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成拳] 求力-----韩星樵 著(摘自《意拳学》)

[大成拳] 求力-----韩星樵 著(摘自《意拳学》)

求力-----韩星樵著(摘自《意拳学》)1、求力的基本步骤求力是通过锻炼使自身获得拳术的力。

这种拳术的力是指人体各部本来所具有的力量,按照拳术技击的目的要求进行熟练运用。

因不同的目的,使人体产生各种不同的用力方法,各种不同的用力姿式的不同的力量大小,以致形成不同的用力习惯。

比如举重和摔跤两种运动,都是要通过作力来完成动作的,但它们的用力方式就有明显的不同,举重运动员从上举重量上来说,要比摔跤运动员更有力,但如请举重运动员参加摔跤比赛,结果可想而知。

原因就是以上所说用力方式不同造成。

甚至赛跑,跑百米的运动员和跑马拉松的运动员也不能互相替代,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拳术技击中由于有它特殊的运动目的,要求运动员有特殊的用力方式,并形成自已,用力习惯。

这种用力习惯要通过一定的锻炼才能取得。

在意拳中是通过站桩的方法来达到求得拳术力的目的。

在此以一桩为例来介绍求力的基本步骤。

(a)浑圆桩的姿式人体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齐,足尖向前,面向正前方,两目平视,头顶微悬,下颔微收,两臂在肩的同一水平抱合,掌心离胸一尺左右,两距离15CM左右,肘微下垂,二臂如环,胸部微收,脊柱正直,膝关节自然弯曲,胯回收,臀部微后坐。

此姿式取名浑圆桩,浑圆即混元,也就是混沌的意思。

混沌守一,无有分别。

故此桩从姿式上来讲,不高亦不低,不伸亦不缩,不长亦不短,不前亦不后,不左亦不或,虽说是两足肩宽,两手距离15CM左右,又不能精确度量,称之为“不着象”。

从意识上来讲,无去意亦无来意,无伸意亦无缩意,无有一意,只一站而已。

正因为此桩混沌不立一象,亦无有一动,所以它包含着一切运动变化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一切运动都是在空间位置变化过程中实现的,比如说手臂向前伸出这一动作,只有当手臂弯曲时才能进行。

如果手臂已经伸直,那么就无法再佬这一伸的动作了,所以说伸后不能更伸,同样曲后也不能更曲,其它运动亦是如此。

在拳击中,如拳手已将拳向前击出后,便不能再向前击出,只有将击出的拳头收回后才能再次击出,就是这个道理。

这说明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一个姿式的确立,本身已经限制了随意运动的可能性。

意拳为了能使人体充分掌握一切运动的可能性,认识了浑圆桩,并以此桩为一切运动的出发点。

(b)去浊求整浊是指浊力,整是指整力,去浊求整就是要通过站桩的方法,首先将浊力换成整力,这是指将人体的两种不同的用力方式进行改换。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用力习惯往往是屏气努力、局部肢体肌肉持续收缩,这种用力习惯不符合拳术的要求。

屏气后呼吸停止,不利于身体的气化反应,局部用力,人体质量不能整合,肌肉持续收缩不能形成力距。

故此称这种用力方式为浊。

为了改去这种不良用力习惯,就要经过去浊求整,旧时称作桩法换劲。

整的用力方式是在未用力时保持整个身体放松,呼吸自然,当用力时,精神高度集中,全身肢体统一协调,肌肉同时向同一方向收缩,向同一目标施加作用力。

以前称这种用力方式为六合。

即内三合:习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合者合而为一,内外皆合即整体为一。

所以在意拳中首先明确一个整字,不再一一求索部分之合与不合。

如何进行去浊求整呢?先如前文所述,站如浑圆桩的姿式,然后开始求一个“松”字,就是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念中也是只有此一“松”,为甚么要松呢?此为以无观有之法。

