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造像我们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
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
国博汇集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
我们先从早期的风格看起~(^_^)斯瓦特风格斯瓦特位于犍陀罗地区的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属古犍陀罗地区,在中国文献中被称为优填国、乌苌、乌仗那。
在斯瓦特河谷地区发现的佛教雕塑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斯瓦特风格。
6世纪以前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作品主要受犍陀罗和笈多风格的影响。
自6世纪始,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向独立的艺术形式发展,既吸收了犍陀罗、笈多艺术风格,又与中亚艺术结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斯瓦特风格。
其造像立体感较强,样式简单,注重细部刻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犍陀罗造像的遗风。
这种风格的造像一直延续到10世纪,对克什米尔和中国西藏西部地区造像具有一定影响。
此尊造像为螺发,椭圆形脸,双目微睁,嘴唇饱满,神态静穆端庄。
身着通肩袈裟,左手牵衣角,右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椭圆形莲座之上。
莲座为深束腰,莲瓣大而饱满,这是斯瓦特地区常见的莲座形式。
释迦牟尼佛的袈裟质感厚重,保留了犍陀罗艺术的特点,但袈裟排列规则的衣纹线条却是笈多风格的体现。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前565—前485年)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为寻求对人生诸苦的解脱而出家,经过六年苦修,最后得道成佛。
根据佛教教义,佛是人,不是造物主,他虽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却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
当佛像出现以后,佛被神化成为至高无上的尊神。
伴随着佛教信仰的世俗化和大众化,佛有了全新的意义,佛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出现了时间上的七世佛、三世三千佛,空间上的十方佛等佛教造像理论。
释迦牟尼佛也成为众多佛之中的一位,是现世所拥有的佛。
名称: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年代:9世纪规格:高11厘米此尊造像面相方圆,大眼镶银,鼻梁矮平,唇镶红铜。
袒右肩,披袈裟,袈裟衣纹以规律化的弧线表示。
左手握衣角,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椭圆形束腰莲座上。
造像采用银镶嵌技术,为典型的斯瓦特造像风格。
6-8世纪是斯瓦特造像风格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8-9世纪是其发展鼎盛并转衰的阶段。
据统计,世界各地收藏的斯瓦特风格佛像不足百件。
称:铜弥勒菩萨坐像年代:9世纪规格:高37.5厘米弥勒菩萨头戴三叶冠,头后部的发辫呈联珠状。
面庞丰满,双目嵌银。
袒上身,下着裙,结跏趺坐于莲座上。
左手执净瓶,右手上举至肩。
莲座为椭圆形深束腰仰覆莲,莲瓣饱满、舒展,是7-9世纪斯瓦特造像的流行样式。
弥勒以净瓶和宝塔为主要标识。
弥勒是大乘佛教所说的"未来佛"之一,有菩萨和佛两种身形。
