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内建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聚落研究综述
国内建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聚落研究综述
他们主要研究了云南的乡土建筑与聚落,并以丽 江古城、大理、建水古城、腾冲、会泽等地区的乡土 建筑与聚落为个案,逐步形成了云南民族住屋的研究 体系。主要著有《云南民族住屋文化》(蒋高宸, 1 9 9 7 ) 、 《 云 南 少 数 民 族 住 屋 —— 形 式 与 文 化 研 究》(杨大禹,1997)、《建水古城的历史记忆: 起源·功能·象征》(蒋高宸,2001)、《云南乡土 建筑文化》(石克辉、胡雪松,2003)、《乡土中 国-和顺》(蒋高宸、李玉祥,2010)。 2.8衡阳师范学院以刘沛林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团队
4,除了特定风格类型的建筑单体对相应的民居 建筑有所借鉴以外,作为整体性的聚落研究成果,鲜 见与建筑设计、或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居规划相结 合;也即研究还未能有效地指导相关的设计实践。这 一点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注释 1.得到期刊论文726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43篇、博士学位 论文17篇、会议论文70篇,检索时段截至2010年7月28日。 2.《明清徽州传统村落初探》(张十庆硕论1986), 《宗法制度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及形态的影响》(董卫 硕论1986),《皖南村落环境结构研究》(韩冬青硕论 1991)。 3.《棠樾》(1993)、《瞻淇》(1996)、《渔梁》 (1998)、《豸峰》(1999)、《晓起》(2001) 4.见:李立,传统与变迁——江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 [D],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2;李晓峰,多维视野中的 中国乡土建筑研究——当代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 [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董卫,一座传统村落的前世今生——新技术、保护概念与 乐清南阁村保护规划的关联性[J],建筑师,2005(3): 94-99
4,各学术团队所关注的聚落具有特定的地域 性:东南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主要关注徽州聚落;天 津大学主要关注北方堡寨聚落、军事聚落;昆明理工 大学主要关注云南民族聚落;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关 注岭南聚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要关注黄土高原聚 落。此外,各学术团队的聚落研究方法与内容上逐渐 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与特征: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昆 明理工大学以聚落形态个案的实证研究为主;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以生态与发展机制研究为主;华南理工大 学倾向于与人类学社会学的交叉;合肥工业大学以聚 落及其建筑的文化美学研究为主;东南大学、衡阳师 范学院相对偏向于新兴科学化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4.2聚落研究展望
2,聚落研究的主要学者与团队形成了以高校为 依托的特征;设计院、研究所、政府规划与管理部门 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相对较少,学术影响力较弱。
3,测绘、学位论文等高校教学环节成为了聚落 研究的重要方式。东南大学的徽州古建筑丛书与清华 大学的民居聚落系列丛书,都是建立在学生测绘成果 基础上的;而其他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如东南大 学的空间研究系列丛书,则是建立在学位论文基础上 的。
1,各单位有大量的调查研究成果缺乏有效的学 术交流,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与重复研 究现象。因而在研究成果的交流机制上还有待加强。
2,在主流研究方法上相对较为贫乏,主要借鉴 了美学构图中的“点-线-面”理论以及凯文·林奇 的城市意象五要素理论,因而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论 视域上还有待拓宽。
3,研究相对更偏向于经验化的论述,科学化的 定量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虽然基于GIS、空间句法 的研究案例逐渐增多,但还有待真正的深入与推广。
1.概述 通过中国知网以“聚落”为题名进行检索1,并
对文献分类统计;在建筑学及其相关领域(规划、保 护与发展、环境景观、旅游)中的文献占57.3%。通 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梳理出富有代表性的研究学者 与团队,并整理出他们的主要学术成果。
2.富有代表性的学者与团队及其研究成果 2.1东南大学以段进、龚恺、董卫、张十庆等教授为 代表的学术团队
他们主要研究了村落景观与规划16,主要著有 《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1997)、《中国古
054 : SEPTEMBER 2012
1
王昀通过软件编程分析聚落的空间概念 (资料来源: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M],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3)
村落之旅》(2007)。近年来他们致力于GIS手段下 的聚落景观基因的研究17,通过挖掘不同区域传统聚 落景观基因及其图谱,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分为 黑吉辽林海雪原聚落,京津冀华北平原聚落,山东、 苏北、徽北丘陵海滨聚落,晋陕豫中原黄土聚落,西 北丝路聚落,青藏高原典型佛教文化聚落,江浙水乡 聚落,皖赣徽商聚落,闽粤赣边客家聚落,浙南闽 台沿海丘陵聚落,岭南广府聚落,湘鄂赣平原山地聚 落,云贵高原及桂西北多民族聚落,四川盆地及周边 巴蜀聚落等14个景观区。18 2.9合肥工业大学以朱永春、潘国泰、吴永发教授为 代表的学术团队
单德启教授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对徽州建筑 与村落的研究,出版了《中国传统民居图说》(徽 州篇1998);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与居住环 境——中国民居》、《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与更 新》等课题,长期致力于乡土建筑及其由传统走向现 代过程中转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积 极的探索。