在前文中已经谈到桩法重在体认,就是要通过锻炼,自身得到切实的感受,此时去浊求整,就要体认整的感受。

整是指人体的机能状态高度统一协调,它包括两种身体状态,一是整体放松状态,一是整体用力状态,在整体放松状态或整体用力状态时以及在这两种状态互相变化运动中,始终受到精神意识的统一控制,所以称之为整。

由于初学意拳者浊力未去,因此无法体认整力。

就如同口中含有一粒糖,此时再吃哈蜜瓜,那么这哈蜜瓜即使再甜,你无法品尝出它的滋味了,原因是口中已经有味,便不能更觉它味。

故此有中不能更有,只有无中才能观有。

练拳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练意拳第一步就是要去浊求整,而去浊求整就先要有个“松”字。

只有当全身放松进入无的境界,才能进一步体认到整。

也有些朋友将这个“无”理解为绝对的空无,这是不对的。

这个“无”实际是“有”的一种状态,就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书法绘画中的布白,围棋中的空一样,运动包括松、紧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互相对立统一的,如果失去一方,那么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初学者不易一下就掌握全身放松,可先采取顺序放松的方法进行练习。

假设在全身划三条线;第一条线由头顶起,经颈、肩、肘、腕、到手指端。

第二条线由头顶起,经颈、背、腰、股后侧,足跟,至足尖。

第三条线由头顶起,经颈、胸、腹、股前侧、胫、至足尖。

按这三条线的顺序,自我检查一下是否都放松了,如都已放松,便可以去体认整体放松的滋味了。

如果哪一部份还是找不到松的感觉时,可有意识地先让这部份肌肉用力收缩,使这部分先取行紧的感觉,然后再行放松,此时便可由对比中体认到松的感觉了。

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此种求松的方法皆为权宜而设,当你没有掌握整体放松时可以一用,待你已有松的体认后,就不要再用这种方法去求松了,而是只要一站,便已得松。

全身皆松,便是一整。

当你很好地去体认这个松整时,感到全身如同水中漂木,荡漾在轻柔的波浪中,随波摇晃。

有了这种体认就说明你去浊求整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进入下一分阶段的练习了。

(c)单向求力我们知道,运动包括松紧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及它们之间的变化又要求在整的基础上来进行,有了前面所求得的松,于是有了向紧变化的可能,待到由松变为紧之后,由于有了紧又可以再变为松。

运动就是在松和紧这两种状态间不断变化进行的。

松的状态如像空间坐标中的原点,浑圆为一,所以求得一松便可以了,而运动的紧则是从这一原点上向各个空间方向上力的运动变化,它的运动变化的可能性是无限多的。

因此要一下子掌握整个空间方向上的整力运动是不可能的,所以意拳采取空间解析方法,先求掌握空间中三个主轴上的整力运动。

这三个方向上的求力也只一个方向一个方向地逐步进行,所以在本节中先进行单向求力,以下谈谈具体练习方法:仍是以浑圆桩姿式站立,进入整松状态。

求松时眼睛可睁可闭,而此时一定要睁开,两目平视,在正前方确定一目标点。

可以是一棵大树,或是一根旗杆,或是其它什么东西。

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目标点上。

双手仍合抱于胸前,假借是抱着一个汽球,因为汽球很轻,所以整个身体仍是很松。

但已开始向紧的方面变化了,在意念中也是有区别的,刚才是无,此时已有了抱意。

这是通过逐渐诱导的方法,由松慢慢向紧转化。

抱住汽球后,整体向前,意将此汽球送往目标点。

待已有去意后,再将汽球从目标点拉回来。

如此在二点间进行往返。

此二点正是决定一条直线,在一条直线上有两个方向上的移动。

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就是这里所说的推拉,全是意中之推拉,也就是说,主要是在思维意识中做推拉之想,便已达到目的,称之为“用意不用力”。

