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收稿日期:2007-09-20作者简介:苏静(1981-),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文章编号:1673-7644(2008)02-0112-05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苏静1,闫整1,许胜2(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2.荣成市规划管理处,山东荣成264300)摘要: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在某一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

本文对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归纳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探求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城市形态;空间形态演变;潍坊中图分类号:T U984 文献标识码:AAn analysis on urban morphology of Weifang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2upS U Jing 1,Y AN Zheng 1,X U Sheng2(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China ;2.Urban Planning and Man 2agement Dept.of R ongcheng ,R ongcheng 264300,China )Abstract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refers to the specific shape of a city in space within a certain time confin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y ,s 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The paper ,making a systematic and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ev olution of Weifang ’s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summarizes the major factors and the basic laws g overning its development.K ey w ords :urban m orphology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ev olution ;Weifang0 引言 城市形态是指某一时间内,城市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下发展所反映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构成城市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城市形态可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

显性形态主要是指用地形态、空间形态以及居住、街道、中心区等物质要素形态;隐性形态则是指文化传统、民俗等非物质要素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也就是城市的显性形态,是某一时间内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

本文讨论的潍坊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是指潍坊中心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

1 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回顾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与青岛、烟台接壤,西与淄博、东营毗连,南邻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著名的世界风筝都。

潍坊市现辖四区、六市、两县,其中心城市包括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个行政辖区以第23卷第2期2008年4月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JOURNA L OF SH ANDONG J I ANZH U UNI VERSITY V ol.23N o.2Apr.2008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功能区。

潍坊历史悠久。

西汉时期,北海郡所辖的平寿县的治所,即在今潍城区符山镇平寿村,可谓潍坊城市发展的起源。

城关土城(西城)始建于汉,明代改筑成石头城。

清末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事件的影响,在白浪河东修筑了东城。

自此,潍坊形成沿白浪河两岸的双城空间结构形态。

在古代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潍坊城市一直呈缓慢发展之势。

由于地处山东中部山区北麓的东西交通干道之上,潍坊城市发育一直以东西向为主。

近代潍坊已发展成为鲁东的商业重镇,作为海外舶来品转运和本地产品集散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清末至民国初期,是潍坊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时期。

其间胶济铁路的修建(1902年通至潍坊)和清政府批准在此设立商埠(1904年)两个事件对城市发展影响很大。

至上世纪30年代中期,潍坊城内商贾云集,经贸繁荣,商业盛极一时。

商号主要分布在东关、城关、南北坝崖、南北下河一带。

受南面火车站的影响,城区向南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潍坊城市发展仍相当缓慢,用地基本局限在城墙之内,仅在城门外形成关厢地带,南关的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关厢地带。

到建国前后,潍坊市城市空间仍呈封闭性极强的“双子城”形态,城市用地以白浪河以西为主。

同时,周边有两个地区的发展对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有重大意义。

一是德国人在坊子始建煤矿(1901年),英国人在坊子开办烟草公司(1917年),现代工业的开办,促使了坊子城区的发展;二是潍坊解放后,潍坊特别市的成立(1948年),市政府驻潍城,而保留潍县建制,其治所迁至潍城东北的寒亭,引发寒亭城区的较大发展。

坊子和寒亭两城的确立、逐渐扩展,奠定了潍坊后来的“一城两镇”城市空间形态格局的基础。

建国初期,胶济铁路与老城之间的区域成为城区建设的重点。

随着青年路、健康街、爱国路、建设街的修建,城区向火车站方向发展,在火车站地区逐渐形成繁华的中心。

至60年代中期,潍坊城区逐步形成了东、西面的工业区,胶济铁路南侧的仓库区。

2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2.1 圈层式空间扩展期改革开放初期,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总体上呈现以东西向为主,向四周蔓延式圈层扩展的态势。

至80年代,潍坊城区的拓展,东已越过虞河,西已越过安顺路。

潍坊市区规模已由小城市跨入中等城市的行列。

其主要用地的空间布局为:以旧城为依托,逐步发展城市生活区,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为工业区,南部为仓库区,东郊为文化区。

