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答案
简答:
1、简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佛教在我国的流传
传入——东汉长期被当作方术,东汉末起流传渐广
发展——三国两晋西来名僧日多,译大量经书
鼎盛——南北朝隋唐兴起诸多流派
衰微——明清
范围:
大乘佛教我国大部分地区
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佤族、崩龙族聚居区
藏传佛教藏族、蒙古族、土族、羌族、裕固族聚居区
论述:
1、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菩萨:达到了自觉自度,还发愿觉人度人。第二等果位
佛:不但自觉觉人,而且达到了觉行圆满。是最高果位
6、虎溪三笑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2、人为了与他人和谐共处,以维持社群的生活,所以又创造了第二类文化,我们或可称之为“制度文化”。它们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3、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又多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它们是人类所创造的第三类文化,我们或可称之为“行为文化”(即含有文化意义的行为)。
人性论,“天命之性”直接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完美无缺,后来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气”有清浊偏正之别,故有善与恶。此为阴阳二气交感所致。圣人凡人。
道德修养论,“居敬”,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道义。穷理。王道政治-霸道政治-区别人心与道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认识论,格物致知,通过认识外物去认识人心之理,从而最终体认太极之理。提倡格草木、舟车等物理,接触一些具体知识,但一旦豁然贯通则自然知识被抛弃。“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的认识能力,达到认知天理奥秘的最终目的。
2、孔子的主要思想。
①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维护“礼”:“贵贱有序”
③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3、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春秋:创立。战国:百家争鸣,儒学发展。2秦:推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儒家销声匿迹。3汉代:独尊儒术,占据正统地位。3随着汉衰落,战争不断,佛教、道教兴起等儒学没落。4唐太宗兴儒学。6宋明理学,儒家辉煌。7清末反正统思想也被视为儒学的新发展。8民国儒学地位下降。9新文化运动全面反传统文化。10新中国成立后推行马克思主义。11现在人们倡导批判性继承。儒家思想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回到以前辉煌的地位,但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刻的。
致良知即人生下来即有的道德观念。致良知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排斥感性经验,感性认识会对人们致良知起阻碍作用。“不闻不睹是良知本体”,“闻日博而心日外,识益广而伪益增”,将“格物致知”解释为“致良知”,并主张格物之功,只在“心上做”。“格竹”
知行合一
所谓“知”主要指道德观念,“行”主要指道德行为,所谓“合一”不是统一于行,而是统一于知。反对朱熹“先知后行”,认为既然人先天就有一切知识,就不需要一个向外求知的过程,问题是如何使“良知”显现出来。显现就是行。美色臭气为知,喜欢厌恶为行。
5、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涵。
心外无物,天地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游南镇,友人指山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你心有何关系?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外无理
有忠君孝父之心,才有忠君孝父之理,君父死了,心中仍有忠孝之理,可见理在心中,由此则万事万物的理都是这样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心里。
凝聚导向功能、规范培育功能、教育预防功能、约束惩治功能、激励助推功能、保障保护功能、协调服务功能、兼容整合功能
2、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二、重和谐与统一
三、重实际、追求稳定
四、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论述:
1、试论文化结构的四种形态。
1、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首先面对的无疑就是自然的限制与困境,为了克服自然这个敌人所以创造了第一类的文化,我们可称之为“物质文化”或者“物态文化”。
2、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3、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即“五常
4、理学
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5、心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理”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则、规定及仪节,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展现。理与道、太极属同一意义范畴
气,有情、有状、有迹,铸成万物的质料。理为第一性,气为第二性。改造张载的气本论。
4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5追求理想人格的哲学目标
(二)儒家文化精神:
一是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
二是崇尚气节、正道直行
三是求是务实、自强不息
四是讲求道义、关心他人
五是贵和持中,宽忍平和
六是豁达乐观,以道制欲
2、试论朱熹主要思想内涵。
宇宙观,综合周敦颐太极学说和二程理气思想: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太极本身包含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全真道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陕西咸阳刘蒋村人)于全真庵讲道时创立的,主张三教合一,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而是提倡精气神的修炼,他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
3、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
历史观,社会盛衰决于当权者;历史逐渐后退
意义:体系完整精致,元明清儒学的代名词,唯心的,但有合理内核和辩证因素。
第五讲《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流变》思考题:
3、名词:
1、佛教
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2、禅宗、
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
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7、朴学实源于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几位大儒。这些人感于亡国切肤之痛,斥责理学空谈心性误国,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要经世致用就要有根有据,其结果就是走向考据。8、鹅湖之会
简答:
1、简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4、朱熹学说的地位。
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唯理论体系。认为“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朱熹晚年受到韩胄排斥,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禁止。但后来朱熹理学一直成为官方哲学,元代恢复科举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序;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著作成为后世注释研究学的章本。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子)。朱熹理学传到了朝鲜,再传入日本,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学热,影响颇大。
4、如果说,人类为了战胜自然,创造了物质文化;为了与他人和睦相处,创造了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那么,为了克服人类自身在感情、或心理、及认知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忧虑与不安,因而创造了第四类文化,我们或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它包括了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绘画)、宗教信仰,尤其是从中折射出来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等。
一.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魏晋时,佛教始则依附于玄学,继则给玄学以影响,丰富和发展玄学,最终则取代玄学的地位。而在南朝佛学一度成为最重要的统治思想。
隋唐二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繁荣的一个阶段。宋明时期的理学(程朱理学)的思维模式和修行方法上也受到佛教的影响。清代几个皇帝也把佛教作为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二.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批评“外心以求理”的“知行二分”,主张“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
实质主张先知后行,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维护天理-有用道学,致良知-迎合社会对新理论的需要
6、
论述:
1、试论儒家文化的特点及精神。
(一)特点:
1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2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图式;
3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属“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文化;
3、鬼魂崇拜
祖宗崇拜是最普遍的鬼魂崇拜,福建至今仍极为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旧时重视祠祭、墓祭、家祭、杂祭,其目的是希望得到祖先亡魂的福佑。鬼魂崇拜在丧礼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其繁琐的仪式,无不与鬼魂信仰有关。
4、四谛五戒
五戒是在家居士受持的戒律,属于佛教的根本戒律。
不杀生: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蚊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
不偷盗: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
不邪淫: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
不妄语: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