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江堰》学案1

《都江堰》学案1

《都江堰》学案1都江堰简介地理状况都江堰是四川省省辖市,成都市代管。

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的岷江出山口。

东南距四川省会成都市48公里。

介于北纬30°44′~31°22′,东经103°25′~103°47′之间。

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交界,东与彭州市、郫县、温江县相连,南与崇州市接壤。

东西最大横距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8公里,总面积120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

现辖灌口镇、幸福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玉堂镇、中兴镇、石羊镇、柳街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乡、金凤乡、驾虹乡、向峨乡、土桥乡、民兴乡、徐渡乡、沿江乡、安龙乡、大乐乡、大观乡、两河乡、青城乡、麻溪乡、白沙乡、虹口乡等12个镇16个乡。

总人口57.8万,其中城市人口20万。

居民大多数为汉族,还有回、羌、藏、满、彝、壮、苗等20个少数民族。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岷江从市境西北入境,东南出境,流长47公里,有龙溪河、白沙河、味江、南溪河、土溪河、龙安河、石定江、螃蟹河等汇入。

岷江在流经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除金马河(岷江干流,从都江堰起至新津县70余公里河段用此名,都江堰排洪河)外,通过若干分水鱼嘴,分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黑石河和沙沟河6大灌溉河流,呈扇形展开。

岷江将市境分为河西、河东两大地域,河西诸山属邛崃山脉东支,有赵公山、南华山、牛心山、翠峰山、三合顶、彭祖峰等,河东诸山属龙门山脉中南段的西干支脉,有光光山、油罐顶、黄草坪梁子、包袱石梁子、黄青木冈梁子、火烧山、二峨眉山、山王顶、白果岗、金凤山、玉垒山、茶关山、娘子岭等。

河西诸山以赵公山为最高,海拔2434米;河东诸山以光光山为最高,海拔4582米;平原区以都江堰为最北端顶点,海拔730米,以沿江乡三滴水为最南端,也是全市最低点,海拔592米。

山区峰峦叠嶂,岩壑幽深,雄奇秀丽;平原区河流纵横,渠系密如蛛网,灌溉便利。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极端最高气温32℃),冬无严寒(极端最低气温-5℃,仅个别年份出现),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年均气温15.2℃,1月份平均气温4.6℃,7月份平均气温24.7℃。

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

历史沿革都江堰在新石器时代是古老蜀族活动地区,与古蜀国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秦惠文王灭蜀归蜀郡。

政区设置始于秦,称湔氐道,汉升为县。

蜀汉时改称湔县,不久改为都安县,属汶山郡。

西晋徙都安于今聚源镇导江村,在都安旧治(今灌口镇)置晏官县。

西晋后期战乱频繁,政区设置变化极大。

刘宋,汶山郡治迁灌口,辖都安、晏官二县。

南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划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汶川县部分地置齐基县(治所在今青城乡五里村),与都安、晏官同隶汶山郡。

南梁于齐基县置齐基郡,郡县同治。

北周天和三年(568),汶山郡还治;改晏官县为汶山县,仍属汶山郡,废都安县以其地入于郫。

天和四年(569),废齐基郡,改齐基县为清城县(治所在今徐渡乡古城村),属犍为郡。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汶山县,以其地并入郫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于汶山县旧址设镇静军,于都安旧址置盘龙县。

六年(623)改盘龙县为导江县,属蒙州,清城县属蜀州。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改清城县为青城县。

前蜀武成元年(908),改镇静军为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

宋乾德四年(966),改灌州为永安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更永安军为永宁军,不久改为永康军,辖县不变。

熙宁五年(1072),废永康军为永康寨,以导江隶彭州,青城隶蜀州。

哲宗元元年(1086),复置永康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南宋末废永康军为灌口寨。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以灌口寨地置灌州,裁撤青城、导江二县,以其地入于灌州。

明太祖洪武九(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十年(1377)撤崇宁县入于灌县,十三年(1380)析出复置崇宁县。

清代、民国沿袭。

1950年1月19日,灌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9年2月,郫县并入灌县,8月又分置。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

城市特点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因堰而兴的城市,文物古迹众多。

都江堰是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

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距今45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江堰市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重要地区。

自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守李冰创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这里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并逐步发展成为成都平原西通藏卫、北达甘(肃)青(海)的交通枢纽,川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阿坝、甘青所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大黄、羌活、甘松、羊毛、牛羊及野牲皮张等各种山货药材汇此转口集散,阿坝及甘肃、青海各族人民所需之粮食、盐巴、茶叶、布匹及日用百货和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这里远播山后各地,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以后,人口发展,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更加繁荣,和邻近州县相比独具大埠风貌,享有"小成都"之美誉。

