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梁漱溟认为是当时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和 “秩序”的观念体系已经衰落,而新的社会意识 和社会秩序的价值体系却没有建立。
晏阳初有人认为是中国农民的愚、穷、弱、私。
也有人认为中国农村问题主要在于人口密度高、 自然条件缺乏和家庭耕作小型分散。
建国后,学术界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从鸦片战争 时期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呈现衰落趋势。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剥削和压迫,近代农业商品化和专业化是以农村 经济的破产为前提。外国工业品的进口危害了中 国农村手工业;洋粮进口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 工业部门和城市部门经济的上升是农业资本的下 降为代价的。因此,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没有给 中国农民带来利益,反而因为农民进入和依赖农 产品市场和城市劳动力。
第三,地理环境的特点 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形成大大小小 有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单元。基于自然条件 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而形成的相对异质的 农业文化,这些文化在经常的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构成多元交汇、博大恢宏的体 系。
3)以种植业为主,尤其是粮食作物占的比重高 1914-1918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在 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做参考。 类别 产量 百分比 粮食作物 10169· 1 74· 6 经济作物 2323· 4 17· 6 畜牧业 1141· 4 8· 4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自身积 累和发展能力的增强,它对农业剩余特别 是农产品的为代表的农业剩余的抽取减少。 相反,政府以投资、价格及扶贫开发等方 式加大对农业的返还。这是否就意味着中 国农业剩余外流减少了呢? 否!! 第一,乡村工业体系建立吸取了农村中 的剩余。
同计划经济时代农业剩余向外转移相比,农业 剩余向农村工业化的转移具有后发性和形式多样 性,由原来的被动性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性。 第二,地方政府工业化和各种达标建设。 农 业剩余流出形式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 除农民在工业化的利润刺激下,自愿将农业剩 余资本转向非农产业, 政府转移农业剩余的重点,一是由中央政府转 向地方政府,二是由过去的“剪刀差”为主转向 多样化的形式。
(3) 始终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处在 一种动荡和各种要素重新组合中,虽然它 经历了显著的结构变化并且已经不再处于 传统经济的平衡中,,但是,新的平衡没 有建立起来,一直到1949年它始终处于一 种不平衡的状态中。
(4)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 a. 农村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林、 牧、副、渔为辅。种植业在农业值中的比 重。1933年为82· 01%,1936年为85· 90%, 1949年为83· 1%。种植业中,以粮食作物为 主,经济作物为辅。1914-1946年粮食作物 占耕地总面积一直在80%以上。 b.林业以材林为主,经济林和防护林为辅。
农民所生产的农产品除了满足自己的吃饭穿 衣外,所剩无几,有时甚至还不能满足自己的生 活,这是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基本原因。
近代中国林、牧业产值在中国农业总产值中 所占的比重都很少,种植业产值占比重很大。在 种植业中,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很小,而粮食作物 所占的比重很大。近代中国农业这种部门经济结 构对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非常不利。
地主雇工经营、富农经营、农垦公司三种主要 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但是,他们所占比重并不 高。 解放前夕,地主经营面积占73411千亩,占全 国耕地总面积的5%, 富农经营土地面积占176186千亩,占耕地总面 积12%左右, 农垦公司经营土地面积14442千亩,占1%左右, 以上合计264039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18%。
B、工农产品剪刀差。 有人利用比值剪刀差计算1952-1978年我国农 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绝对量,26年政府实行低价 政策,农民少收入3917亿元,或者说国家通过剪 刀差从农业手中拿走了3900多亿元。 国家通过控制工业品渠道,人为抬高工业品出 售价格,从农业中吸取资金为766· 4亿元。两项共 计为4600亿元。
之间日益增长的密切关系。
农业经济衰退论:20世纪20-80年代。
当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有两部分人。 一部分是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受马克思主义 和俄国革命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由于农村 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农民生活痛苦,最终会引起 农村革命,从而中国革命在中国必然会取得胜利。
另一部分知识分子不赞成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 观点,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正在衰退,导致衰退 的原因是多方面。
c. 畜牧业中,以养猪为主,羊和大牲畜为 辅。 d. 渔业结构是以海水产品为主,淡水产 品为辅。 总体特征: 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广度 和深度不够。
(5)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从横向考察,主要表现:一是农业商品生产的 专门化。 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和河北;大豆主要在 东北;花生主要在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芝麻 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烟叶主要在河南、山东和四 川等省;蚕丝主要在浙江、江苏、广东、和四川 等省;茶叶主要在浙江、湖南、福建、江西、江 苏、安徽等省。