2.2 跳跃式空间扩展期1983年,潍坊撤地设市,市区设潍城、坊子、寒亭3区。

城市空间形态上由于坊子、寒亭组团的纳入,呈现大幅度向外跳跃的态势,形成“一城两镇”的形态格局。

1992年,在潍坊市区东面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推动城区向东发展的势头。

特别是市级行政管理中心的东迁,更加显现出高新区位于“一城两镇”地域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大促进了东部新城区建设的速度。

与此同时,坊子新区向北进行跳跃式发展,寒亭城区向西扩展,积极谋划与主城区的对接。

1994年在市区北部建立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5年,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潍坊市西北部成立。

海化区距潍坊主城区57km,成为相对独立的“飞地”,导致潍坊城市空间形态再一次产生新的变化,形成“一城多镇”的形态格局。

2.3 辐射式空间扩展期城市形态结构上的变化,拉大了城市空间框架。

跳出老城区的用地发展策略加快了城市用地扩展速度,推动了“一城”与“多镇”的迅速对接。

90年以来,潍坊城区用地扩张的速度加快。

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潍坊经济流向的牵引,城区用地向东、东北两个方向上的拓展尤为明显,在其他方向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蔓延式发展。

2000年后,以开发区建设为主的用地扩展成为潍坊城区扩展的重要方式。

伴随着建设用地的外延拓展,结合产业结构上的调整,老城区的工业企业逐步迁出,城市用地布局得以优化,中心区的商贸服务功能迅速增强。

311 第2期 苏静等: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图1 潍坊中心城区空间形态演进图3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3.1 实体环境方面的因素3.1.1 河流自然环境作为基本的立地条件深深地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

趋利避害,选择具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地方进行城市建设,古今城市尽皆如此。

从潍坊情况看,白浪河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作用十分明显。

城市长期依白浪河发展,清代形成隔河相望的双城结构形态。

西城如卧龟之状,东城犹似蛇首,白浪河由南向北蜿蜒而至,恰以蛇体,巧妙地形成了“龟蛇相依”的城市形态格局。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对河流的认知从水源、防御作用更多的向生态、景观、提升生活品质方面转变。

近年来潍坊对流经市区的白浪河、虞河和张面河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增加了滨河绿地,使河流在城市整体形态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而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更是结合河流穿城而过的优越条件,提出在白浪河、虞河之间以高绿化率的网状廊道连接城市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在中心城区形成“绿岛”的城市空间形态特色。

3.1.2 对外交通在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城市的轴向发展会出现轴向延伸,产生副伸展轴和主伸展轴等三种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布点的影响。

在上世纪初,潍坊城区受胶济铁路火车站的牵引,向南发展的势头明显。

90年代,济青411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8年 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潍坊设置有3个进出口,导致沿建设东街、通亭街和安顺路两侧用地的率先发展。

这表明对外交通设施作为城市内外交通的联系节点,对激发或加速城市空间形态轴向发展的作用极强。

它们大大缩短了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经济腹地的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提高了相关建设用地的可达性,改变其区位优势,进而导致城市空间形态上出现相应的变化。

但是,铁路、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线状屏障,对潍坊城市的南北向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在很长时间内,城市无意跨越这一“门槛”,城市用地在两者之间,主要进行东西向的拓展。

历史上,潍坊曾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失去了黄岛港这一海上对外联系通道。

此后,潍坊积极在渤海海滨建设离岸式港岛码头,谋划奔海发展。

潍坊港现为二类开放口岸,建有2个5000吨级专用泊位、2个3000吨级通用泊位和1个3000吨级滚装泊位。

潍坊港虽远在几十公里之外,但对城市空间形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加上土地供应、北部有海化区等因素,近些年城区建设用地向北拓展的内在需求加大。

进入21世纪后,在济青高速公路以北、沿北海路两侧城市用地增加迅速。

3.2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潍坊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带动了城市经济结构升级,也必然要求城市在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撑。

1993~2004年潍坊城区工业用地增加迅速。

工业用地从1993年的10.1km2增加到34.8km2,年平均增长11.9%,高出建设用地平均增长速度3.83个百分点。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从20.6%上升至3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