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第8卷第3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May1,2010Vol18No13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与研究3孙雁雁(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876)[摘 要] 文章概观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汉语口语教材及其研究,发现近60年特别是近30年来,汉语口语教材总的特点是总体数量迅速增长,各类教材比例不均,领域和地域针对性日渐增强,从单一重视语言知识到突出实用性交际;汉语口语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的口语化、语言要素的编写顺序、语言内容的安排及运用等方面。
文章在综述总结的基础上,对口语教材编写及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教材编写;教材研究中图分类号: H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10)03-0023-07 一、引 言一般认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对外汉语教材始于1950年,[1][p.590-603]到2008年初,对外汉语教材已有58年的历史了。
自20世纪80年代始,口语教材开始与综合教材并肩作战,在教学中各领风骚,使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都相应的发生了质的改变。
2000年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口语教材的出版数量更是如雨后春笋。
这其中不乏优秀的口语教材,但也不能否认有一定数量的教材在编写理念及编写模式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对我国现有汉语口语教材及其研究缺乏整体了解。
为适应当前国际汉语推广的形势需要,推动口语教材的编写及其研究的发展,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近60年特别是近30年汉语口语教材编写情况及其研究论文做一个总体梳理,并提出问题和建议,为以后的口语教材编写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概况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早在1950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口语教材当数元末明初编写的教朝鲜人说汉语的《老乞大》和《朴通事》。
[2]到清末的一段时间内,为来中国传教和经商的外国人学习汉语而出版的汉语课本和汉语字典已达几百种之多,[3][p.28]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英国威妥玛等编著的《语言自迩集:北京官话口语教材》,以及1927年出版的《适用新中华语》等。
本文考察的对象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口语教材,并从教材的数量、编写体例、编写理念、教材形式四个方面来观察其特点。
(一)总体数量迅速增长,各类教材比例不均我们将注意力锁定在新中国成立后到2008年初这段时间。
统计结果表明:①这段时间,国内已正式出版的各类口语教材近400部,检索到详细资料的书目319部。
本文只就这319部书目进行分类统计,②数据列表如下:从表1可以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口语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数量呈翻番增长趋势。
20世纪90年代的出版量超过了自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总出版量,3①②收稿日期:2009-11-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问答句衔接语模式研究”(08B YY035)。
作者简介:孙雁雁(1968—),女,山东烟台人,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篇章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本文的教材目录主要是根据对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世界汉语教学文献数据库计算机检索系统中口语教材库和国家图书馆口语教材库以及其他途径所检索到的口语教材目录。
教材按第一版出版时间统计。
速成口语教材按程度分别计入初、中、高三级教材中。
专门教材是指那些针对性强的口语教材,如商贸、旅游、电信等。
而2000年以后,仅7年多的时间,就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10年间出版的总数量。
表1 319部口语教材分类统计情况一般口语教材专门口语教材初级中级高级20世纪80年代以前1020020世纪80年代39104820世纪90年代631811152000年以后6121948总数量173512471百分比54.2%16%7.5%22.3%总百分比77.7%22.3% 2.初级口语教材的比例在整个口语教材数量中一直占强势。
3.专门口语教材的出版数量相对于其他种类的教材而言,数量增长速度最快。
(二)领域和地域针对性日渐增强所谓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应该是“要求注意学习对象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时限”,[1][p.590-603]是“要首先明确所编的教材适用于哪一种教学类型、哪一种课程类型、哪一种教学对象等”。
[4][p.101]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针对性”的内涵理解得更为透彻,赵金铭将其深化为“定向原则”。
[5][p.175]从已出版的口语教材来看,口语教材针对性的日渐增强主要表现在领域和地域两大方面:1.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专门领域的口语教材;20世纪80年代,专门领域的口语教材数量增加到8本,涉及了旅游、贸易和专门的口语训练3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专门领域的口语教材数量增加到15本,又涉及了科技、商务、医学、方言4个领域,另外还出现了针对具体国别的商业教材《日本人学商业中国语》;2000年以后,专门领域的口语教材数量增加到48本,又进一步涉及了观光、电话、网络、体育、经贸洽谈、流行语、公务员用语、口语习惯用语、议论口语、口语常用句10个领域。
这些针对不同领域口语教材的出现,使汉语口语的使用范围愈发清晰,用途也愈加明确,拥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目的的教材,从而能相对集中地掌握所需领域的大量语言信息,并能保证有相对宽裕的时间对所学内容正确快速地加以运用。
