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量管理培训.ppt
质量管理的终极目标---习惯质量
随着全面管理的深入开展和全面实施,质量 不再需要在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之下去完成,所 有的员工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顾客满意成为企业所有工作的原则,除此之 外的所有的人为因素都不复存在。 领导者不再是行政管理者,而成为员工工作 的指导人员。
各阶段之间的关系
哈尔滨亿汇达电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培训
质量督部
《质量管理》课程学习目标
了解质量的含义 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质量管理》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什么是质量 第二部分:质量管理的发展 第三部分: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一部分 什么是质量
二十一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2 采购管理 建立以供应商为主的调查、责任和监督; 对来自供应商的材料进行管理、分析和改进; 所使用的技术方法:供应商能力评估、供应商评 级方案、供应商对材料、零部件的质量认证、质量 要求的明确说明、检验和实验程序(包括检测手段、 标准等)、选择适用于专门质量水平的经济的抽样 方案、检验结果的测量等。
第二级--质量保证级
管理特征: 质量保证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注重生产过 程的稳定性,但在产品开发和设计方面较弱; 质量保证职能主要集中在与生产活动有关的方面,开发 部门很少介入; 对采购、生产和最终产品有较明晰的质量目标,但通常 设立的质量目标要求不高; 存在质量改进活动,如质量小组和问题解决小组等用于 解决质量问题,但并不是企业文化的永久组成部分,所以就 效果来说,不像第三、第四级那样有效; 通常出了质量问题才着手解决,绝大部分质量问题由质 量保证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处理。
第三级--预防级
质量业绩水平: 平均缺陷率≈300PPM; 废品率≈1.5%; 返工率≈1.7%; 过程能力指数Cpk>1.67。
第四级--完美级
管理特征: 高层管理者设定了及其严格的质量目标,如“零 缺陷”,质量问题不可或缺地被列入高层管理者的 议事日程; 每一个职能部门和层次都制定了各自具体的质量 目标,如果这些目标实现的话,产品即可达到“零 缺陷”质量; 70%-80%的员工,包括最高管理者,参与质量 改进活动。质量改进活动成为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 部分。质量改进不仅针对设计、生产等一线部门, 而且扩展到所有部门;
更高的收入 更低的成本
质量的两个维度
若产品或服务具有恰当的特性,没有缺陷或瑕疵,那
么顾客的需求就得到了满足,这就是质量。 质量的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两者对取悦顾客都非常 关键。 要提高顾客满意度,二者缺一不可。一个有缺陷的产 品或服务,靠增加质量特性不可能提高顾客满意度。
质量特性和缺陷举例
制造业的生产作业转换过 程
转换过程
输入
转换由于生产 作业管理中所 谓的 5个 P成 为可能:
(价值附加)
人员 (People) 工厂 (Plants) 部件 (Parts) 制程 (Processes ) 计划与控制 (Planning
输出
and Control)
从质量管理水平划分,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并 对应相应的质量绩效水平。
第一级--检验级
管理特征: 通过检验保证质量; 缺乏质量意识和专业知识; 对质量的要求仅限于废品率和返工率; 高层管理层不参与质量活动,通常只介入重要顾 客意见的处理过程; 质量管理职能与其它职能分离,几乎由质量保证 部独立负责产品质量。
第二部分
质量管理的发展
精益生产和6σ质量管理
质量发展规律
时间
生产力发展的背景 的高速发展和普遍应用
6σ质量管理
20世纪80年代末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
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60年代 人造卫星上天、电子计
算机进入集成电路第三 代,系统科学的产生
统计质量管理
20世纪40-50年 自动化、大规模生产 代 20世纪初 -19世纪末
我们即将过去的世纪是生产 力的世纪,即将进入的世纪
是质量的世纪。
朱兰
为什么要抓质量
顾客完全满意
降低企业成本
两种质量
工作质量 产品质量
工作质量包括企业一切活动的质量,如营销、 研发、制造、采购、服务、人力资源、财务等。 工作质量是产品、服务等有形质量的基础。
质量管理的五个方面内容
意识:质量就是符合顾客的要求;
第四级--完美级
质量业绩水平: 平均缺陷率<100PPM; 废品率<0.8%; 返工率<0.8%; 过程能力指数≈2.0。
思
考
我们处于哪个等级?如何向更高级迈进?
