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陕北与云南的民歌特点

浅析中国陕北与云南的民歌特点

浅析中国陕北与云南的民歌特点
作者:冯一纯
来源:《当代音乐(下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歌起源的追溯,采用类比的方法,对中国南北不同地域的民歌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小河淌水》曲调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中国陕北民歌的特点汇集了土气、大气和美气的三种不同魅力,其风格开阔慷慨、豪放恣意,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偏大,令人闻之心醉;而云南民歌风格细腻、温婉含蓄,其音域不宽,旋律优美、曲调起伏不大,但朗朗上口,极具少数民族新颖独特的音乐色彩。

[关键词]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0-0049-03
一、民歌的来源
民歌,即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属于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

民歌能够歌唱或吟诵,大多数是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是《诗经》中的《国风》。

民歌的形式有很多,各个民族都有不同风格的民歌。

汉族民歌除了
有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外,还有“信天游”“爬山歌”“赶五句”以及“四季歌”“五更调”“十二月”“十枝花”“盘歌”等各具特色的样式。

至于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笔管歌”;瑶族的“香哩歌”等形式,也都各具独特韵味,风格迥异、独树一帜。

在风格上,苗族、瑶族的民歌古朴浑厚,宛如走在幽静之地忽然听到远处的钟声;藏歌、傣族的民歌旋律优美,好似午后漫步在阳光下品味清茗。

风格相比之下,更是凸显出民歌包容万象的美。

民歌,是人民的歌,也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的镜子。

从古至今,不论东西南北,每一个年代、地域,不同的国家、民族,都在独特的民俗、气候、地理、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中,不知不觉都会产生一种和别的地方人群的文化、历史和对生活实质的宣泄的区别。

这些民歌都会以不同形式来延续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以及对这些古老文明的热爱,社会学俗称这些为民歌(谣)。

二、陕北民歌的特点
陕北是汉族民歌的荟萃之地,所以民歌的种类很多,当地称之为“山曲”或“酸曲”。

陕北民歌可以区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其中的信天游最有代表性,是最富有陕北民俗特色及典型类型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土气、大气、美气,汇集了三种不同的魅力,令人闻之心醉。

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让陕北民歌站在歌坛圣殿之上。

陕北人民用小调和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不仅唱响了整个中国,还感染到了世界音乐界。

在陕北,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上,还是走在那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道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不知不觉心便会随着轻吟合唱。

这就是陕北的民歌。

“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

在这里不论男女老少都很喜欢民歌。

陕北,就如同是民歌的世界,是融合着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的珍贵之处有很多,如:语言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和山川风物认识价值。

陕北民歌将历史之风韵继承延续并且珍藏在世世代代陕北人心中,犹如一座辉煌而富饶的艺术文化宝库,亦是蕴藏在陕北心尖上的至宝。

陕北的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最具有特色的歌种之一,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也是最广的,而且是最被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种。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对生命的祭歌,是他们对爱情的赞颂之歌以及对生活的颂歌,写出了平凡的脚踏实地的日子;写活了深刻单纯的爱情;写明了生活中点滴的感恩之情。

一如人生的真实写照,热烈地去生活、去奋斗,热烈地去爱、去感恩。

三、云南民歌的特点
云南的汉族民歌可以概括分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

山歌在某些地区也被叫作“调”“调子”和“腔”。

云南山歌风格独特,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被许多人所传唱。

例如《赶马调》《小河淌水》《大河涨水沙浪沙》等,这些歌曲都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云南民歌拥有明快豪放的民族气质,初闻之下便能感受到云南民风之淳朴、淳厚。

大多数的云南民歌都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的那种新颖独特的色彩。

云南民歌的曲调大多旋律起伏却又拥有非常细腻的装饰,并且注重将语言、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同将不同的丝线揉成一团,难分彼此、难舍其一。

著名的民歌歌唱家黄虹老师所演唱的《猜调》《小河淌水》《绣荷包》《耍山调》等云南民歌,都多次赢得了国内乐坛的赞誉。

她用她那精湛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歌演唱艺术风格,为云南民歌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陕北民歌,它属于民族风味较浓郁的信天游,其曲调明亮,旋律优美。

主要是描述红军在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正好遇上满山的山丹丹花开放的美丽情景。

其曲调是由《跟上共产党把革命闹》和《永远跟着毛主席》这两首作品为素材,经过重新改词,最后由刘烽作曲、编曲形成,这首民歌既体现了陕北地区红火的苏区和英勇善战的红军精神,又歌颂了毛泽东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

