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克里米亚危机及其背后的大国博弈【内容摘要】乌克兰危机是最近一两年来的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而克里米亚危机则是乌克兰危机中最为尖锐的表现,是极具典型的例子。
克里米亚危机开始于亲俄派亚努科维奇总统被非法“弹劾”,2014年3月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导致了原来的紧张局势全面升级化,俄乌间面临着冷战后最严峻的国际关系危机。
克里米亚危机既是乌克兰国内政治斗争、地区隔阂及民族语言文化差异的结果,也是俄罗斯与美欧大国进行地缘政治优势博弈的产物;既有复杂的历史渊源,也有残酷的现实原因,是偶然性中的必然性。
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后,使俄罗斯夺回了控制黑海和亚速海的战略和缓冲要地,有利于保护克里米亚俄罗斯族人民的利益和俄罗斯复兴大国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俄乌关系历史渊源克里米亚美欧与俄博弈危机走势引言:因2013年11月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暂停与欧盟签订联系国协定而导致乌克兰反对派势力进行街头抗议升级为武装对抗的乌克兰危机,是继冷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和复杂的国际危机。
随着乌克兰政局持续动荡及危机的不断升级,亚努科维奇总统遭到乌克兰议会弹劾而瞬间倒台,引起了乌克兰境内支持亚努科维奇总统俄罗斯族人、亲俄派的抗议和不满,其中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人反应最强烈,他们要求克里米亚独立或者加入俄罗斯,并在2014年3月16日通过全民公投并最终投票显示96.8%的人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紧接着俄罗斯总统普京承认了公投的合法性,并与克里米亚当局签订了克里米亚入俄手续,最终在当月21日克里米亚成功实现了“脱乌入俄”,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克里米亚“脱乌入俄”随后引发了克里米亚危机的全面爆发,俄乌矛盾激化,美欧与俄罗斯关系尖锐对立,一场看似乌克兰本国的政治危机瞬间引起了各方力量的介入,克里米亚也成为了美欧与俄进行政治博弈和力量角逐的舞台。
而克里米亚危机作为乌克兰危机中最具典型案例,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研究克里米亚危机不仅要分析克里米亚的历史渊源和产生危机的因素,还要透视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及危机未来走势和影响。
笔者以克里米亚危整个过程为线索,分析克里米亚归属的政治和历史渊源、危机产生的因素及伴随着危机而出现的俄罗斯与美欧的博弈,并对克里米亚危机的未来走势做出预设性的判断。
一、克里米亚的历史渊源及其归属演变分析克里米亚又称“克里木”,是黑海北部海岸上的一个半岛,面积约 2.7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其中俄罗斯人占将近60%,乌克兰人占约24%。
是乌克兰唯一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首都为辛菲罗波尔。
克里米亚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已经孕育着人类文明。
克里米亚也是一个兵家必争、火药弥漫之地,先后被哥特人、匈奴人、拜占庭帝国及金帐汗国等占领。
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人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与沙皇俄国签订《佩列亚斯拉夫条约》,俄乌实现合并。
直至1783年,俄国正式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纳入自己的版图,当时并入俄国的克里米亚隶属于俄国的塔夫里达州管辖。
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成员。
1921年,又成立了隶属俄罗斯联邦的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二战结束后,俄联邦最高苏维埃认为克里米亚鞑靼人在二战中跟德国纳粹分子“合作”,并以此为借口,将鞑靼人流放或者整体迁往中亚等地,随后,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也改为了克里米亚州。
鞑靼人迁走或者被流放了,苏联就将大批俄罗斯人移民到这里。
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为了庆祝和纪念乌克兰的哥萨克人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与俄国签署俄乌合并条约300周年,1954年赫鲁晓夫主导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了决议,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
该决议的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
那么,不难看出,从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是一直属于俄罗斯的。
虽然1954年前苏联将克里米亚当做“礼物”赠与了乌克兰,但是那时也并没有引起俄罗斯人的不满和反感。
可是,随着苏联解体,许多俄罗斯人意识到克里米亚将会永久地归为乌克兰所有,那么生活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民族也就由主体民族变成了外来民族或者是少数民族,他们从感情和现实上都会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于是在1991年《别洛韦日协议》签订乌克兰宣布独立后, 克里米亚的一部分俄罗斯人就掀起了“回归俄罗斯”的运动;俄罗斯的一些政党和团体也以“克里米亚历史上一直就是属于俄罗斯的”及“1954年赫鲁晓夫主导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决议不合法”为由,提出了“俄罗斯不会放弃任何一寸神圣的领土”。
就连俄罗斯杜马议员库里杨诺维奇也说:“我们不应该再与乌克兰续签条约,当年赫鲁晓夫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将克里米亚拱手送给乌克兰的。
”但是,不管怎样,苏联解体乌克兰宣布独立后,克里米亚在名义上是属于乌克兰境内管辖的自治共和国。
1992年2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克里米亚共和国;当年5月,克里米亚宣布国家独立,次日通过了自己的宪法,并宣布“克里米亚为乌克兰境内的法治的、民主的、世俗的国家1”。
但是,乌克兰中央政府并没有承认该宪法文件。
到了1995年3月,乌克兰中央政府废除了“1992年克里米亚共和国自己通过的宪法和总统职位”,并将克里米亚政府置于乌克兰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这样克里米亚的自治权受到极大的约束或者没有自治权。
“1996年6月,乌克兰政府颁布宪法,明确规定:现有国界内的乌克兰领土是完整的和不可侵犯的”。
2乌克兰明确指出乌克兰境内所有的领土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克里米亚作为乌克兰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许克里米亚的俄罗斯人或亲俄罗斯势力和俄罗斯分裂、干涉和侵犯,同时也体现了俄乌关系依旧紧张,矛盾重重。
