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中成药
1、 严密的组方结构; 2、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第一节
1、配伍环境 2、用量特点 3、炮制方法
方剂的基本结构
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
4、煎、服方法及剂型选择
一、配伍组方的目的 方剂学运用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总体 上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具体来说, 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作用:
一、增强药效
佐药: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 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 的药物以防止药病隔拒。
使药:
1、引经药,(引经报使),即能引领方中诸药
“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
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戴天章《广温疫论》
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寒热 表里双解
五 温 法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
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
里寒证
寒从中生 外寒直中
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2)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
第三章
一、七方说 二、病证分类法 三、功能分类法 四、类方分类法 五、综合分类法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组方分析】
麻 黄:宣肺平喘
桂 枝:温阳化饮 五味子:敛肺止咳 白 芍:敛阴和营 防诸药温燥伤津 半 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炙甘草: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佐使
-----诸药相配,开中有合,宣中有降,使风寒去,营卫和,
水饮除,共起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佐药 发汗解表----君药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常用治法
《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论病之 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 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 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 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七 消 法
1、定义: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
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 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 痈肿。
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
下法 病位 病势 病程 正气状 况 中下两焦 急迫 短 正气损伤不明 显 消法 全身 较缓 长 邪实正虚
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常用引经药举例: 太阳经:羌活、藁本 阳明经:白芷、葛根 太阴经:苍术 少阴经:细辛
少阳经:柴胡、黄芩
载药上行:桔梗
厥阴经:川芎、青皮
引药下行:牛膝
君、臣、佐、使运用须知:
1、君药不可缺少,药味少,用量大。(不 是方中绝对用量,是指其作为君药时要比作 为臣、佐、使药时用量要大。)
3、分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4、使用注意:
(1)“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 “以息相火,微微生火”(柯韵伯)
(2)“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六 清法
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
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 蓄聚之热
四 和法
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
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
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和”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和为圣度”
“冲气以为和”
《内经》
《道德经》
2、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
法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二、扩大治疗范围
三、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四、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五、防止产生耐药性
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
(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
即:避免同性毒力“共振”, 利用异性毒力“相制”。
(2)药量的控制 (3)炮制减毒
(4)佐制药的配伍
(5)反佐药的配伍
(6)煎药方法的要求
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
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表里同病—表里双解
正虚外感—扶正解表
方剂与治法
一、概念: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
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 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7)服药时间、方法的要求 (8)道地药材的强调 (9)剂型的限定
(10)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
二、理论的形成 “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 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 使。”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 金•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李东垣:“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 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 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 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 治法。
2、适应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 蓄实邪。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
C:麝香一~二厘。
三 下 法
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
【处方】
麻黄125g 桂枝125g 白芍125g 干姜125g
细辛62g
g
法半夏188g 五味子125g 甘草蜜炙125
麻黄
桂枝
白芍
【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病机】
风寒束表,(主证)水饮内停。(兼证) 表里同病,表证为主。 风寒束表 —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 水饮停肺,肺失宣降 — 喘咳痰多而清稀,胸闷,苔 白滑; 溢于肌肤 — 头面四肢浮肿,体重。
2、臣佐使药不必具备,且一药可兼多职。
3、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剂组成 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 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
麻黄汤
组成
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甘草3g
主治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
风寒束表(主),肺气失宣(次)
配伍意义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 温
热 虚
清 补
汗 吐 下
实
泻
消
单一治法 (七法) 八法 + 和(复合治法)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一 汗 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 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 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君臣佐使”理论是组方的基本结构 和形式,是为落实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
组织好理想有效方剂的重要环节:
1、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
2、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 3、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变化形式
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
“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 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 另择一方。”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 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二 吐法
1、决定方剂中药力的大小。
2、决定配伍关系的改变。 如:四逆汤变为通脉四逆汤 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
三、剂型更换的变化
如:
理中丸改为理中汤(改变药力)
九味羌活汤改为九味羌活丸(改变功效主治)
桂枝茯苓丸改为催生方(改变功效主治)
解表中成药: 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散表邪、解 除表证作用的一类成药。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
一、药味加减的变化
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 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 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们常说的“随证加减”。
如:麻黄汤变化为三拗汤、华盖散、大青龙汤。 桂枝汤变化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 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