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5.1主体工程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本工程占地未涉及国家规划的国家级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生态脆弱区、泥石流易发区等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区域,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主体工程是可行的;工程总体布置符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对工程的约束性规定。

天津市滨海新区板桥河治理工程总体布置不存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制约性因素,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本工程为河道治理工程,仅对河道局部淤积严重部位进行小范围清淤,对局部河道断面狭窄部位进行扩挖,对堤顶高程不足河段进行筑堤,线路工程只有一个方案,对本工程选线的水土保持分析评价见表5-1。

5.2 对主体工程合理性的分析与评价5.2.1工程占地分析与评价(1)占地性质及数量本工程总占地125.84hm2,其中永久占地75.50hm2,占60%;临时占地50.34hm2,占40%。

永久占地主要为主体工程区,临时占地包括施工营区、施工便道区和排泥场。

施工设计规划紧凑合理,施工营区沿河道就近布设,排泥场由于选择河道沿线附近鱼塘,不仅减少了弃土的堆放面积,同时缩短了运输距离,缩短了施工便道的长度,从而减少了临时占地面积,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

(2)占地类型本工程的主要占地类型为河流水面、交通运输用地、耕地和鱼塘。

本工程所占水域最大,占总占地面积的60%,其次交通运输用地占7.6%,鱼塘占22.3%,耕地占其余占10.1%。

在施工后期除主体工程区占地外,其他临时占地及时恢复原地貌或复耕,对可绿化区域全部进行绿化,可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

5.2.2土石方平衡分析与评价对本工程土石方挖、填、平衡的水土保持分析评价见表5-2。

从上表分析,本工程设计过程中采用土石方平衡的理念,分区进行土石方挖填平衡。

弃方运往河道周边鱼塘、洼地等,后期采取绿化措施,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5.2.3弃土场的选址的分析与评价本工程弃土场选定位河道两岸的洼地、鱼塘,满足水土保持占地要求;同时弃土场运距均在5km以内,运距较短,避免了淤泥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河岸两侧大量洼地、鱼塘可满足本工程淤泥的堆放要求。

5.2.4施工组织分析与评价对本工程土石方挖、填、平衡的水土保持分析评价见表5-3。

5.2.5对主体工程施工的分析与评价对本工程可研中设计的施工水土保持分析评价见表5-4。

由表5-4可见,对照施工限制行为与要求,大多数符合要求,不足之处;一是缺少临时防治措施;二是在土、砂、石料运输过程中缺少保护措施。

对临时防治措施在方案中予以补充;对运输土、砂、石料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在方案实施保证措施中提出要求。

5.5水土保持工程界定5.5.1界定原则1、主导功能原则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要目标的防护工程,应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

以主体工程设计功能为主、同时兼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不纳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仅对其进行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当不能满足水土保持要求时,可要求主体设计修改完善,也可提出补充措施(纳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2、责任分区原则对建设过程中的临时征地、临时占地,因施工结束后需归还当地群众或政府,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发生转移,须通过水土保持验收予以确认,各项防护措施均应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纳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3、试验排除原则对永久占地区内主体设计功能和水土保持功能难以直观区分的防护措施,可按破坏性试验的原则进行排除:假设没有这项防护措施,主体设计功能仍旧可以发挥作用,但会产生较大的水土流失,该项防护措施应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纳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5.5.2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并纳入水土保持投资的措施新地河北环铁路至金钟河入河口段清淤工程沿线有三座桥梁横跨新地河,分别为规划主干路三桥(0+851)、东丽之光大道桥(3+203)及东丽之光大道南桥(3+075)。

为保证桥基安全,此次清淤后在河道左岸护坡采用400mm厚M10浆砌石、下设100mm厚的碎石垫层和土工布(300g/m2),河道右岸护坡下部与左岸型式相同,上部结合框格草皮和素混凝土压顶进行护砌。

河底采用400mm 厚的M10浆砌石护底。

框格网植草护坡能有效的截蓄坡面径流,减少水土流失,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本方案将其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框格网植草护坡面积为428m2,主体投资 2.14万元。

5.5.3具有水土保持功能但不纳入水土保持投资的措施主体工程设计中,混凝土预制板护坡工程,对河道裸露边坡覆盖,避免地表径流对裸露边坡的直接冲刷,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具有较好水土保持功能。

但这些措施对主体工程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这些工程措施具有水土保持功能但不纳入本水土保持方案。

施工便道采用泥结碎石路面,降低了地表径流和大风天气对土壤的侵蚀的作用,但透水性不强,不应界定为水土保持措施。

5.5.4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与评价(1)主体工程区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主体设计在河道边坡设置了浆砌石护坡,设计合理,满足河道的防洪要求;施工期间在工程上下游搭建施工围堰拦挡,这些措施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但这些措施对主体工程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不纳入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本方案主要补充施工前的表土剥离措施,临时堆土拦挡覆盖措施和河道两侧的绿化措施。

