指导: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原理:1、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评价2、辩证法原理3、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情境三:企业家的回忆录那是1867年,洋人公司很赚钱,官员们如火如荼的兴办企业,我卖掉土地和朋友在上海创办了轮船公司,遗憾只有两条小船,与洋船差距甚大,1873年,公司濒临破产……为寻求生机我实地调查,发现很多中国商船悬挂外国国旗, 只为享受洋船待遇,少缴税。

因为清政府对民间企业征税很重,对外资企业税收很低……问题探究:1.轮船公司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2.经营状况如何?为什么?任务二:变动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时间分布地区代表企业特点评价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评价知识点拨:1.原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提供市场和劳动力)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提供技术和设备)④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办厂2.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3.分布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4.代表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重点知识突破分析材料,总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特点归纳:5.特点: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企业分布不均,集中东部沿海地区;轻重工业比重失调6.评价: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知识延伸:辩论:针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利于弊”正方:传播近代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起步并艰难发展。

——进步、发展反方: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附庸。

——灾难、屈辱学生活动:请你加入其中一方辩论,并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和铿锵有力的辩词。

本课小结(多媒体演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饼图)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

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一带兴起,但由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受外国资本与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当落后的农耕文明与先进的工业文明相互激烈碰撞的过程中,注定中国的近代化会历经艰辛,正因为有了这样艰辛的过程,更能证明中国今日崛起的伟大。

----完教学反思(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