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共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湖南共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第2期2003年3月湖 南 冶 金HU N A N M ET A L L U RG YV ol.31N o.2M ar ch.2003收稿日期:2002—07—10作者简介:鲍正襄(1932-),男,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勘探工作。

湖南共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鲍正襄,万容江,包觉敏(湘西地勘5队,湖南 乾州 416007)摘 要:简要地阐述了湖南不同类型的共生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探讨了成矿规律,指出了找矿意义。

研究认为,该类金矿床仍具有很大的找矿余地和潜力。

关键词:湖南;共生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中图分类号:P 5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84(2003)02—0026—06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ULES OF COEXISTINGGOLD DEPOSITS IN HUNANBAO Zheng x iang ,WAN Rongjiang ,BAO Jue min(Five Br igade of Geology &E xp loranion of West H unan ,Qiangz hou 416007,China )ABSTRACT :T he geolog ical char acteristics of the coexisting Go ld deposits are briefly descr ibed by five kinds in this paper s .The metallog enic rules and the pr ospecting significance are discussed too.T he results sho w s that this coex isting Gold deposits is a better potential r esource.KEY WORKS :Hunan ;coex isting Gold deposit ;geolog ic characteristic ;metallogenic rule 共生金矿床系指矿床中的金和其它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成矿元素或矿物,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位上达标;矿石可供单独处理;并具经济价值的金矿床。

在湖南境内,这类金矿床分布很广泛,而且是很重要的金矿类型。

它们既有共性,又有特点。

因此,研究这些对于找矿评价和其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侧重于湖南前寒武系共生金矿床找矿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的探讨,同时也涉及到上古生界的共生金矿床。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湖南共生金矿床总体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部分出现在湘西雪峰弧形构造带和湘中白马山—龙山—醴陵EW 向构造—岩浆岩带的前寒武系浅变质岩系中,少数见于湖南耒(阳)—临(武)SN 向褶断带的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硅岩组合地层中。

成矿明显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

赋矿层位主要是上元古界板溪群和震旦系下统江口组,其次是中元古界冷家溪群以及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

研究表明[1,2],有五类沉积建造对金矿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它们是:其一,含基性火山碎屑物质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其二,钙质—砂泥质类复理石建造的浊流沉积岩系;第三,火山—沉积砂泥质复理石建造,为含凝灰质碎屑沉积岩系;第四,含砾砂质板岩,具有重力流沉积2003年第2期鲍正襄等: 湖南共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27特征;第五,碳酸盐岩—硅岩或其组合建造,为开阔台地碳酸盐建造和浅海—海盆碳酸盐—硅岩相沉积。

区域金矿成带展布,成群成片集中产出,绝大部分金矿床都是沿着某些构造带展布,并逐级逐次地控制着矿化集中区、矿床和矿体的产出。

成矿与岩浆岩的关系不尽相同。

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的前寒武系金矿床,除部分矿床(区)内见有成群成带的长英质脉岩并与成矿有着密切的时空关系外,有的矿床与岩浆岩关系不明显。

而在湘中EW向构造带的前寒武系金矿床,多见于酸性岩体外接触带或隐伏岩体上方。

湘南SN向构造带内的金矿床,则明显与深源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小岩体有关。

总体来说,构造—岩浆热动力作用是湖南共生金矿床成矿的主要因素。

随着岩浆作用自南东(湘南)向北西(湘西)减弱,中西部地区构造,特别是深大断裂及地层岩性的控矿作用愈益明显和重要。

2 共生金矿床类型及其特征湖南的共生金矿床,由于地质演化的差异和共生规律的不同,形成五种类型的组合[3]。

2.1 锑金型系分布很广亦很重要的共生金矿床类型,辉锑矿与自然金经常共生组合在一起。

这类矿床主要产于板溪群与底驿组绢云母板岩和下震旦统江口组合砾砂质板岩中。

成矿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在走向上和倾斜方向都不超出断裂蚀变破碎带及其影响范围;其产状与形态基本上与断裂破碎带相似,具有沿倾向延伸较大和侧伏成矿的特点[4]。

矿脉主要产于NW—NW W向陡倾斜切层的张剪性断裂带内。

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一般长50~300m,最长600m,延深(垂深)180~400m,最深>520m;平均厚度0.70~1.34m,平均含锑2.13%~10.25%,金4.65×10-6~12.95×10-6。

锑、金矿化沿倾向上的变化小于走向变化,且向深部矿化有增强趋势。

主要金属矿物有自然金、辉锑矿、黄铁矿和毒砂,微量黄铜矿、硫锑铅矿等。

金主要以显微粒状和次显微粒状赋存于黄铁矿和辉锑矿中。

2.2 钨锑金型湘西沃溪钨锑金矿床是最典型的代表。

该矿床赋存于板溪群马底驿组钙质板岩中,产在沃溪近EW向拆离断层下盘沿层发育的层间剪切滑动断裂带中[5]。

已发现7条矿脉,在空间平行分布,叠置产出。

矿化主要见于层间石英脉及其二侧的石英细(网)脉带和蚀变岩中。

单条层间石英脉由多个含钨锑金石英脉的扁豆体组成。

矿化在水平方向自西向东总的变化趋势是:钨—金→钨—锑—金→锑—金,倾斜向上,上部钨高,向下变贫,锑、金变化不大,且向深部有增强趋势。

矿体一般长80~250m,厚度0.12~2.26m,最厚4.10m,平均0.53m;平均含WO30.43%,锑3.11%,金8.27×10-6。

矿体一般延深360~1500m,最大延深达2300m以上,其延深是其走向长的3~7倍,最大10倍以上,构成了国内外罕见的板柱状延伸矿体。

具有侧伏成矿和沿倾向延伸很大的成矿特征。

这在找矿学上具有特殊意义。

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辉锑矿、白(黑)钨矿、黄铁矿,少量或微量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黝铜矿等。