市境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古堰、古城、古关隘、松茂古道与颇具特色的民居相映成趣,山、水、城、林、堰、桥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满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

都江堰市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山水秀丽,森林茂密,物产丰富,2000多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来此观光或休憩,留下了众多的墨宝踪迹、轶闻趣事。

市区西南以"天下幽"著称于世的青城山,山形如城郭,葱郁苍翠,四季常青,秦时就是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自汉代张陵"结茅传道"后,名声大振,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祖庭,有"神仙都会"和"第五洞天"之称,被誉为"活的道教文化博物馆"、"楹联、匾额、石刻宝库"。

市区西北有"人间仙境"之称的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山、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构造形成于1.9亿年前的三迭纪后期,三叶虫、珊瑚虫及腕足动物的化石随处可见,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银鹊等"活化石"生机勃勃,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时常出没其间。

多变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原始古朴的森林风光构成了华西亚高山特有的自然景观,展现出雄奇、原始、古朴和野、秀、幽的景物特色,被前来考察的中外专家誉为"自然博物馆"、"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都江堰市有矿产资源数十种,水能资源及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筑材料极为丰富。

已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食品、冶金、轻纺、医药、化工等8大支柱产业。

城市现状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旅游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

现有工业企业1435家,年工业总产值54.7亿元。

旅游综合收入8.1亿元,年创利税超3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8.5亿元。

是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市之一,位列第五名。

1949年以来,陆续兴建了都江机械厂、青城造纸厂、都江造纸厂、宁江机床厂、都江电力设备厂、青城钢铁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正筹建总投资13亿元、年产100万吨的水泥厂。

即将开工的紫坪水库电站,装机容量68万千瓦,总投资近百亿元。

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86亿元,利税过亿元。

有耕地3.1万公顷,90%以上属自流灌溉,农业总产值11.3亿元。

建成了5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2.7亿公斤,是国家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县(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19元。

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3.7%。

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208科、1130属、3127种,其中木本植物1000种,有国家列为珍稀濒危的重点保护植物46种,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猕猴、扭角羚等30余种国家保护动物。

是全国植树造林百佳县(市)和全面绿化达标县(市)。

市内交通发达,成汶铁路直达市区,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213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国省道、县市道、乡村道、专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网络,通车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占1/3以上。

市区开通4路公共汽车,20余家出租汽车公司拥有各种档次出租车700多辆。

开通了国内数字分组交换网,建成全数字通信网。

建成了900MAZ移动通信A网基站。

程控交换机总容量23400门,每年以四五千门的速度发展,实现与成都028大网的联网升位,城乡全部实现国内电话直拨。

全市小水电装机容量13万多千瓦,人均用电量是全国人均用电量的3倍多,是全国基本电气化试点县(市)。

铺设了天然气管道,能源供应充足,结构合理,是全国农村能源建设试点县市。

有国家科研机构5所,集科工贸于一体的民办科研机构76家,涉及电子、机械、医药、化工、轻纺、食品、建筑建材等行业和农业、林业、水产等,有数十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

有都江教育学院、成都大学分部、宁江职工大学等,有省属中专3所,成都市属中专1所、技工学校4所,普通中学40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230所,在校学生8.6万名。

其中都江堰中学为全国重点高中,徐渡职业高中为全国重点职业高中。

有各类卫生机构112个,医院35所,病床3000张,卫生技术人员3000多人,是全国牙防先进县(市)和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市),还消灭了血吸虫、地方性甲状腺肿、疟疾等地方性疾病。

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保持了全国卫生城市称号。

1949年后,曾先后5次制定市政建设规划。

1978以来,先后投资20多亿元,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新市区,形成了旧城区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新城区体现现代化城市风貌的城市建设格局。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1989年编制的《都江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突出都江堰市水文化渊源和内涵,确定了保护旧城,重点向新区发展的战略,从总体上保护古城区的优美形态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民居、园林、桥梁及文物古迹,使古城区体现依山傍水,山、水、城、林、堰、桥交融,城堰结合,相互烘托,"满城水色半城山"的特色。

旧城区新建、改建的房屋,大多为2~3层并保持了都江堰市民居传统的建筑风格,完善了给排水系统和天然气供气系统,维修了古城墙、古关隘和防洪大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