不过,次年,俄乌关系似乎有了新的改善,那就是1997年5月,俄罗斯与乌克兰正式签署了《俄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确立双边友好关系,原则上为解决克里米亚归属等问题奠定了基础,俄乌关系得到了缓和。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俄乌关系就一直缓和发展下去,因为直至2013年1刘显忠:《克里米亚半岛的历史变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第2期第99页。
2何卫:《克里米亚的前世今生:俄罗斯、欧盟与乌克兰危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05期第42页。
底,俄乌关系既有合作的同时,也有冲突和矛盾。
合作的表现就是俄乌双方根据相关经济、军事合作协议,俄罗斯为乌克兰提供大量的天然气等能源和资源,乌克兰允许俄罗斯在黑海沿岸附近建立军事基地,如塞瓦斯多波尔(克里米亚半岛著名的港口城市)军事基地,即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就驻扎在此地;而俄乌双方矛盾和冲突的表现则是乌克兰乌克兰政府的一些亲西派或向西方靠拢的政治势力做出的一些行动和举措,与美欧走得很近,企图加入北约和欧盟,让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人及俄罗斯的强烈不满,特别是俄罗斯尤为不愉快。
因为俄罗斯在乌克兰对外政策方面的底线就是不能让它加入北约,这个底线就是俄罗斯的红线,一旦碰了红线,乌克兰最终加入北约的话,那么,俄罗斯就会处于极其不利和被动的地位,会丢失前苏联地区,丢失克里米亚,丧失战略缓冲地带,直接面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遭受西方的地缘战略遏制。
例如2006年6月16日,乌美举行代号为“海上微风―2006”的联合军演,并在克里米亚港口城市费奥多尼亚市停靠一艘悬挂美国国旗的军舰,对美乌这一举动,克里米亚包括俄罗斯人在内的当地民众表示强烈地抗议,他们纷纷到乌克兰国防部疗养院门口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并组成“人盾”阻止美军专家前往靶场,同时还贴出“克里米亚不要北约”、“美国佬滚回去”等一系列表示抗议的标语。
据有关可靠资料分析,当地民众认为这次美乌军演实质上就是为了模拟以武力入侵克里米亚,镇压分离主义分子(主要指亲俄势力或者俄罗斯族人)。
由于乌克兰与俄罗斯历史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克里米亚归属问题不仅一度使乌克兰与俄罗斯以及克里米亚地方政府之间纠纷不断,而且长期困扰着俄乌关系,加上美欧、俄大国势力掺杂其中,乌克兰在“向东”(跟俄罗斯走)还是“向西”(跟西方走,加入欧盟和北约)之间摇摆不定,使得形势尤为复杂。
但是,矛盾最终还是被彻底地激化了。
2014年3月,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导致局面急剧尖锐,俄乌之间面临着冷战后最严峻的国际关系危机。
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对于乌克兰来说,直接损害了乌克兰的利益,损害了乌克兰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对于俄罗斯来说,使俄罗斯获得了控制黑海和亚速海的战略要地,有利于提升俄罗斯的大国地位。
乌克兰国家利益遭受损失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俄罗斯在收回克里米亚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新问题,比如以美欧为主体的西方的制裁、乌克兰的反对等外部压力以及克里米亚内部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俄罗斯面临着国际关系的巨大挑战。
但是,即使俄面临着美欧、乌克兰等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反对,如今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已成定局。
二、克里米亚危机产生的缘由分析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以及“深入而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起了乌克兰人民及亲西派政治集团的强烈不满,抗议事件不断发生和不满情绪持续发酵,瞬间就酿成了一场异常的政治危机。
到了2014年,这场乌克兰国内的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紧接着乌克兰议会弹劾亲俄派亚努科维奇总统并致使其倒台,引起了克里米亚俄罗斯人的极其不满,为了表示抗议,亲俄势力也发动了一连串的暴力事件,局势逐渐紧张起来。
克里米亚当局于3月16日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96.8%的人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
当月21日,克里米亚正式加入俄罗斯,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至此,克里米亚危机全面爆发,一场看似乌克兰本国的政治危机瞬间成为了各方力量介入的政治博弈和力量角逐,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克里米亚危机的爆发,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不仅是因为乌克兰本身的政治经济原因,还因为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在民族、语言文化认同感的差异性及克里米亚自身的因素,加上大国势力掺杂其中,双方拉开阵势激烈博弈的结果。
(一)乌克兰国内的因素1.乌克兰缺乏治理国家之经验,政治腐败,政局不稳。
自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以来,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仍不是很明确,加上由于受前苏联政治、经济等体制模式的影响,乌克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政治、经济仍没有取得很好的进展,反而陷入到各种历史纠纷、冲突导致政治危机的不断出现,国内政治、经济建设重重受阻。
特别是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过程中由于严重贪污、影响选民和直接进行舞弊而导致乌克兰国内发生的一系列抗议和政治事件,即“橙色革命”,加上经济缓慢发展,债务累累,使得乌克兰国内出现了巨大动乱,并且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乌克兰政局依然得不到稳定。
直到2013年11月,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以及“深入而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起了乌克兰人民及亲西派政治势力的强烈不满和抗议,纠纷和抗议持续发酵,而克里米亚的俄罗斯人对亚努科维奇拒绝与欧盟签署协议的举动表示积极支持,因为他们希望乌克兰政府能够尽量向俄罗斯靠拢,密切与俄的联系,但双方意见和立场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分歧,政治危机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