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亲情之爱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1)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
(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
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

对学
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只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

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

引言由两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构成,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框“家的意味”,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

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引导学生体味什么是亲情,正确对待亲情,指导亲人之间也会有“爱的碰撞”,沟通是呵护、传递爱的有效方式。

第三框“让家更美好”,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从而知道如何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

三框内容由浅入深,围绕“亲情之爱”,由感性到理性,从明理到导行,使学生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将自己的爱落实到和谐家庭的构建中。

3.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
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
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

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

所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安排此课。

二、本课核心教育价值
本课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

三、本课的核心知识梳理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家”的含义。

2.知道中国人的“家”,理解尽孝在当下。

3.理解亲情之爱是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

4.理解亲人之间爱的碰撞,掌握应对爱的碰撞的方法。

5.认识现代家庭的特征,知道构建和谐家庭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

2.通过情境体验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家的意味和亲人之爱。

3.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爱的碰撞,明白通过努力可以有效化解亲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家庭,培养学生理解家人的知人能力和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和感受父母亲人的爱,培养对家的热爱之情。

2.体味亲情,学会与父母沟通,沟通中传递爱。

3.努力传递家庭美德,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

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
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和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通过情景和讨论,掌握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传递与分享“家庭美德快递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家庭美德是可以传递的,要创建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通过情境讨论,得出构建和谐家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与经验分享,以及拓展提升环节,意识到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增强传递家庭美德的主动性,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

二、达成目标的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现代家庭沟通和交流方式,树立民主、平等的家庭观念。

难点
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2.为什么是重点和难点?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让学生正确理解现代家庭的相处模式,树立民主、平等的现代家庭观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为构建和谐家庭奠定基础。

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生理、心理和智力还不够成熟,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

因此,本课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设为难点。

3.突破重难点的主要策略。

在突破重点方面,本节课主要通过环节一中的“探究与分享”,探讨现代家庭的特征,尤其是现代家庭沟通方式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现代家庭的沟通越来越民主、平等了;以及通过环节二中的“图片情境”分析,让学生明白粗暴的沟通方式会影响家庭和睦,要传递家庭美德,努力创建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在突破难点方面,本课通过环节二中的“家庭美德传递卡”活动,以及环节三中“妈妈和奶奶吵架”“爸爸和妈妈冷战”“爷爷成了空巢老人”三个情境分析,让学生得出有效沟通、协调的途径和方法。

并让学生分享充当“黏合剂”的成功经验,感受为和谐家庭出力的幸福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师一方面了解所教学生的大致家庭情况,另一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制作“家庭美德传递卡”的卡纸,学生准备装饰用的颜料
画笔。

四、教学过程
学生讨论,小组发言。

师总结: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现代家庭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师问:你经常使用哪些方式与家人沟通?你更喜欢哪些方式,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分享经验。

(教师及时引导)师总结:大家都更喜欢这种民主、平等的沟通方式。

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
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这些已成为现代家庭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现代家庭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增强学生对民主、平等的沟通
五、本设计亮点总结
本课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如图片情境体验、家庭美德传递卡的活动体验等,通过经验再升华为新的知识、情感、能力。

同时,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和谐家庭的话题,增强设问的针对性、选择性和趣味性。

以上是本课的亮点。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提醒
1.课前应提前进入课堂,播放暖场动画。

2.制作美德传递卡活动,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好一个作为示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