陈志华教授提出了“乡土建筑研究”的理论框 架,界定了聚落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认为对传统民居 与聚落的研究就是对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圈的研究, 将研究拓展到聚落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使之更综 合、整体而系统7。从1989年起,陈志华、楼庆西、 李秋香等学者开始了乡土建筑的调查研究,对浙江、 安徽、江西、福建、广东、陕西、山西、湖南、河 北、四川等地的传统古村落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测绘, 整理出版了一批著作8;文字凝练、平实,配有精美 的绘图与照片,在专业领域令人瞩目的同时,也产生 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2.3天津大学以张玉坤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团队
他们依托地理优势,对徽州传统民居进行了调查 与研究19,主要著有《徽州文化全书——徽州建筑》 (朱永春,2005)、《安徽古建筑》(潘国泰、朱 永春、赵速梅,1999)。
3.其他比较富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 王昀教授从村落的总平面图中抽出建筑的大小、
朝向以及它们之间的最小距离,同时将建筑抽象为坐 标中的点,以此通过计算机软件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 聚落中的空间概念(图1)20。此外,他还将设计实 践与聚落研究结合起来。21
张玉坤教授提出聚落的内部组织是“附着在自然 环境和社会整体结构之上的实体单位,具有生物的、 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属性……外部的社会环 境对聚落和住宅的影响表现了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社 会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9并以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中国北方堡寨聚落研究及其保护利用策 划》、《明长城军事聚落与防御体系基础性研究》为 依托,通过指导学位论文的方式,对北方堡寨聚落与 军事聚落的形成、发展与保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 究。10 2.4同济大学阮仪三、刘滨谊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团队
他们主要研究了岭南乡土建筑与聚落的传承与演 变;同时借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将研究视野扩 大到族群的发展演变、社会组织结构、家族关系、社 会生产、宗教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主要著有《广 东民居》(陆元鼎、魏彦钧,1990),《客家民系 与客家聚居建筑》(潘安,1998),《中国民居建 筑》(陆元鼎,2003),《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 型研究》(余英,2001)。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客家民居形态、村落体系与居住模式研究》为依 托,研究了客家建筑的源流和历史分期;同时论述了 客家建筑形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提出宗法礼制观 念、家族观念、民俗观念是决定聚落形态和建筑形制 的三大要素,以宗法礼制观念为骨架,以家族观念为 内容,以民俗观念为特色的文化正是客家建筑文化的 特征。 2.7昆明理工大学以蒋高宸、朱良文、杨大禹、王冬 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团队研究综述
The Overview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Related FieldResults of the Domestic Settlements Research
文/浦欣成 王竹 Pu Xincheng Wang Zhu
作者简介 浦欣成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讲师 王 竹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教授 博导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对徽州民居与聚落做 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了一批学位论文2。90年代 在龚恺教授等学者的主持下,组织建筑系学生对徽州 古村落进行测绘,进而编著了《徽州古建筑丛书》 3。2000年以来,建筑系通过指导学位论文的方式, 对传统聚落的发展、演变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 探讨4。段进教授的学术团队在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整 理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 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2002)借助拓扑、群等数 学理论,对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形态、空间结构 方式等方面进行探析;《空间研究1: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2006)、《空间研究4:世 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2009),较之 《徽州古建筑丛书》有了更为深入而细致的探析。董 卫教授运用GIS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进行了探讨5, 而空间句法等新兴的科学化手段也开始运用到传统聚 落的研究中去。6 2.2清华大学以单德启、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教 授为代表的学术团队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178410)
ABSTRACT 本文以国内聚落研究的检索文献为资料源,梳理出在建筑学及其相关领域内聚落研究中富有代表性的学者与 团队,整理出了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Basing on the literature retrieval related,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main domestic scholars and teams who are representative in the settlements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and related field. Besides, their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sorted out.At last we make the revi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es. KEY WORDS 聚落研究,文献,学者与团队 Settlements Research,Literature Retrieval,Scholars and T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