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SO2
NOx
VOC
NH3
BC
全球PM2.5浓度分布: 2001-2006
van Donkelaar et al.,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0 /topics/earth/features/health-sapping.html
Frequency
SOA/OA:冬季高达~40%;冬季天然源排放和温湿度等因素均不利于SOA生成, 北方冬季如此高比例的SOA说明人为源排放的前体物已形成相当大的反应驱动力
Chemosphere 2005; Wang et al., 2003, Atmos. Environ.
北京PM2.5中的WSOC
Atmos. Chem. Phys., 2011, 11, 5207-5219
北京PM2.5 化学组成的季节/年际变化
100% 9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Fractions in identified PM 2.5 mass
Significant increases of primary emissions of aerosols in East of China during 1990-2005
Lei et al.,ACP, 2011
Air pollutants mainly concentrate in the city-clusters
WSOC与估算的SOA表现出 较强的相关性,说明WSOC 的来源以二次为主。 WSOC的吸收光谱呈现棕色 碳的特征。
北京WSOC的吸收效 率 (0.7~1.8 m2/g) 远高于美国的观测结 果 (0.3~0.7 m2/g)。
Atmos. Environ., 2011, 2060-2066. Atmos. Chem. Phys., 2011, 11479-11510.
300
0 0
系列2 SOA 系列2 颗粒物和气溶胶 系列1 系列1
1600
Claeys 等 Kalberer 等
1200
颗粒物和气溶胶
200 800 100 400
SO A
0 0
Meskhidze和 Nenes
Robinson 等 Paulot 等 Jimenez等
Science, 2006
Science, 2007 Science, 2009
中国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贺克斌 杨复沫 段凤魁 程远 张强 赵晴 杜祯宇 郑光洁 马永亮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第18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 2011.12.04 杭州
提纲
一、背景
二、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 三、PM2.5的化学组成特征 四、政策启示
PM2.5:来源、形成与影响
大气化学反应
健康
NO hv
1月
7月
10 m/s
地面风场
北京PM2.5 /PM10浓度及其比值的年际变化:2000-2008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CGZ PM2.5/PM10 TH PM10 MY
1.00 0.90 0.80 0.70 0.60 0.50 0.40 0.30 0.20 0.10 0.00
刊物 Science, 1997 Nature, 2000
00 00
SOA的研究日趋活跃,其观测 手段不断进步,对其前体物和 生成路径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颗粒物和气溶胶 颗粒物和气溶胶
Odum 等 Lewis 等 Jang 等
00 00
Science, 2002
Science, 2004 Science, 2004
PM2.5 /PM10浓度比 PM2.5/PM10
中纬度地PM2.5浓度周期性变化规律
锯齿形污染过程 基本特征
700 600 500
化学组成
800
定量新方法
500 400
PM2.5 (μg m-3)
I
II
III
IV
V
600
浓度( μg m-3)
400 300 200 100 0 312
PM2.5 PM10
北京PM2.5中的SOA
30
; October
人为源
天然源
Frequency
15 10 5 0 1 2 3 OC/EC
30
4
5
6
OC/EC冬季
25 20
November
15 10 5 0 1 2 3 OC/EC 4 5 6
VOC(人为) + VOC (天然)+ OH --->Orgainic PM SOA
富 NH 富NH44+
+
重庆
Y=0.65X+9.9 R =0.70
2
高酸度
低酸度
-
高酸度
低酸度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NH4+)Excess/ nmol m-3
Atmos. Chem. Phys. 2009: 5131-5153,2010: 2615-2630; Sci.Total Environ. 2006:264-275
中国PM2.5 /PM10浓度水平
100 µg/m3
PM2.5浓度随地理位置变化较大,通常北方高于南方地区,西部高于东部;在各 区域冬季浓度通常较高。 PM2.5浓度普遍处于较高的水平,在一些城市甚至超过了PM10的年均浓度标准。 在远离人为活动的森林和沿海地区PM2.5浓度相对较低。
浓度( μg m-3)
SNA SNA
PM10 PM10
日变化 日变化: 局地 局地
H
K
300 I
400
200 G 100 F E 0 B 46 15
200
周变化: 周变化区域 区域
0
315 318 321 324 327 330 333 336 339
J 50 19 51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污 染 源 排 放
RO2, HO2 VOCs
OH
NO2 O3 SO2 H2SO4
H2O2
灰霾
N2O5
HNO3 NO3一次颗粒物
…
NH 3
二次有机颗粒物
酸雨
SO4 NH4
+
2
SOA
气候
二次无机颗粒物
(如BC)
SNA
棕色云
China has abundant emissions of the primary air pollutants in the global scale
11
DOY(2003年)
日期(2004年10月)
45 14
A
C D 47 16
48 17
49 18
日期(2004年2月)
为期一周、慢升突降
二次无机成分是锯齿 型基线的主导成分
区域源贡献
发现中纬度地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周期性规律; 提出大气颗粒物“锯齿形污染过程”新概念,锯齿型基线是二次无机成分 建立基于积分面积比的定量识别区域来源的新方法。
3 Concentrations (µ m-3 ) g/m 浓度 (µ ) g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Year 年度 PM2.5/PM10浓度的上升表明细粒子在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贡献在增加 细粒子的富集反映北京颗粒物污染的区域性与复合型特征在增强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S F 春 F S F 春 秋 春 F S F S F S F S F S F 春 秋 S 秋 春 秋 S F S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秋
EC 有机物 OM Cl K 微量元素 Trace 矿物组分 Crustal 矿物尘 NH4+ NH4+ NO3 NO3SO42SO42-
PM10 WHO PM2.5
2001-1-29 2001-6-28 2001-11-8 2002-2-22 2002-5-30 2002-9-12 2003-4-11 2004-3-12 2004-6-18 2004-10-1 2005-4-15 2005-7-22 2006-3-31 2007-1-19 2007-4-27 2007-11-9 2008-2-15 2008-5-23 1999-12-30 2000-10-19 2002-12-20 2003-11-15 2005-11-18 2006-10-13 2008-8-29 2000-4-6 2003-8-8 2005-1-7 2006-7-7 2007-8-3
SNA与EC在北京PM2.5中的份额在持续增加; 其消光效率最高,因而对能见度降低的贡献相应在增加。
Atmos. Chem. Phys., 2011, 11, 5207-5219
北京PM2.5中SO42-/NO3-变化特征
过去10年间,北京PM2.5中硝酸盐 与硫酸盐的浓度比迅速增加。NOx 与SO2的排放量比值、降水中二者 的比值也表现出一致的规律。
有机气溶胶的模拟值和观测值还有数量级的差别 烟 雾 箱 模 拟
Robinson et al, 2007, Science
环 境 观 测
Volkamer et al, 2006, GRL
作者
研究对象 人为源SOA生成机制 SOA前体物识别 酸度对SOA形成的促进作用 天然源SOA生成机制 SOA化学组份(polymers)识别 SOA对CCN的影响 SOA观测值与模拟值的显著差距 天然源SOA生成路径 基于AMS的SOA观测 天然源SOA对CCN的贡献 SOA生成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