质量的基本理念
质量标准:必须是零缺陷 • “零缺陷”管理的基本理念: 消除“难免论”,建立“求全”的基本欲望; 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作正确,每一次把正确的事情作 正确; 每一个员工都是主角; 文化建设理念:赋予员工无差错工作的动机。 • 基本观点: 技术越先进、产品越复杂越需要加强质量管理; 业务量越大,越需要制定基本的规则并严格执行。
质量管理的各个发展阶段就其过程而言在部 分是彼此首尾相重叠的,是不断的继承、扩展和
完善的过程,而不是相互替代和排斥,它们共同
构成了现代质量管理科学。
质量管理的四个等级
质量管理从发展阶段划分,可以分为“检验- 统计保证-质量控制-TQM”
从质量保证的手段划分,可以分为“检验-制 造-设计-TQM-习惯”;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控制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将质量问题消除在 产品投产之前; • 面向顾客的产品设计,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 供应商、用户、制造厂和研发人员的横向联合, 提高了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
缺点:加强对产品设计的管理和控制,并不能 完全消除质量问题,运输质量、服务质量(广义 的)、对外的形象等都将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市场。
质量的两个维度
不同的定义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质量; 从本质上看,质量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质量特性:是满足顾客(内部或外部)需求的 产品或服务的特征; 无缺陷:缺陷是导致顾客不满的产品或服务的 任何瑕疵或差错,无论它的特色多么吸引人;
质量的两个维度
特性 满足顾 客需求 顾 客 体 验 企 业 收 益 适当的特性 满意度增加 避免缺陷 无缺陷 不满意程度 降低
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1 新设计管理 对在构思新产品、工程设计、工艺设计、设计用 材料选择的过程进行管理。 使用的技术和工作内容:产品功能分析、质量研 究、环境和使用终止试验、质量特性分析、质量水 平和检验标准的建立、工序能力研究、耐性分析、 故障模式失效分析、设计评审、原型投入记录、原 型试验、工艺参数的建立、安全性研究、可靠性标 准的建立、样机试制、小批试制、产品的评估等工 作。
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3 产品(制造过程)管理 • 零部件的加工或工序的管理; • 组件和包装的管理; • 产品售后服务的管理。 • 使用的技术方法包括:执行在生产过程中的质 量管理和成品验收的计划、工序能力研究、 工 序抽样、控制图技术、工具、夹具和模具的管理、 质量审核、操作者的培训的指导、顾客投诉分析、 最佳质量成本和售后服务质量的分析。
机器化、批量生产
检验质量管理
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手工、作坊式的生产
质量是检验出来的
将检验作为一个管理职能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建 立专职检验制度,包括设立专职检验人员、检验机构、 制定检验的基本依据、技术标准。
缺点:产品的一次合格率较低,用户投诉频频 发生。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
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测 的控制进行生产工艺的优化和稳定化;开始应用工 序控制的SPC法,从理论上实现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 关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缺点:对于在产品设计中带入的固有的质量问 题,通过制造过程的控制无法消除,产品质量提高 有限。
决心:特别是高层领导的决心; 流程:不断完善、优化并执行; 方法:统计和可靠性技术的全面应用;工 艺文件---作业指导书。 技术:具体的产品技术;
从事质量工作的四类人员
• • • •
管理者; 制造者; 测量者; 改善者;
质量的定义
ISO9000: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ASQ:产品或服务的总体特性需满足既定的需 求; W.Edwards Deming:与目标保持一致 Joseph Juran:适用 Phlllp Croshy:符合需求
第一级--检验级
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应用: 主要应用检验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了有限的预防措施,只占质 量成本的13%; 不了解使生产过程稳定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级--检验级
质量业绩水平: 平均缺陷率≈4800PPM; 废品率>5%; 返工率>3%: 过程能力指数Cpk:没有测定。
质量业绩水平: 平均缺陷率≈900PPM; 废品率≈3.1%; 返工率≈2.7%; 过程能力指数Cpk:1.33。
第三级--预防级
管理特征: 管理层认识到“设计”对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 的,注意开 发阶段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高设计 质量,采用了“质 量设计”和“预防措施”,以保 证质量问题在源头得到根本解决; 不仅生产和采购部门,而且包括开发部门都制定 了高标准的质量目标; 将质量职责授权到所有职能领域,中央质量保证 部门转化为质量顾问的角色; 引入“并行工程”的“跨职能工作组”方法,各 个职能部门参与开发过程,使质量问题在源头得以 解决。
第四级--完美级
管理特征: 创造一种有助于质量提高的企业文化氛围, 每一位员工都意识到“质量”对企业的重要性, 并为之努力。这种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了对每一 位员工的无形的激励机制; 形成了跨职能的团队协作,以达到质量目标; 形成核心流程:零缺陷生产与质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