(2)施工便道区水土保施评价主体设计施工便道采用碎石铺垫,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抵御大风和降雨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但水土保持措施还不够完善,本工程主要补充设计施工便道临时排水措施。

(3)施工营区水土保持措施评价主体设计未对施工营区设计水土保持措施,为防治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裸露面产生的水土流失,本方案补充设计施工营地的地面的碎石铺垫、临时排水沉沙措施及施工结束后的土地整治措施等。

(4)排泥场水土保持评价工程施工共产生弃方74.78万m3,全部运至指定的排泥场,排泥场就近选取本工程周边的坑塘空地。

由于排泥场堆弃土方量较大,如不采取防护措施,遇大风、降雨天气,将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

因此本方案补充设计排泥场后期土地整治及撒草籽绿化措施。

5.6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5.6.1工程建设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河道清淤项目因线路长、土石方量大,因此水土流失比较剧烈、危害比较严重的时段,主要集中在建设期。

建设期剧烈扰动、破坏原地貌植被,扰动河道,使工程用地范围内原地貌植被所具有的保水护土功能迅速降低或丧失,大量松散堆积物易被冲蚀造成流失,提高河水浊度,降低水质;工程竣工后,由于植被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水土流失程度仍高于工程未建造前的水平。

项目建设伴随着土石方开挖、堆弃土渣和弃土场治理等施工活动。

这些活动都将占用土地,破坏原有地貌、毁坏植被,降低植被覆盖率,破坏原有生态防护体系;同时,增加大量裸露地表,势必加大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弃土渣的运输还会影响到项目周边区域,在施工过程中,若临时防护措施采取不到位,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造成生态建设破坏生态环境的尴尬局面。

所以,合理选择生态建设方式和人为扰动强度、科学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合理布设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工程施工对原地貌的破坏、有效防治新增水土流失,将为生态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行、实现预期目标和维持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6.2工程运行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对于采取工程护坡的一些重塑坡面单元,由于护坡直接将土壤侵蚀源与侵蚀动力分隔开来,所以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而对于采用植物措施进行防护的一些工程单元,在植物措施尚未完全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之前,受降雨和径流冲刷,仍会有微度的水土流失发生。

但随着植物生长,覆盖度增加,水土流失将会逐渐得到控制,并降低到容许水土流失模数或以下。

5.7结论性意见和指导性建议5.7.1结论性意见(1)本工程不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崩塌、滑坡及泥石流易发区;不违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3.2对主体工程制约性因素规定中的6条规定;不违反《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号文)中的10条规定。

本工程不存在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

(2)通过对工程总体布置、占地面积、占地性质和占地类型的分析评价,本方案认为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地的占用和植被的破坏,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本工程占地合理。

(3)通过对本工程挖填方施工时段、挖填方量、土方调运及土石方利用的分析评价,本方案认为本工程在满足主体工程布局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利用和调配土石方资源,达到土石方挖填平衡,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4)通过对工程施工组织的分析评价,本方案认为本工程在主体工程区、施工便道区、施工营区和排泥场区布置合理、有序,施工供应设施完善、可靠;工程建设所需建筑材料采用购入方式,防治责任由供应方负责,本工程施工围堰用土来源为河道开挖土方,实现了土石方的有效利用,工程施工时序及施工进度安排合理,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因降水和大风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但还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防护措施。

(5)主体设计的框格网植草护坡,能有效地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但本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还不完善,本方案根据分区和施工特点,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

5.7.2指导性建议(1)重视水土流失的整体性在工程建设中,本工程占地范围中包括主体工程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和排泥场等均进行扰动,水土流失面积几乎全部覆盖整个项目区占地范围,因此水土流失防治应着眼于全局,重视水土流失的整体性。

(2)重视综合防治体系主体工程设计的各项工程均按照相应行业设计标准、规范进行了规划设计,从地质、水文、资料的运用、设计标准的选取、构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等方面,均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

但就整个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防治而言,由于行业差别造成的着眼点不同,主体工程只注重了主体防护,而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影响方面论述较少,主体工程现有的部分措施不能形成有效防护体系,建立完整、科学、综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势在必行。

(3)加强临时防护力度在现阶段,由于论证角度的不同,主体工程对于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的临时性防护论证较少,本方案将根据“永临结合"的原则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中予以补充。

(4)优化土石方调配主体工程下阶段设计中,应继续优化局部挖、填河段线路设计方案。

开挖产生的弃土,进一步合理土石方调配利用方案,减少土石方开挖,填筑量,尽可能减少占用土地和扰动破坏原地貌植被,进而减轻水土流失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合理确定施工布置主体工程设计中,各分部工程施工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交叉使用场地,先期以构筑物预制、浇注料拌和等施工作业为主,后期以附属设施安装施工作业为主,提高场地利用率;结合施工时序,精心安排各种用料的供货时间及存储计划,把堆放搁置时间压缩到最小限度,尽量做到施工与供料同步进行,从而节约材料及设备的堆放场地,减少占地面积,尽量避免由于施工对地面多次扰动引起水土流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