这名话常使初学者发生误解,认为意拳不用力,只要用意一想便可达到运动目的。

这是不对的。

意拳所的意仍用力之意,就是用意引导身体如何正确用力的意思,不用力是告诫学员在没有掌握以意用整力之前,不要盲目用浊力。

这名话是针对进行单向求力的学员当前的情况来说的。

在意拳技击中,每一意念都是在引导身体进入一种用力状态。

前文所说的松是一种用力状态,这里说的推拉也是一种用力状态,这种用力状态从外形上看来,没有做任何动作,但由于意念中的变化已引起了整体轻微的肌肉静态收缩,已有了力的改变,也就是说,已开始向整体紧的方向上运动。

由于这种变化非常细微,因此更需练功者要细心体认,今后所有的紧的运动能力,都要从这里逐渐生发出来。

先师所说:“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

”就是在说明意与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单向的推拉练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练习者可感到桩站好后,推拉之意念一起,身体整个张力均匀变化,有如船帆在徐风中,各处受力均匀,并随风力变化逐渐增减,有此种体认,单向求力即已完成。

(d)经过前一阶段的练习后,我们已经获得了单一方向上整体用力的体认,现在要将单方向上的这种能力扩展到多方向上来。

因为你已经有了单方向求力的经验,所以在其它方向上求力就会容易得多。

当前后向上求得整力后,便可在左右向上去求,左右向上求得后,便可从上下向去求。

在三个主要方向上完成求力后,便可进一步扩展到45度的方向上,在意拳中称为“力要八面出锋”。

这“八面”是指平面中的四正向、四斜向。

从运动理论来讲,还应有上下向以及上下斜向。

应包含三维空间八个象限中六个自由度的全部运动。

由于拳术技击的对抗双方是站在同一地面上,双方在水平面中相互作用运动的机率较大,所以仍称之为八面出锋,但练拳者要知道,绝对的平面运动是没有的,多数动作的用力方向都要与水平面成一夹角,这就已包含子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因素了。

因此大家不要被八面出锋所囿,在练习中稍加留心便可掌握多方向上的整力运动了。

(e)求浑圆力通过单向求力和多向求力,我们已能体认和掌握在任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的整体用力。

但每一方向上的用力仍是以单操形式进行的。

因为这种单纯求一向用力的方法习拳者容易掌握,能够尽快得力。

在实际技击过程中,用力则不总是单向的,而是在整个空间里随时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就要求我们在空间任一方向上皆能随时随意运用,这就必须平时练就随时在各个空间方向上的用力能力。

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浑圆力”。

这个浑圆力是求力的最高境界。

在这里同大家谈谈求浑圆力的方法。

在能够掌握单向用力后,先进行两向转换。

何谓两向转换?就是将求力过程放到两个不同方向上,如先做前后向的推,当取得推意后即换作左右向上的搬,当取得搬意后再换作推。

开始练时由于取得一向整力后,换为另一向整力不容易马上得力,所以开始时速度可以慢些,待有了体认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等到在两个方向上能够随意变换后,再求其它方向上的变换,当几个基本方向上的变换都能进行后,即可进行任何方向上的随意变换了,变换速度也不断提高。

当变换速度相当高时,瞬间已经过了几向变换。

以前单向求力时是一向一意,此时已无一固定意念可得,从而从有向进入无向,从有意进入无意,获得了生生不已的浑圆力。

先师在《拳道中枢-试力》一文中说到:“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圆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浑圆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

此段论述,精避地阐述了浑圆力的产生过程,以及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如何去理解它。

求浑圆力的过程,是意拳训练中的一大关键难点。

很多习拳者至此便停滞不前了。

据以往教学经验看来,主要是因为急于求成造成的:单向求力尚未有得力体认便去追求浑圆力,其结果是欲速而不达。

其次,更由于有的学员对从有向到无向、从有意到无意的道理,不能达到心悟境界,因此在实践中就会感到困难,在此提高请大家予以注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