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
2、抨击性。抨击欧洲反动势力,反暴君,反奴役。
讽刺激情产生原因
1.孤独反抗的性格。 2.对反动势力否定的感情认识。 3.继承英国讽刺文学传统:
17世纪讽刺诗人德莱顿(1631-1700) 18世纪讽刺诗人蒲伯(1688-1744) 18世纪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1667-1754) 19世纪讽刺诗人拜伦
三、拜伦创作的讽刺激情
激情是作家对生活产生的一种振奋精神,是作家对 生活肯定和否定的认识。崇高、浪漫主义精神、悲剧性、 感伤性、幽默、讽刺都是一种创作激情。
拜伦的浪漫主义与讽刺才能相结合,形成了拜伦创 作的讽刺激情。
拜伦作为世界的诗人,是由于他的讽刺诗。他的讽 刺激情的特点是:
1、揭发性。揭露英国政府的残酷和腐败,社会关系 的邪恶。
1. 反叛性。与社会对立,坚决与命运相抗衡。
2. 孤独性。高傲不羁,惟我独尊,鄙视一切。
3. 浪漫性。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充满情感, 为爱复仇。
中西英雄爱情比较
从拜伦式英雄中可以看到西方英雄有热烈奔放的 爱,推崇感情。
中国古代英雄一般不谈爱情,不重男女之情,也 不重视夫妻感情。
《三国演义》15回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 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拜伦的改造:把花花公子 唐璜改造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 热血青年。他在16岁爱上一个 少妇,事败被迫离家远航,死 里逃生。在海岛上和海盗的女 儿相爱。被海盗卖为奴隶,到 了土耳其苏丹后宫。因不愿阉 割出逃,参加俄军攻打土耳其, 成为俄军英雄。他来到彼得堡, 成为女皇叶卡捷琳娜的宠臣。 最后作为俄国的外交使节派往 英国,活跃于上流社会。作品 未完成,诗人参加希腊革命而 牺牲。
拜伦的不朽
拜伦的死,震动文坛,引起全英国和欧洲 进步人士的悲悼。报纸上讲,本世纪两个伟大 人物拿破伦和拜伦几乎同时辞世了。人们赞颂 他的卓越天才,更加景仰他的革命壮举。歌德 赞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他 为“思想界的君王”。
诗人的不朽,都在他们的作品,拜伦的不 朽,还在于他是19世纪初期最伟大的反抗者和 行动者。
作品
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1809-1817)早期代 表作。共4章,描写孤独的漂泊者恰尔德·哈罗尔德出 游欧洲的见闻,被看作是诗人的自述。
东方叙事诗:以东方为题材,包括《异教徒》 (1813)、《阿比道斯的新娘》(1813)、《海盗》 (1814)、《莱拉》(1814)、《柯林斯的围攻》 (1815)、《巴里西纳》1815》。诗中塑造了一批叛 逆者形象,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 拜伦(1788-1824) • 雪莱(1792-1822) • 济慈(1795-1821)
拜 伦
[学习提要]
拜伦是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 诗人。学习本节,了解拜伦的创作情况, 文学地位,掌握拜伦式英雄的特点和代 表作《唐璜》的思想意义与写作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一、倾倒一世的诗才拜伦(BYRON,1788-1824)英国 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 诗篇洋溢着民主理想和民族解放斗争 的激情。毕生为民主自由而战,是西 方文学史上用生命去殉从理想的著名 代表。
• 通过哈洛尔德的游历和抒情主人公的评论,反 映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表达了渴望政治自由,憎恨暴君统治,反对侵 略和奴役,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主题。
• 歌颂西班牙人民反对拿破仑侵略的斗争;同情 受奴役的希腊人民;凭吊瑞士、比利时的古迹; 谴责反动的神圣同盟;号召意大利人民为自由 独立而奋起。
《唐·璜》的艺术特色
• 用反语代替痛骂,用揶揄代替憎恶,用 自由自在的闲谈趣味去代替形式主义, 用千变万化的插话去代替平板和单调, 用劳动人民的俗语和比喻去代替大道理 的说教 。
从左图可以看出拜伦“忧郁”
的情绪,其作品也时常流露
这种情绪。其笔下的英雄形
象总是高傲、孤独的叛逆者,
他们愤世嫉俗而又孤僻冷漠、
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采用口语风格的意大利八行体。
写作特色:夹叙夹议。主人公的经历和作者的 议论互为层次,有机结合。叙事跌宕诡奇,议论奔 放凌厉。
作者常常中断叙事自由议论,充满浪漫主义的主 观抒情性。“爱闲扯,尽自离题议论不休”,“讲我 们的故事吧,筵席散了,奴仆退下。”
夹叙夹议包含两个行动层次。一是唐璜凭直觉 选择争取个人自由的行动,二是作者凭理性选择争 取民族自由的行动。这是作品的独特之处。
四、《唐璜》分析
《唐璜》(Don Juan 1818-1823)
拜伦的浪漫主义杰作,诗体小说,共16548行。作 品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真诚追求和唤起人民的积极行 动。
唐璜原型:唐璜本是一个传说中的浪荡子,在莫 里哀的喜剧、莫扎特的歌剧都出现过。他勾引西班牙 司令的女儿,又在决斗中将司令刺死,进而戏弄司令 的石像,最后被打入地狱。
三国时代(220-280)中国医学还没有骨科。4 世纪葛洪《肘后救卒方》记载用竹帘式夹板固定,治 疗骨折。唐代会昌年间(841-847)蔺道人著《仙授 理伤续断秘方》一书,是最早的骨科专书。元代正骨 科得到发展。
拜伦式英雄的意义
1.积极的革命作用 19世纪20年代,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拜 伦式英雄起了揭露反动统治者,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 积极作用。拜伦式英雄在欧洲青年中得到广泛传播。 2. 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孤独斗争,脱离人民,消极悲观。
