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悲剧与喜剧

悲剧与喜剧

悲剧与喜剧1.悲剧性的概念及悲剧性的本质特征“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于客观社会原因或历史的必然冲突,真善美、生命、爱情、信仰、理想等等“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苦转化为快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

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这里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要求,它代表着正义的、进步的、新生的力量,以及他们的合理要求,但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和新旧力量对比的悬殊,在矛盾冲突中导致悲剧性结局。

这就是说,悲剧性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冲突的反映。

从一定意义上讲,悲剧性与崇高是一致的。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处于尖锐对立与冲突时,客体以外在巨大形式暂时压倒了主体,主体则在严峻冲突中最终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显现。

悲剧性的本质比崇高更加深刻,悲剧性的主客体冲突更加尖锐和更加激烈,具有合理性的社会力量在悲剧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们正是从这种毁灭中更深刻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使人们在悲哀与痛苦的同时,努力去奋斗、去抗争。

正因为如此,悲剧的意义,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与崇高相通的。

悲剧的美是一种崇高的美。

2.喜剧性的概念及喜剧性的本质特征喜剧性,是同悲剧性相对应的。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也就是说,滑稽可笑的人物或事物披上了一件令人炫目的漂亮外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庸俗或丑恶,而当这件漂亮的外衣被撕破时,不仅暴露出自己的本质原形,而且当众受到嘲笑、讽刺和否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喜剧性是一种突现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和谐,给人以笑的审美类型。

喜剧性的本质特征是“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

”生活的喜剧把本质隐藏在假象中,喜剧艺术则是透过假象揭露本质,通过撕开假象,让无价值的内容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喜剧性艺术具有“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

“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

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

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在倒错中显真实。

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

第二,以夸张揭示荒诞。

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3.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著名观点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主要是探讨悲剧的。

他在悲剧的理论中提出: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所谓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就是指情节,他认为在悲剧的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

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

他认为悲剧之所以能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主要靠“情节”的“突转”和“发现”,并不靠性格的描写和矛盾冲突。

第二,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他说:“悲剧是对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但是悲剧并不是写一般情况下的好人,而是有写在特定条件下的好人,这样才能产生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

所谓“特定条件”是指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也就是好人受苦难和折磨,才会引起怜悯。

而且这个遭受厄运的人和我们相似,由于这种“相似”而引起“共鸣”,才使我们感到恐惧。

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所谓“陶冶”要从道德上来理解,在潜移默化的同时,悲剧还能引起一种理性的力量,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奠基作用。

2)黑格尔的悲剧观点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认为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

冲突双方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的特点是:第一,承认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是两种合理观念斗争的必然结果,肯定了悲剧矛盾的必然性。

但悲剧的根源不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物质力量或阶级力量的矛盾冲突,而是两种伦理观念的冲突。

第二,黑格尔所说的悲剧矛盾冲突中,抹杀了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在理论上混淆了现实中美丑、善恶的斗争,因而看不到悲剧冲突本身是反映着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

第三,黑格尔的悲剧观还具有一定的乐观主义因素,他强调悲剧通过双方的冲突,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肯定了双方的合理性。

黑格尔用“永恒主义”得到胜利,来反对悲剧给人一种哭哭啼啼的效果,有一定的乐观主义因素。

但用“永恒正义”来和解矛盾冲突,是对悲剧矛盾冲突的极大歪曲。

他不懂得:悲剧矛盾斗争的结果,虽然新生事物暂时受到压制或牺牲,但在斗争中得到锻炼,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新生事物胜利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3)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批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他不从生活出发,而从理论出发规定悲剧的本质,这实际上是宿命论的观点,企图将悲剧的观念和命运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命运的观念和科学的观念是相矛盾的,是不可调和的。

其次,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与艰苦斗争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

