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课题2 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注意氧气的密度与氧气的溶解性

2. 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 结合实例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观察、描述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重点) 分析反应的特点,归纳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依据反应特点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再请同学们深深吸一口空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

(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为什么要带氧气袋?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l0l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 (1)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气。

(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点二 氧气的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

物质(颜色、状态) 反应现象 反应表达式 注意事项

硫(淡黄色固体) (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碳(黑色固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碳+氧气

二氧化为使木炭充分燃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体)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碳

铁丝(银白色固体)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2)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2)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

(3)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归纳总结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知识拓展

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①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变得可燃,如铁。②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探究点三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 上述几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 分析上述几个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 + B + … → C “多变一”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缓慢氧化:在反应中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如食物腐烂、酿酒、酿醋、呼吸、钢铁生锈等。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光。

知识拓展

(1)化合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来考虑的;而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它是从物质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来考虑的。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但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3)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不是专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只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氧化反应中的氧包括氧气和氧化物中和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现象出忽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塑料降解 B.海水晒盐

C.自制白糖晶体 D.小食品袋内充氮气防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A、塑料降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

C、自制白糖晶体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

D、小食品袋内充氮气防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A。

【点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下列实验设计或结论合理的是( )

A.向某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B.除去Mg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Cl2,可加入适量的Mg(OH)2,充分搅拌后过滤

C.CO32﹣、Na+、NO3﹣、K+四种离子可在pH=1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证明该气体中不含氧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盐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会生成氢气,与碳酸盐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A错误;B、氢氧化镁是不溶性碱,不会与氯化铜反应,故B错误;C、pH=12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CO32﹣、Na+、NO3﹣、K+四种离子彼此之间不会反应,也不会与氢氧根离子反应,故C正确;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气体的 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只能说明氧气的浓度小,并不能说明不含氧气,故D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氧气的检验和验满;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化学性质;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3.华为折叠手机屏幕用到的聚酰亚肢塑料属于

A.金属材料 B.复合材料 C.合成材料 D.无机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

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选C。

4.一块质量为3克的合金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0.1克氢气,则该合金的组成不可能是( )

A.铁、铝、镁 B.铁、铜、铝 C.锌、镁、铁 D.铝、碳、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利用一定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金属的化合价氢气质量金属质量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生成0.1g氢气消耗选项所涉及金属铁、锌、镁、铝的质量;然后根据题设的条件:三种金属混合物3g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了0.1g氢气,推断出三种金属合金的不可能组成。

【详解】

根据与硫酸反应时铁、锌、镁、铝分别呈+2、+2、+2、+3,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了0.1g气,所需要消耗金属的质量分别为:

560.1g2.8g2金属铁的质量;0.1gg653.252金属锌的质量=;

0.1gg241.22金属镁的质量=;0.1gg270.93金属铝的质量=;

铜、碳不与稀硫酸反应,可使合金的质量增加;由上述需要金属的质量可知,3克铁、铝、镁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一定大于0.1克,则该合金的组成不可能是A。

故选:A。

【点睛】

一定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金属的化合价氢气质量金属质量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利用该公式进行计算时,需要注意到铁在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呈现出+2价。

5.我们在生活中要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 。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生活中要多使用一次性方便袋,少使用纸袋,减少树木砍伐; B.上学往返途中,要父母驾汽车送,以保证安全;

C.利用过期的酸奶浇灌花卉,不能随意丢弃

D.为减少垃圾处理费用,无回收价值的垃圾自己家焚烧处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生活中要多使用一次性方便袋,少使用纸袋,减少树木砍伐错误,会造成白色污染;故选项错误;

B、上学往返途中,要父母驾汽车送,以保证安全错误,汽车尾气会造成污染;故选项错误;

C、利用过期的酸奶浇灌花卉,不能随意丢弃正确,故选项正确;

D、为减少垃圾处理费用,无回收价值的垃圾自己家焚烧处理会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下列物质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的是

A.木炭 B.烧碱 C.浓硫酸 D.浓盐酸

【答案】D

【解析】

A、木炭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不会变质,质量不会减少,错误;B、烧碱固体会吸收水分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质量增加,错误;C、浓硫酸会吸水质量增加,错误;D、浓盐酸会挥发氯化氢气体,质量减小,正确。故选D。

7.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 B.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C.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 D.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正确;

B、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正确;

C、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正确。故选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会使人发胖,故禁止食用油脂

B.农药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故应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C.“五月粽香飘万家”,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