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
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
而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
它是指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
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
假如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掉落,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围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的发展史: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
1958年1月31日,美国成功发射“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随后,法、日、英三国分别于1965年11月26日、1970年2月11日和191971年10月28日发射成功该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而我国第一颗自行设计、制造的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24日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除上述国家之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者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卫星的功能及分类:
按用途:1.科学探测和研究的科学卫星,包括空间物理探测
卫星和天文卫星等;2.实验卫星,包括进行航天新技术试验或是为应用类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3.应用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等。
按轨道高低:低轨道、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地轨道七大类。
按运行轨道:顺行轨道、逆行轨道、赤道轨道和极地轨道。
人造卫星的功能和用途大致来说可以分为通信、气象、资源、侦察、导航五大类。
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截至2001底 我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
不同卫星又组成各种不同的空间(卫星)应用系统 已初步形成了3个卫星系列──实践号科学实验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对地观测卫星系列。
另外 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正在形成。
1)实践号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实验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的卫星 主要利用在实际太空环境下考验卫星技术中的新方案原理、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 以便为后续的实用卫星做技术储备。
中国自1971年3月3日成功发射实践一号卫星以来 已经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实践四号、实践五号。
其中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是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上天的。
实践二号2)东方红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系统198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通
过东方红二号 一举实现了覆盖全国的信号传输 解决了军用通信和远洋船只的通信问题 彻底改变了边远地区通信落后的状况。
东方红二号1988年发射的东方红二号甲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的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有4个C波段转发器 可以传输4路彩色电视信号和2400路双向电话。
通过东方红二号甲卫星 全国有几亿人通过数千个地面接收站收看电视节目 大大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1997年发射的东方红三号是我国新研制的一种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 有24个转发器 工作寿命为8年。
这颗卫星改善了我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
目前东方红三号的服务舱部分已设计成公用平台 加上不同的有效载荷即可组成各类功能的卫星。
东方红三号到目前为止 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6颗通信卫星 对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卫星电视广播已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在远程教育方面 我国目前有5000多个卫星电视教育台 接受远程教育的人数有2000万。
3)对地观测卫星系统 a.返回式遥感卫星我国最早的应用卫星是返回式遥感卫星。
1975年11月26日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返回式遥感卫星是我国最早并且发射最多的对地观测卫星 截至1999年 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 成功回收了16颗。
这些卫星对我国国防、国土普查、地图测绘、空间科学实验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开始搭载种子进行航天育种试验和地面推
广工作 目前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我国地少人多 吃饭成为大问题 农业与航天技术两者结合后 可以培育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 这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航天育种航天椒b.中巴资源卫星资源一号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ZY-1)卫星是一颗在太阳同步轨道(极轨)上运行的卫星 也是我国第一
中国自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后,就把研制发展应用卫星作为空间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针。
到1997年底,中国已发射了自行研制的40颗卫星,其中返回式侦察卫星17颗、气象卫星3颗、通信广播卫星8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2颗。
迄今,中国共研制成功了3个型号的侦察卫星,成功发射了17颗侦察卫星,其中只有1993年发射的一颗没有按计划返回。
中国返回式侦察卫星新突破中国新型返回式侦察卫星,重3000多千克,其中可回收部分有效载荷的重量和容积,分别增加了53%和15%,密封舱容积增加了20.3%。
从1992年到1996年,中国连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3颗。
与第一代中国侦察卫星相比,中国第二代卫星的轨道寿命、卫星照片的分辨率、胶片的装片量,以及胶片的有效利用率都有大幅度增加。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该型号卫星一次飞行提供的情报数量要比第一一代侦察卫星高出13倍以上,这是巨大的飞跃。
中国第二代侦察卫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侦察卫星技术更加完善。
中国第二代侦察卫星不仅本身先进,由于它重量和容积
都有很大增长,设计上留有余地,其公用的服务系统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所以它还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世界上图像精确度最高的卫星,是美国的“锁眼”卫星。
中国军事卫星
照相侦察卫星"烽火"4A型12颗1999-2002年,使用寿命90天。
"烽火"3A型9颗1996-1999年,使用寿命45天。
"烽火"2A型9颗1992-1996年,使用寿命30天。
"烽火"1A型15颗1987-1993年,使用寿命15天。
"烽火"0A型30颗1974-1987年,使用寿命3-5天。
全球定位卫星"北斗"3A型12颗2001-2002年,使用寿命5年。
"北斗"2A型3颗2000年,使用寿命3年。
"北斗"1A型3颗2000年,使用寿命3年。
"北斗"0A型6颗1999年,使用寿命3年。
海洋监视卫星"海洋"1A型4颗2002年,使用寿命5年。
通信卫星"东方红"5A型4颗2000-2002年,使用寿命12年。
"东方红"4A型6颗1997-2000年,使用寿命10年。
"东方红"3A型6颗1994-1997年,使用寿命8年。
"东方红"2B型12颗1988-1991年,使用寿命4.5年。
"东方红"2A型9颗1984-1986年,使用寿命3年。
"东方红"1A型3颗1970-1980年,使用寿命2年。
气象卫星"风云"4A型1颗2002年,使用寿命8年。
"风云"3A型2颗2000-2001年,使用寿命6年。
"风云"2A型6颗1997-2000年,使用寿命3年。
"风云"1A型1颗1988-1990年,使用寿命2年。
科学卫星"实践"7A型6颗2002年,使用寿命3年。
"实践"6A型5颗2000-2001年,使用寿命2.5年。
"实践"5A型4颗1999年,使用寿命2年。
"实践"4A型3颗1994年,使用寿命0.5年。
"实践"3A型4颗1993年,使用寿命0.5年。
"实践"2A型6颗1989-1993年,使用寿命90天。
"实践"1A型1颗1988年,使用寿命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