《唐璜》“哀希腊”段落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了一时, 梦见希腊仍旧自由而快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怎么,还是无声?一切都沉寂? 不是的!你听那古代的英魂 正像远方的瀑布一样喧哗, 他们回答:‘只要有一个活人 登高一呼,我们就来,就来!’ 噫!倒只是活人不理不睬。”
• 抒情主人公 是资产阶级民主战士的形 象。他感情炽烈,精力充沛,积极干预 生活,对旅途所见均能作出积极评价, 是主题思想的体现者,也是作者思想积 极面的体现,但也有个人主义的局限。
拜伦名言
无论如何,总不能敲已过 去了的时钟
逆境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通 道
如有可能,我将教导这世上 的石头飞起来打击世上的暴君 这个世界是一捆干草,人类是驴 子拖着它走
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
19世纪初欧洲普遍流行的 一种文艺思潮。它强调理 想,追求自由,反映了资产 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
文学艺术是 社会的反映。法 国大革命没有彻 底铲除欧洲的封 建制度,资产阶 级革命仍在曲折 进行之中。面对 启蒙思想的幻灭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动荡的社 会现实,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 社会矛盾的途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便应运而 生。
1812年拜伦在上议院发表演说,反对把罢工 和捣毁机器的工人处以死刑的法案,为暴动工 人辩护,不见容于英国政府。
1815年与贵族小姐安娜贝拉结婚。由于志 趣不合,一年后分居,拜伦受到社会舆论攻击, 愤然离开祖国,从此终生侨居国外。
拜伦在日内瓦结识雪莱,从此结为终生好 友。
拜伦长期侨居意大 利参加烧炭党的革命活 动。1823年希腊反抗土 耳其奴役的斗争高涨, 拜伦放下写作,去希腊 参加斗争,他卖掉自己 庄园,为希腊军筹集资 金。他当选希腊军总司 令,1824年4月19日在军 中病逝,年仅36岁。
拜伦的代表诗作
• 《唐璜》 •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 《When We Two Parted》
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 涌上你蓝色的眼珠; 那时侯,我心想,这岂不就是 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第一章第九二节)
啊!最早相识、最受尊敬的朋友! 我心里虽然再没有人比你更值得忆念! 虽然在这辈子永无重逢的时候, 但愿你别拒绝在梦中和我相见! 然而曙光会悄悄地使我泪痕满面, 当我从梦中醒来,重感到现实的惨酷。 而幻想却要常常盘旋在你的墓边, 知道我脆弱的身躯也回返泥土, 那时候,逝者和伤逝者就一起在地下相处。
坚定无畏而又阴沉冷酷,因
此这样的叛逆者又被称为
“拜伦式英雄”。通过这样
的英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
罪恶社会的深刻憎恨和坚定
反抗,也表现了脱离群众的
拜伦
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独与忧郁。
“拜伦式英雄”
• 高傲、坚强、孤独、忧郁
• 反抗的精神、磅礴的激情
• “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歌德
• 既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勇敢的斗士; 既在疆场上叱咤风云,又在情场上流连 忘返;既被人广泛地模仿,又被人广泛 地排挤着。
——杨熙龄 译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你的子孙还不奋起,只是空口咒骂, 他们在土耳其的皮鞭下呻吟得可怜, 只好做一辈子奴隶; 言行都一样卑贱。
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你们知否, 谁要获得解放,就必须自己动手, 必须举起自己的右手,才能战胜? 高卢人或莫斯科人岂会对你们公正?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 恰尔德·哈洛尔德 长诗《恰尔德·哈洛 尔德游记》中的主人公,是忧郁、孤独、 不满现实的青年漂泊者的形象。旅途中 所经历的一切仍不能改变他的忧郁性格。 其性格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 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典型特征,是 拜伦思想消极面的反映。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讽刺诗:《别波》(1818》、《审判的幻景》 (1822),后期诗作。
压卷之作《唐璜》(1818——1823)
二、拜伦式英雄评介
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塑造的 一系列叛逆者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康 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 围攻》、曼弗雷特《曼弗雷特》。
精神特征:
– “要让唐璜在欧洲旅行一趟”,“目的是使 我有可能指出各国社会的可笑方面。”
《唐·璜》(1818-1823)
• 主要人物
– 唐娜·伊内兹 唐璜之母 – 朱丽亚 唐璜之邻,与唐璜相爱 – 阿尔方索 朱丽亚之夫,五十岁,至少长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