再次,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批评了黑格尔认为悲剧中死者都有罪过的思想。

最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反对黑格尔悲剧矛盾冲突必然性的思想。

在这里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悲剧没有任何必然性,纯粹是偶然的原因造成的,完全抛弃了黑格尔悲剧理论合理内核,把脏水和小孩一起到掉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

”他说:“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这苦难和死亡即使不显示出任何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

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苦难和死亡都是可怕的。

”但是我们认为在生活中并不是任何苦难和死亡都是悲剧。

正如生活中并不是任何可笑的事情都是喜剧一样。

在森林中被猛兽咬死,在路上被车辆撞死,虽然都是很悲惨的死亡,却不一定是悲剧性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悲剧理论虽然强调了变化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却否认悲剧矛盾的必然性,这恰好削弱了甚至丧失了悲剧所特有的审美意义和巨大价值,同时,也暴露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4)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人的合理要求。

理想以及在实践中所体现的人的优秀品质等等。

“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上述人的合理要求、理想等不能实现。

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是悲剧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也曾经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喜剧出现。

”这也是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了悲剧的根源。

马克思所说的“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

就是指历史上的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失败和牺牲,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如此,资产阶级的革命也是如此。

总之,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5)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里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的品质。

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的挫折。

失败和牺牲。

在毁灭中表现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

恩格斯和鲁迅对悲剧本质特征所作的概括精神是一致的。

但分析的角度略有不同。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是侧重从历史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来揭示悲剧的本质,强调的是悲剧产生的历史条件。

鲁迅所讲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侧重于说明悲剧所反映的特定对象,即被毁灭的是有价值的东西,并从事件的结局上暗示出悲剧的效果,即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而引起人们特定感情反映。

所以鲁迅的话,可以作为理解恩格斯对悲剧本质所作的概括的补充。

4.关于悲剧的类型悲剧的本质在于悲剧的矛盾冲突,由于矛盾性质不同,悲剧艺术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1)体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这种类型的悲剧人物具有的特点是:第一,自觉地捍卫真理,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第二,牺牲的英雄与人民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联系;第三,在巨大的苦难中显示出他们的崇高品质,他们的牺牲成为新世界代替旧世界的信号。

这种悲剧的特点不是悲惨,而是悲壮;不是怜悯,而是自豪;不是恐惧,而是无畏。

2)善良的普通人民的不幸和苦难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的必然要求表现人们对生活劳动的正当要求,但是在强大旧制度的压迫下,广大劳动人民遭到不幸、苦难和死亡,产生悲剧。

鲁迅称这种悲剧为“几乎无事的悲剧”,象“无声的语言一样”。

3)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这主要是由于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曾经是先进的、合理的社会力量,社会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转化为旧的力量,而与社会历史进程相矛盾,但是,它又还没有完全丧失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它的代表人物的失败或毁灭,也有一定的悲剧性。

它之所以还有一定的悲剧性,在于代表毁灭的悲剧人物为争取自己的合理性而斗争。

此外,旧事物的悲剧也可能产生在旧世界内部的矛盾冲突中。

当不处于统治地位的旧力量起来反对统治阶级,反对占统治地位的现存制度,他们的目的虽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是,他们的斗争在客观上有利于推翻旧制度,推动历史向求发展,因此,这些不占统治地位的旧势力在斗争中遭到的不幸、苦难和死亡仍带有一定的悲剧性。

5.关于悲剧的客观审美效果和积极审美意义悲剧的客观效果也就是欣赏悲剧的美感特点。

它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悲剧反映了先进的社会力量在严酷的实践斗争中的苦难和死亡,美暂时被丑所压倒,因此,悲剧使人产生一种痛苦之感,是痛苦之中的愉快,使人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这就是悲剧中的崇高感。

2)人们在欣赏悲剧时不仅仅是流泪,同时由于美在受到摧残时,显示出光辉的品质,又使人在道德感情上受到“陶冶”。

在美感的各种形态中,悲剧所引起的美感最接近道德的判断和实践的意志。

3)在悲剧的美感中显示着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理性力量,伦理特点非常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