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上的史料教学
江苏省新高考已经实行多年。
高考的命题体现一种趋势:现在历史高考越来越注重通过提供材料和营造情景来命题。
据不完全统计,高考题中,资料题占近一半。
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利用史料教学,训练学生怎样分析、解答材料题,掌握作材料题的技巧,对提高学生的成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史料教学,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
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史料可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
1、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
它可分为以下三种。
(1)原始史料。
它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
(2)撰述史料。
这类史料主要出自各种著作、典籍。
(3)文艺史料。
此种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
2、图片史料。
它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
教材中的图片甚多,有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等。
不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
好的效果,还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方法。
笔者认为,史料教学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3、逐句过关,讲清细节。
教材中的重要史料,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
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的浏览。
4、适当补充,加深理解。
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有时还需适当补充史料。
例如人教版必修三教材里有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的重大作用。
那么三大发明在中国的情形如何?在此,可补充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一段话:“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在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的话很形象,也很深刻。
由中西对比,学生便了解了三大发明在近代东西方不同的遭遇,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5、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
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题,大部分则没有。
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对带有思考题的史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结合教材内容,准确地回答思考题。
对没有设置思考题的有关史料,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的
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情境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刷
6、发散思维,创造思维深度。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容更改,而对于它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历史教育应有活跃的品质。
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思维方法,突破原有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禁锢。
在史料教学中,除了激起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广度的同时,应更深一步的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学会初步研究历史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度。
总之,中学历史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掌握历史学习方法,而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