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
摘要:良好的生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关系民生福祉和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本文主要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进
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是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对策
引言
滨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滨海湿地位于海陆交错带,
独特的水文条件和植被土壤特征,使得滨海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在
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同时,作为典型的脆弱生态敏感区,人类活动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导致滨海湿地面
积日趋下降,生态系统功能也逐渐退化。
相比其他生态系统,受周期性淹水与土
壤高盐度的双重胁迫,加上径流输沙淤积或海浪冲蚀的干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植被结构较为简单,极易遭受生物入侵。
因此对其修复和保护被提上日程。
1滨海湿地公园生态设计原则
滨海湿地公园生态设计原则主要涉及到地方性和小干预性两个方面:一是地
方性原则。
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依据地方
性原则,考量地域文化和当地环境的特征,遵照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特征,因
地制宜、合理地使用植物材料开展设计,同时对当地植物进行有效保护与利用。
人文元素是特有的内容,和当地人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当地的花草水木都具
备生态含义,所有湿地公园的设计中,都要基于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指导,这
样才能对场所进行合理设计。
针对自然生态来讲,其具有更新、演变的规律,有
良好的自我恢复能力,在生态设计中要把当地湿地的自然机理当成是系统搭建的
关键性要素,对既有植被进行有效保留,全面梳理湿地景观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制定完善而合理的景观方案,构建现代化的生态廊道,把自然生态系统和湿
地景观进行有机融合。
二是小干预性原则。
针对小干预来讲,基于最小的外部干
预来强化景观设计成效,降低人类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设计工作者一定要使用正确有效的设计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当中的物质进
行有效应用,实现循环利用的目标。
同时,设计过程当中要依据覆绿性、植物补
植性等诸多原则,对既有植物进行有效保护,减少外界对其的干预性,更能够强
化设计工作的成效。
2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意义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还原性和生
物栖息地的建设两个方面。
首先是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生态系统的原真性是强调
原生态的自然区域,未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保持着自然和原生的生长和演化状态。
江滩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尊重现有江滩湿地的生态特征,保留现状特色区
域和特色植物,如江滩芦苇荡。
同时建设避免大量公园活动广场和附属设施的设
置以及过度城市景观植物的引入,保护滨江湿地自然野趣的典型特征不被改变,
使游客能感受到原生态的气息和大自然的味道。
其次是生物栖息地。
江滩湿地内
水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水鸟栖息觅食,尤其是食肉类的鹭
科和鹬科水鸟。
江滩芦苇茂密繁盛,是许多野生动物、水禽、鸟类、鱼虾和蟹类
觅食、栖息、繁衍的家园。
江滩湿地由于兴林抑螺工程,成乔的林木引来更多样
化的陆鸟群落栖息。
江滩湿地公园在设计前需要梳理湿地内的重要生物资源及其
栖息空间,注意保护生物栖息地。
同时湿地公园应发挥自然教育的作用,通过展
示和引导,增加游客对江滩湿地生物和湿地功能的认识。
3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
3.1多塘系统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之一是多塘系统。
多塘系统遵照水流经区
域可以划分成生态缓冲塘、沉水植物塘以及浅滩深潭区。
生态缓冲塘的平均水深
一般为2m,潜流湿地的出水流经管道进到生态缓冲塘当中,河口湿地也会基于
水质净化区转到生态恢复区当中,形成生态缓冲塘,这对潜流湿地的出水、调蓄
与复氧会产生一定影响。
生态缓冲塘的出水会流到浅滩深潭区,这个位置基于地
形的不同深度而实现构建,对水底生物环境进行有效充实,浅滩区域中生长的一
般都是挺水植物,而深潭区域当中生长的一般都是沉水植物,生态环境不同,栖
息的水生动物也是不同的,其让湿地系统实现了物种多样化,更能够实现物质、
能量的有效循环。
沉水植物塘的平均水深一般是2m,每个分区的浅滩深潭区出
水流经管道并且开始自流,最后会流入到沉水植物塘当中,沉水植物塘要依据水
域面积60%进行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
多塘系统流经管道流到沉水植物塘当中,此工艺可以对水质进行有效提升,展示出清水的作用,塘中主要是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浮水植物进行多种搭配,不但能够强化提升生物的多样性属性,同时
能够对藻类暴发进行有效抑制。
塘内可设置大约10%的生态岛,这样能够给鸟类、水生动物等提供必要的栖息地,强化提升湿地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3.2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水文分析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之二是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水文
分析。
互花米草入侵已经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研究互花米
草入侵的生态水文学机制,有利于从理论上和方法上丰富和完善湿地生态水文学
研究;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为互花米草的生态防治和滨海湿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
学参考。
(1)水文条件决定互花米草的生理特征、生物量及其分配、物种分布
和演替格局。
由于各研究的尺度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2)盐分是影响和决定互花米草生理生态特征及空间分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
境因素,甚至某些条件下会成为滨海湿地植被变化的首要驱动因子,但互花米草
分布与土壤盐分空间分异格局的耦合研究仍有待深入。
(3)低空无人机遥感、LiDAR数据、高光谱数据等生态遥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使得从群落尺度上
揭示互花米草的生态格局动态成为可能。
(4)植被群落的演替及其生态水文驱
动机制的量化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在对互花米草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和预测时,需要综合考虑湿地水动力学过程、植物生理学过程、地形生态演化等过程。
3.3加强队伍建设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之三是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湿地管理人员
专业知识培训,引进高校湿地专业人才联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充实湿地保护管
理队伍。
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合作,并结合地域特色加强滨海湿地建设方
面技术指导。
结语
总之,滨海湿地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交错过渡的地域,对人类而
言具有预防风暴、海岸侵蚀,提供水产品、水体净化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
优点。
但是,因为沿海区域人口急剧的上升以及社会经济飞快进步,所以对于资
源产生的掠夺问题逐渐激烈起来,滨海湿地慢慢变成了全球范围内遭受威胁最严
重的生态系统。
所以,需要对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修复经验进行总结,对滨海湿
地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措施进行整理,对沿海地区实施滨海湿地修复供给科学
技术的支撑,从而使得生态修复的效果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风杰.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9(22):122-123.
[2]闻铁.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天津临港生态湿地公园为例[J].城市住宅,2019,26(11):112-118.
[3]赵一臣,王焱,张君卿.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绿色科技,2019(2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