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学通论复习题

作物学通论复习题

作物学通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复种: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受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
3、间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一季节成行或成带相间的种植方式。

4、套作:同一块田地上以前季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5、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在田间缺乏规则排列的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方式
6、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7、连作:指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8、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9、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根据当地各种资源的特点及要求,统筹布置全年作物的种类、品种、比例面积以及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
10、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的指导下,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而构建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
11、免耕::指在作物播种之前不进行翻耕整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物生育期间不进行中耕的耕作方法。

12、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达到“平、净、松、碎”,使土壤水、肥、气、热状态相互协调,为作物播种、生长和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13、作物: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14、品种:来自同一祖先、具有某种经济性状、基本遗传性能稳定一致的一种生物群体
简答题
1、合理种植制度特点:
(1)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年生产力,能持续增产稳产并提高经济效益。

(2)以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为基础
(3)以多元多熟种植为途径
(4)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
(5)保护并改善资源与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作物布局的原则
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区域发展。

(2)掌握作物和品种特性因地因土种植。

(3)适应生产条件,缓和劳畜力、水肥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

(4)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种加结合、实现农业全面发展。

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
(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
(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3)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成部分
3、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1)间混套作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2)合理的间套作可以缓和农林、林果,促进多
种作物全面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3) 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缓和作物的争季、
争地矛盾。

(4)可以减轻病虫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稳
产保收
4、连作的危害
(1)生物因素
土壤传播疾病大量发生,伴生性、寄生性杂草蔓延
(2)化学因素
偏耗土壤中某种元素,积累有毒物质
(3)物理因素
土壤理化性状恶化,施肥效果降低
5、间套作增产的原理:
(1)立体地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2)充分利用了边行优势(3)增加抗逆能力,稳产保收(4)有利于田地用养结合(5)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发挥作物丰产性能6、作物布局的影响因素:
作物生态适应性
(1) 温度与作物布局(2)光与作物布局(3)水与作物布局(4)土壤与作物布局
经济社会因素
(1)社会需求与价格因素
(2)社会发展水平(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
7、轮作的作用
(1) 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3)合理利用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8、中国作物生产亟须解决的问题
水资源缺乏,农业基础条件较差;
人口持续增长,增加了人口对作物生产的压力;粮食生产重心转移问题;
粮食品种结构问题;作物生产科技发展问题;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发展问题。

9、土壤耕作的作用:
机械作用:松碎土壤、翻转耕层、混拌土壤、平整地面、压紧土壤、开沟培土,最终达到:
1、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耕层构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土壤有变紧或变松的过程,不能满足作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因此通过土壤耕作调节耕层构造,以满足作物对耕层的适宜要求。

2、创造适宜的表土层: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对耕层表面状态的要求不同,因此根据需要,创造适宜的表土层。

3、翻埋残茬、肥料,混合土肥:
4、消灭杂草和病虫:
10、地膜覆盖的效应:地膜覆盖的土壤热效应,第一: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热量消耗;减少土壤向外辐射;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第一:地膜覆盖减小土壤水分蒸发速度;第二:地膜覆盖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在自然状态下,当土壤中无重力水存在时,由于土壤热梯度的存在,使深层土壤水分不断地向上移动,并逐渐蒸发。

(3)地膜覆盖可以减少风蚀和水蚀:因为地膜覆盖防止雨水冲刷地表。

(4)地膜覆盖为微生物的繁殖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养分的分解转化和吸收。

(“微生物天然培养基”)5)防除田间杂草。

11、地膜覆盖增产机理:地膜覆盖栽培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促进根系生长,增强生理机能。

(2)增加叶面积,提高光合作用。

生长快,封行早,有效叶面积大,光合效率提高。

(3)地膜覆盖对酶活性的影响。

12、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治方法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
1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1、打破休眠,促进发芽:用赤霉素处理种子,浓度为10-50l/L,浸种时间6-12小时。

2、增蘖促根,培育矮壮苗:用延缓剂如矮壮素、多效唑、缩节胺等具有较好的培育壮苗的效果,主要施用方法指种子处理和苗期叶面喷施。

3、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数和粒重:喷洒萘乙酸,主要改善光合产物的分配。

抑制营养生长,营养物质转运给生殖器官。

4、控制徒长,降高防倒:小麦拔节时施用矮状素,玉米施用健壮素。

防止落花落果,促进结实:在生产上可用生长素类和生长延缓剂等改善其生长状况和体内激素平衡,从而防止落花落果。

6、促进成熟:乙烯和脱落酸能加速衰老,促进成熟
论述题:
1、世界粮食需要现状与预测
A 世界人均粮食虽突破温饱,但地区分布不均:北美洲>大洋洲>欧洲>南美洲>亚洲>非洲。

B 虽单产有所增高,但其增长总有一个极限,于是粮食供求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C、伴随着人类日常生活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300kg粮食只能算是温饱下限,400kg可算温饱有余,500kg以上才算充足富裕,才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向以畜产品为主的食物结构过渡。

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强化产后加工与利用;调整粮食发展战略;开发新的食物源;立足自给,适当进口
2、少免耕的优缺点。

优点: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结构;表层有机质富化;农耗时间少;节约成本。

缺点:土壤逐渐紧实;地温下降;下层贫化;除草剂的研究问题;施肥方法与效果问题;病虫害防治问题;农机具问题;品种问题。

研究和应用少免耕的意义
云南自然特点和地形地势决定了云南研究和应用保护性土壤耕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云南山地多平地少,坡地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应用少免耕有利于保持水土。

其次云南干湿季节分明,旱季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水分,通过少免耕可以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最后通过少免耕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的指导下,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而构建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坚持的基本原则:
1)生态农业的出发点是把农业的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它们协调在一个整体中,并不断优化。

2)生态农业建设要以提高初级生产力为基础、以能量转化、物质循环的高效、合理、以及物质多层次利用、资源循环再生、持续协调发展等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思想。

3)生态农业不仅仅是提高种植业生产,不能仅仅着眼于有限的耕地,而应放眼于整个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全面优化农林牧副渔结构,实现系统的整体协调,获得系统总生产率的最高。

4)生态农业不应仅是追求粮食的高产,还应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5)生态农业不仅要考虑多样化生产,以适应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应兼顾农业的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发展趋势,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要考虑农业生产系统,还应兼顾农产品加工、农村工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生态规划、设计、诊断和决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