辉锑矿、白钨矿常呈条带状、块状及角砾状产出,金主要呈显微金和次显微金产出,赋存在以黄铁矿、辉锑矿为主的硫化物中。

2.3 砷金型该类矿床分布甚为广泛,赋存于冷家溪群绢云母板岩—粉砂质板岩、板溪群马底驿组变质砂岩—砂质板岩—板岩和五强溪组砂质板岩—板岩组合中。

根据其构造形态特征,可划分为两类,即破碎带石英脉型和石英细(网)脉带型。

前者以泥潭冲矿床为例,后者如杏枫山矿床。

泥潭冲矿床位于湘中EW向构造带西段,淘金坪—龙鼻桥复背斜北西翼上次级倒转背斜之北西倒转翼,洞坪NE向断裂上盘陡倾斜劈理化带与缓倾斜劈理化带的过渡部位[6]。

控矿构造主要为区域NE向剪切断裂带派生的近EW向脆—韧性剪切断裂。

矿脉由含金石英脉、蚀变破碎带及蚀变板岩组成,在走向上及倾向上均呈波状起伏。

矿体长150~260m,延深>265m,厚0.40~1.99m,平均含锑0.31%,砷1.18%,金6.31×10-6。

金含量在水平方向与倾斜方向均较稳定。

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毒砂、辉锑矿、黄铁矿,少量或微量黝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硫锑铅矿、磁黄铁矿等。

金主要赋存于毒砂中。

28 湖 南 冶 金V o l.31 No.2 杏枫山矿床位于湘中EW向构造带中段,区域NE向金山背斜北西翼近轴部地段,赋存于板溪群马底驿组绢英千枚岩及变质砂岩中。

矿区三面被白马山岩体所围。

控矿构造为一组与背斜轴向近于直交的陡倾斜脆性剪切断裂带,常成组成带,为含金石英细脉带。

脉带呈NE向展布,NW 向排列。

主矿体长100~346m,控制垂深140~250m,平均水平厚度1.14~5.35m,平均金品位2.43×10-6~2.54×10-6。

在走向上,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往深部沿走向由厚变薄,沿倾向具明显地侧伏成矿现象。

主要矿物有自然金、毒砂、磁黄铁矿、钛铁矿,少量或微量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等。

金主要赋存于毒砂中。

2.4 铅锌金型铅锌金共生矿床发现于常宁康家湾。

该矿床处在湘南SN向构造带北端,衡阳盆地南缘,产于近SN向的F22逆冲断裂下盘、康家湾隐伏倒转背斜轴部石炭—二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接触面附近的硅化破碎带,以及二叠系下统当冲组下段的硅质泥灰岩中。

矿床西南侧有花岗闪长岩株出露。

成矿严格受康家湾倒转背斜控制,主矿体产于倒转背斜轴部或翼部的硅化角砾岩中[2]。

矿化带呈NNE向,长2600m,宽150~650m,主矿体有7个,Ⅰ—Ⅴ号分布于硅化破碎带中,产状与硅化破碎带产状一致;Ⅵ—Ⅶ号矿体分布于F22断裂上盘的硅质泥灰岩中,产状与当冲组成或F22断裂产状基本一致。

金矿体分布于铅锌矿体中,长250~1200m,平均厚度3.17~8.65m。

最大的Ⅰ号矿体平均品位铅 3.94%,锌4.03%,硫15.95%,银104×10-6,金2.65×10-6。

主要矿物有方铅矿、闪铅矿、黄铁矿、少量毒砂、磁黄铁矿、赤铁矿、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微量辉银矿、深红银矿、银黝铜矿、淡红银矿、杂方辉锑银矿、银金矿、自然金等30种。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少量银金矿和金银矿。

主要是显微金及次显微金,产于黄铁矿、闪锌矿为主的硫化物微裂隙中或晶隙、粒间及晶面上。

2.5 铅锌碲金型该类型矿床以桂阳大坊矿床为代表,国内甚是罕见。

它是以银、金为主,局部富集铅锌、硫、砷的多金属矿床。

矿床位于湘南SN向构造带中段与茶(陵)—永(兴)NNE向构造带斜接复合部位。

矿区主要构造是一系列平行排布的NNE 向背斜、向斜及与之平行排列的压扭性断裂。

矿床赋存于石炭系下统梓门桥组和中上统壶天群的白云岩中。

矿区内有二处出露花岗闪长斑岩体。

成矿严格受构造和斑岩体的控制,形成了猫儿岭和腊树下二个矿段[7]。

前者为主要矿段,分布于斑岩体内或与围岩接触的边缘,呈脉状、板柱状、透镜状产出,长110~380m,延深410m。

规模最大的103号矿体,沿走向及倾向膨缩变化显著,厚度0.35~34.04m,平均4.18m,平均品位:铅1.82%、锌1.73%、硫7.73%、砷5.30%,银393.90×10-6、金3.66×10-6。

矿石类型分氧化和原生二类。

氧化矿石的主要为铁锰类矿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