2.从我们检索到的口语教材情况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版的12本口语教材,没有任何具体地域的指向性;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61本中,4本有明显的地域针对性,其中2本针对的是具体国家———越南、法国,2本针对的是国内具体的城市———广州;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107本中,5本有明显的地域针对性,其中3本针对的是具体国家———缅甸、韩国、日本,2本针对的是国内具体的省份和城市———台湾、广州;2000年后出版的139本中,8本有明显的地域针对性,其中7本针对的是具体国家———韩国、意大利、俄国,1本针对的是国内具体的城市———大连。
这些针对不同国家和国内不同省份及城市的口语教材,从其所针对的不同国家或地域的语言特征、文化习惯等方面入手展示学习内容,使不同地域的学习者能快速跟汉语接轨,从而相对缩短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2000年后出版的口语教材中,还出现了同一版本用不同地域语言加以注释的现象,如《汉语乐园》、《想说就说———汉语口语完全手册》,以及重印的《汉语会话301句》、《汉语口语速成》系列教材等。
这些针对不同地域以不同语言进行注释的口语教材的出现,从语言对译方面,为不同地域的学习者预习和自学汉语提供了方便条件。
(三)从重视语言知识到突出实用性交际一般而言,某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往往反映在教材的编写中。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也是如此。
随着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其研究成果也陆续反映到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当中。
其中对口语教材编写影响较大的有重视语言结构的“听说法”、重视培养交际能力的“功能法”,两者结・4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8卷合的“结构———功能教学法”,以及融进文化因素的“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教学法”,这些教学法也都体现在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中。
从已经正式出版的口语教材的统计情况看,早期的口语教材受“听说法”的影响,比较重视语法结构规则,采取了提取句型、提取语法点、大量的句型替换和词汇替换练习与课文内容配套进行的教材编写模式,主张以大量的机械操练来巩固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速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过程。
反映这种教学法思想的口语教材有《初级实用汉语会话》、《汉语口语教程》等。
这些口语教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弱点也越来越明显,即过于强调外部刺激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材的内容脱离语言使用环境,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功能法”介绍到我国后,第一部体现纯功能方式的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是《说什么和怎么说》。
随着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理念的深入,相继出现了一批交际功能与语法结构相结合的口语教材。
这些口语教材中,又有以结构为纲和以功能为纲两种编写模式。
在以结构为纲的教材中,有的较重视语法结构,如《初级口语》、《现代汉语教程・说话课本》、《初级汉语会话》等;有的较重视句型,通过典型句型来体现语法规则,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来学习口语,如《口语初步》、《中级口语》、《汉语会话301句》等。
在以功能为纲的教材中,有的比较重视情景设置,强调不同情景下的口语训练,如《体验汉语》把大量的实物图片加入到教材中,使学生能较直观地把实物和汉字对应起来,把情景和所用汉语句子对应起来;《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口语》每课练习中都有一项“功能练习”,列出多种情景帮助学习者练习功能表达。
有的重视口语交际技能,让学生学会交际中所应使用的基本话语和规则,最终能够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如《路》除了在课文中展示一定语境中常用的句子外,每课都有不同场合下常用表达的补充句子;《实践汉语进阶———中级汉语口语》每一课都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了相关的“功能项目”,并给出相应的例句和语境,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练习,最终达到得心应手地表达这一教学目的。
功能与结构的结合,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
随着对口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口语教材的编写除了注意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与使用环境相结合以外,还开始注意到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口语教材中大都能够看到明显的文化印迹。
如《魔力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下)的每课课后都有一个“你知道吗?”小栏目,或介绍中国的生活常识,如“中国的气候特点”、“商店换季商品打折”、“中国的重量单位”、“中国五大银行”、“中国的出租车”、“学生证买票打折”等,或补充中国的文化知识,如“男女约会”、“问年龄”、“打招呼”、“劝酒、劝吃”,或阐释中国特有的文化词语,如“电灯泡”、“百岁”等。
《实践汉语进阶———中级汉语口语》展示了近200个常用口语表达方式。
这些常用口语表达方式以汉语所独有的方式,或描述客观事物或现象,如“败家子”、“半瓶醋”、“不景气”等;或表明说话者的态度,如“什么A不A的”、“说得好听”、“天哪”、“美得你”、“我的姓倒着写”、“我倒要看看”、“不敢说”等;或在交际中更多地起衔接作用,如“这样吧”、“丑话说在前头”等。
文化因素的介入,使学习者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地道的渗透着中国文化气息的表达方式,避免交际中断,为进入更高一级的交际奠定基础。
(四)教材形式丰富多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口语教材从与设立课程的需要、与其他课型的关系、与多媒体的关系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编写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