这其中有部分还是传统的租佃关系的。有人研 究认为,抗战前,三种经营方中,雇工经营部分 占总耕地面积的10%。解放前夕以上三种经营占 8· 5%左右。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中,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缓慢, 中国农业转型十分艰难。为什么? (一)生产力角度的分析: 近代中国农民长期处于极端贫困和落后的状态, 他们既没有生产积极性,又没有学习和掌握农业 科学技术的可能性。
三是农村各阶层对市场依赖加深。 1921——1925年安徽等17省2866处田场 支出中,现金占47· 6%,田场支出中,现金 占58· 1%。 黑龙江流域农家货币支出占57· 3%,货币 收入占总收入的58· 8%。 四川峨眉山一带,货币支出占全部支出 的31· 29%,货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39· 03%。
二是农产品商品值在国内商品市场中的 地位。 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商品中的比重(亿元) 1920年 1936年 1947年 全部产品商品值 92· 46 168· 07 145· 61 农产品商品值 39· 09 75· 33 66· 58 所占比重 42· 29% 44· 82% 45· 75%
二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农产商品化程度较高;江南比华北农 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沿江地区农产商品化程度高; 经济作物集中种植区比粮食作物集中种植区农产 商品化程度高。铁路交通沿线商品化程度高;城 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商品化程度较高。
从纵向考察,主要表现:一是主要农产品的商品 量、产值增长和商品率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农业经 济衰退论提出了挑战。 西方学者(罗斯基、布兰德、)认为中 国农村经济自19世纪末到1937年抗日战争 前夕,一直是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黄宗智、帕金斯等为代表提出了“内卷化”和 “停滞论”。他们的中心观点是中国近代农业并 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与国家市场和 现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之间日益增长的密切关系: 一方面一些农副业生产部门因国家市场的需求 而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又因为国外产品 的进口受到打击。
隋唐时期,当时无论园圃种植业、林业、 渔业、或者畜牧业都广泛的从事商品生产, 并且在许多行业有所扩展,出现了一些专 门化的农户。
宋元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商品化进一步 发展。其中经济作物茶叶、棉花、桑麻等 生产进一步扩展。此时,农业生产商品化 最重要特点是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2、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1)、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农业经济 传统与现代并存是近代中国社会农业制度和 经营结构的特征。 一方面中国的地主一般是出租土地,坐收地 租,而不是雇工自行经营其土地,并且与买办资本 和商业资本高利贷这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经济中 占着明显优势。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已经发生、并有所 发展,这是中国农业经营形式现代化的一种表现。
农村手工业和农业种植业的结合构成了中国 传统社会和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单位。这种 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对于商品经济的成份 有很大的抵制作用,对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 个严重的障碍。
(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 近代中国,流行着各种各样的租佃制度,这 种租佃制度有很强的弹性,适应性很强。
C、国家通过控制农业品的进出口权,迫使 农民为工业化出口创汇。 1950-1978年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 口情况 。 农产品及其主要加工品占全国出口创汇 总额的比重高达85· %,最低达61· 98%。这 表明我国工业化所需要的外汇资源,全国 有68· 6%的份额由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 的。
4)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经济商品化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内向型发展态势。
秦汉时期,园圃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盛产桑麻、桔柚、 枣栗的乡村。中原地区的经济作物种类不断增多;边疆和 内地畜牧业商品生产也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士族大地主田庄从事粗放式的多 种经营,北方农户进行精耕细作的的园圃生产。南方经济 作物的种植发展强劲,北方则保持畜牧业发达的传统优势。
在既要吃饭又要建设的压力下,各级政 府以各种方式从农业转移资源。如征收农 业税、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牲 畜屠宰税和契税等; 同时向农民收取乡镇提留、村提留、以 及各种收费、集资、摊派、罚没款和不合 理的达标升级活动等费用。
3、当代农业经济发展特征 (1)当代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复杂性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历史发展阶段, 同时并存于中国社会,他们挤压在一起, 互相制约,使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 极其复杂的局面。原来历时性地展现聚焦 在一起,共时地表现出来,加大了解决矛 盾的难度,加大了社会转型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