成佛前的弥勒着菩萨装,头戴宝冠,身饰璎珞,结跏趺坐,这是根据《弥勒上生经》中所述其住在兜率天作为补处菩萨的事迹而来。
成佛后的弥勒着佛装,这是根据《弥勒下生经》中所述,弥勒于56亿7000万年后降生在娑婆世界,继释迦牟尼之后成佛。
张永波老师解读:首先说下国博造像展的主题设计不是从犍陀罗造像开始的,而是从斯瓦特开始,已经算中期了,一开始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后来通观展览才发现,前面都是在做铺垫。
铺垫什么呢?就是从今天开始放的图片开始,有一个链条:斯瓦特---克什米尔---尼泊尔--东印度造像---西藏造像也就是说影响藏传佛教造像的区域与艺术有4:1斯瓦特,2克什米尔,3尼泊尔,4东印度,所以后面藏传体系的造像会很多,但藏传造像在整个佛造像中所占比例涉及密教的东西太多,我们只做了解即可前面杨秉坤老师已经做了精要的斯瓦特造像介绍,那我们就先来说斯瓦特造像斯瓦特指今巴基斯坦的斯瓦特河谷地区,位于印度河上游。
本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家在这一地区发掘出一些佛教造像,这些造像风格一致,明显承袭了犍陀罗造像的遗风,但是在艺术水平,手法和制作工艺上又与犍陀罗造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西方学者便以发掘地名之为“斯瓦特造像”。
斯瓦特造像最早出现,相当于我们历史上的唐朝了,之所以成为造像中心,归纳了下3个原因:首先,斯瓦特靠近古犍陀罗(今白沙瓦),也就是犍陀罗艺术的中心,犍陀罗艺术曾在此有长达数百年的影响,这样的影响足以使犍陀罗艺术深深地根植于这块土壤上,从而成为斯瓦特造像艺术的源泉。
第二就是斯瓦特位于印度河上游,为河谷地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必然带动该地区经济的繁荣,为造像艺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最后是宗教上的原因,这点很重要。
史料记载,历史上斯瓦特河谷出现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名叫乌仗那。
其国奉佛,我国西行求法的僧人中不少人曾游历其国,对其佛教发展状况作了详细记录。
法显记载其国有500座伽兰,皆为小乘学;玄奘记载当时伽兰达1400所,大多荒芜,僧尼18000人;慧超记载“僧稍多于俗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藏和印度的材料表明,此地是印度晚期密教——金刚乘的发祥地,在印度晚期密教中声名显赫的因陀罗部底大师就是此国的国王,并传为金刚乘的创始人;8世纪中来我国西藏求法的莲花生大师就是他的儿子。
由上可见,期瓦特造像中心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着深厚的宗教、艺术和经济基础的。
斯瓦特造像主要2种:佛、菩萨,都带犍陀罗造像遗韵。
佛像:一般头部浑圆,大耳垂肩,面庞方圆,高鼻深目。
顶部肉髻硕大而平缓。
身着通肩大衣,衣纹起落明显,衣褶甚多,胸部以下呈不均匀U形分布,整体给人衣质厚实,沉重之感。
双膝结跏趺坐,右手触地印,左手结施无畏印,手势自然亲切,不象后来佛像手印的完全程式化。
佛座为须弥座(台座)形式,佛座两侧各有一狮子蹲踞;狮子造型古朴,象征佛陀的威严和伟大。
这些艺术特征无不体现出犍陀罗艺术的样式和风格。
和佛像一样菩萨像体现的传统艺术特色也十分突出。
菩萨像:头戴花冠,顶部是一个扇形的装饰物。
这种扇形装饰是斯瓦特菩萨像的常见形式,来源于犍陀罗式菩萨像头饰。
我们如果翻检国外出版的有关犍陀罗艺术画册,不难看出他们之间明显的继承关系。
菩萨耳际各有一条发辫垂至两肩;发辫极粗,形状逼真,体现了犍陀罗艺术注重写实的手法。
菩萨衣着是上身斜披一条帔帛,下身着长裙,衣质较厚,衣褶甚多,从样式到手法皆为键陀罗式风范。
虽然继承了很多犍陀罗风格,但也存在差异,这也就是斯瓦特造像并不是犍陀罗造像。
从艺术水准上说,斯瓦特是一味的模仿犍陀罗艺术,不如早期纯熟、细腻,艺术形式和特征明显走样整体上虽然尚能看到犍陀罗造像那种凝重、古朴之风,但是已明显不及古老的犍陀罗造像雄健、典雅。