五、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弥渡山歌《小河淌水》一直以来都有“东方小夜曲”之称,它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在全世界广为传唱。

这首脍炙人口并且优美动听的世界名曲之所以如此广泛流传,是因为它是一首真正的恋曲,全曲歌唱着一位妙龄少女对她心爱的阿哥的纯真爱情。

《小河淌水》是尹宜公创作出的云南民歌。

整曲的歌词纯朴、自然,感情真挚、殷切,音区比较高,音域较宽,由此表现出了少女的活力与纯情,是一首经典动听的民歌。

黄虹、朱逢博、龚琳娜、彭丽媛、谭晶等歌唱家都曾演唱过该歌曲,其中李谷一所演唱的《小河淌水》版本,以轻松、优美、抒情、浪漫等特点最为经典。

那甜蜜的滋味令人沉醉在诗一般的情境中,不禁浮想联翩。

《小河淌水》和弥渡民间流传的很多山歌、调子的曲调和唱词在調式、旋律和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方面是一脉相通的,这首歌留存了许多弥渡民歌的“原汁”,它和弥渡民歌同属“一族”。

歌词用语中的“亮汪汪”“清悠悠”“你咯听”等都是弥渡方言。

“亮汪汪”和“清悠悠”是弥渡方言中的形容词。

“亮汪汪”是形容“亮”和“清”的口语。

如,这面玻璃镜子“亮汪汪”的,这个铜盆“亮汪汪”的,这潭水“亮汪汪”的等;“清悠悠”是弥渡方言形容词的口语。

如“绿油油”,弥渡方言说“绿悠悠”,还用“清悠悠”“清丝丝”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阿妹”是白族的常用口语,“郎”在弥渡山歌中也经常被使用。

“你咯听见”是弥渡方言中表达疑问语气的句子,意为“你听没听见”。

“尼”,弥渡方言意为“的”,如“这是我‘尼’家”“这张桌子是他家‘尼’”等。

它就像文学中典
型大于形象的艺术魅力,唤起了人们的共鸣。

优美的旋律和动情的歌声,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响起,不论是年轻人、老年人,不论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艺术家,都会因此而产生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和对真善美的向往。

歌曲的开头用“哎”作为引子将我们唤醒。

那悠扬的、飘逸的曲式像一个看不见的妙龄少女,展开了自己对爱情向往的翅膀在夜空中飞翔。

好像在倾诉,好像在表白,又好像在以满腔热情期待着心上人的回答。

聪明美丽的阿妹借景抒情,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融入在美妙的歌声中,她那带着对美好爱情向往的歌声飞遍了每一处山坡和树荫,最后消失在山脚下的流水中。

忽然,从对面山上响起了像回声一样同样清澈悠远的歌声。

歌声刚开始时像一团闪烁的小火光,时隐时现地传来,后来又在一个激情的高音上响了起来,好像是月光冲破了雾霭,把山林和田野都突然照亮一样。

《小河淌水》用它那超然的地域环境对人性追求之美,感动了每一个人,被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民众所喜爱。

结语
中国南方的山歌温婉细腻、含蓄优美,音域不宽,旋律起伏也不大,而北方山歌的风格是以开阔慷慨、豪放恣意,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偏大著称的。

云南的许多山歌在开唱或结束时会加上前后的呼喊声。

山歌的节奏比较自由,演唱时歌词的节奏密集变动较大。

歌词停顿处会拉宽唱腔、延长音符的时值,从而形成了高音区的自由延长音。

云南民歌风格独特,旋律优美。

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曲风大多是泼辣,有的人也会说“酸”。

曲调采用了比较独特并且具有陕北民间音乐特色的特殊音阶,以清角音与清羽音构成的七声音阶。

陕北民歌的歌词多为哥哥大胆得要命,妹妹美得撩人,这样酸溜溜的歌词让黄土高原不再觉得荒凉,泼辣、酸溜溜的信天游让生命在黄土高坡上繁衍、沸腾。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保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钱建民.“苏北”栽秧号子的音乐构成与形态分类[J].艺术百家,2003(02).
[4] 李为扬.浅论“无锡景调”在我国南北方衍变的异同[J].艺术教育,2015(05).
[5] 高淑琴.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演绎风格与辨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2(01).
[6] 孟颖.试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音乐特征和教学演奏[J].大众文艺,2013(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