再一点就是斯瓦特风格同时受到了犍陀罗造像之外的秣菟罗和笈多艺术的影响秣菟罗和笈多更多体现印度本身造像风格,而犍陀罗是受到古希腊艺术风格的影响。
秣菟罗也就是马土腊,和犍陀罗同时存在的2个印度最早出现的佛造像中心【贡士】浙博-李涛:秣菟罗和笈多差异在什么地方?好像有时候秣菟罗会被算作笈多的一种?【贡士】河北省博张永波:笈多比秣菟罗晚,笈多是融合犍陀罗和秣菟罗【贡士】浙博-李涛:能在塑像上找到清晰的区分点么?【贡士】河北省博张永波:就像我们说的唐代艺术是在南北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笈多也一样,当时是印度佛教全盛期。
其次,此时印度本土的马土腊和笈多艺术已开始影响到西北地区,在斯瓦特造像上就有明显的体现。
如释迦牟尼佛坐像:两侧的胁侍菩萨,躯体呈三折枝式站立,婀娜多姿、充满着青春活力,显然是受了印度本土崇尚“肉感”的马土腊艺术风格的影响。
佛像身后的火焰形背光,在早期犍陀罗造像中没有出现,这一旨在表现佛像“神异”的艺术形式也是首现于大乘佛教率先兴起的南印和中印。
佛像身上的衣着不象犍陀罗造像全身裹得严实,衣纹大起大落,而是衣质稍薄,衣纹略细。
还有佛像的发式采取了马土腊造像惯用的螺发形式。
这些印度本土艺术形式的出现表明,斯瓦特造像已经不满足于犍陀罗艺术那种单纯的叙述和写实手法,开始追求装饰效果,造像变得更庄严,更具宗教神秘性,在总体上显示出从古典人文主义向宗教的神秘主义方面转化。
著名学者罗兰德(B.Bowland)曾形容这个时期印度西方的佛教造像说:“僧侣色彩浓于人文色彩。
”他的话正道出了斯瓦特造像区别于犍陀罗造像的独特风貌。
另外,斯瓦特造像在造型和工艺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造型上,斯白特造像习惯在须弥座下加一层覆莲。
莲瓣宽扁,形式古朴。
狮子在台座两侧,蹲狮中央搭有一块方垫;这一形式后为西藏造像继承,明清藏式造像中尤为常见。
在斯瓦特造像中,佛像基本都取这种座式,但菩萨像并不十分严格统一,有时也有采取台座上施莲花的形式。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坐的是大地,须弥座即喻示大地。
由此看,斯瓦特佛像取此座式大概正是墨守了早期佛教的意义和作风。
在工艺上,斯瓦特造像大多采用铜铸、所用铜质皆为黄铜。
一般是整体铸造,无分铸焊接现象。
铸完后进行抛光处理,看上去圆润锃亮。
不作鎏金装饰。
造像的眼珠习惯以银镶嵌,不过这种工艺在克什米尔造像中表现得更突出一些。
造像都要装藏,即在其底座放进经卷舍利等圣物,然后再加上封盖,以使内藏不致损坏丢失。
固定封盖的方法也很特别,它是将底座出沿向内敲打弯曲,直至包住封盖。
封盖很薄,外面中央有一阴线刻十字金刚杵,其风格与明清判然有别。
斯瓦特从唐朝开始便与我国西藏有往来,十世纪后交往更加频繁。
西藏人一直把斯瓦特奉为圣地。
由此因缘,斯瓦特造像源源不断地被带进了西藏。
自元至清,随着大量西藏僧人入贡和朝觐,西藏的一些斯瓦特佛像又被作为贡品带进京城的皇宫内院。
好了,swat就这么多。
下面没参考了,凭张老师的记忆,开聊。
对中土影响最大最主要的是西北印度,即犍陀罗(现在巴基斯坦白沙瓦)---中亚主要是阿富汗也就是北传造像体现,中国直接继承阿富汗,而并不是印度因为西北印度是属于中亚范畴的,本身就是受希腊罗马艺术影响出现的犍陀罗艺术,和印度本身关系不大,秣菟罗是印度本土风格而影响中国的,佛教在中亚传播过程中,又加入了波斯萨珊风格影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南北朝到唐朝,菩萨装饰上出现的连珠纹,菱形图案、双狮子坐、交脚坐姿等,这些都是波斯风,吸收了祆教内容。
中南印度佛教对中国直接影响的主要2次,都是在唐朝,1是玄奘游历印度从中亚、西北印到了中南印,他带回并极力宣传的属于中南印度真常唯识体系。
唯识体系属南传,虽然他是玄奘从丝路西域路线带回,本身是和北传不相容的,第2次就是唐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把中南印的密法传到中土,形成唐密,自此中南印佛教开始影响中国,也就是北传、南传进入竞争相容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