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世界新闻学的发展过程1、世界新闻学的萌芽时期(1)政论家约翰。
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小册子《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新闻自由的口号和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2)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业务研究的微观视野,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揭示新闻活动的客观规律。
其意义在于从业务角度转向理论角度。
2、世界新闻学的成熟时期(1)到了20世纪20年代,系统化的新闻理论创立于世,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李普曼的《舆论学》第一次揭示了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舆论过程。
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第一次对新闻理论范畴体系做了较为完整深刻的表述。
(2)1956年,美国新闻学专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
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3、世界新闻学的发展时期(1)被称为创立传播学的“四大先驱”的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及他的“两级传播理论”,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及他的“五W模式”,心理学家卢因及他的“团体动力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及他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和劝服艺术的理论。
(2)被称为传播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的是:美国学者施拉姆,他是第一个把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人。
二.中国新闻学的发展过程中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三部代表性著作是: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同年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次年4月20年,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它标志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新闻学作为一门专门学说在中国开始形成。
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
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至此,标志着中国新闻学达到了成熟程度。
第二节新闻学的内容和体系一.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社会科学三.新闻学的学科结构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管理新闻学第二章新闻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一、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往信息交往也就是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信息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新闻信息的原始状态1.新闻信息与历史情报信息处于混一状态之中——“烽火报警”。
2.萌芽状态的邸报出现在唐代。
3.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诞生在地中海沿岸,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产生了商业化的报纸——手抄新闻。
三、坚持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1.唯物新闻起源观:新闻现象起源于社会性的生产劳动过程,发生和发展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
2.唯心新闻起源观:两类说法,一是“本能说”二是“意志说”。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一、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新闻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2.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基本原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含义有以下几点:(1)有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的存在决定新闻的存在,不能无中生有。
(2)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实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
(3)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称为新闻,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
三、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1.从哲学本体论和现代物理学的高度来看,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表述。
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加以认识,并用文字符号表述出来,就是人工信息,新闻是人工信息的一种。
2.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信息是认识主体尚且未知的事理,或者说是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
3.从通讯立论和传播学角度来看,信息是不确定性消除的量。
通讯和传播过程的信息兼备受众未知性与需知性的双重性质,就能够消除接受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总之,新闻原本是一种人工信息,它的本源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这样的自然信息。
第三节新闻的特性一、新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1.新闻与信息的差别(1)二者的内涵不同:二者虽然都来源于客观事实,但新闻的来源主要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新状态,重点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现态和趋态,而事物的的史态由其他信息去反映。
(2)二者的外延不同:信息包括对客观事物所有的反映手段和认识结果,而新闻只是其中的一种反映手段和认识成果。
(3)传播手段和作用范围不同:信息传播有多种多样方式和手段,新闻这种信息通过大众传媒向整个社会,用于消除社会对时局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2.新闻信息的特性(1)新鲜:时新性与知新性的兼有和统一。
(2)真实:纪实性与选择性的兼有和统一。
(3)及时又公开的传播。
二、新闻与其他意识形式的区别1.新闻与文学艺术的区别:新闻与文学艺术有许多严格的区别界限,但最主要是文学艺术离不开虚构和想象,而新闻视虚构和想象为致命之伤。
2.新闻与历史的区别:新闻为当代历史的忠实记录,今日新闻便是明日的历史。
历史记载同新闻一样,都不是有文必录的。
反映内容有别,历史虽然也反映事物的现态,但却以研究史态为主;新闻虽然也是历史为参照系,但总是集中笔墨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新状态。
3.新闻与情报的区别:共同点:(1)报道内容上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2)都要及时地传向接受者;(3)二者都同时具有时新性和知新性相统一的新鲜感。
不同点:(1)新闻的接受者是社会公众;情报的接受者是特定的人和人群。
(2)新闻要想社会公开传播,其模式是“点—面”传播;情报未必公开,其模式是“点—点”传播。
(3)情报带有专业性,可能只有少数人懂,社会公众未必感兴趣;新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不只是少数人感兴趣。
第四节新闻的定义一、我国权威的新闻定义1.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我国新闻学术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来的。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它的优点表现为:(1)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明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实体(2)突出了“新近发生”这一新闻的主要特性(3)文字简明扼要,易记易传。
2.范长江的新闻定义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它的优点表现为:(1)突出了新闻对受众所具有的需知性;(2)强调了新闻对受众的未知性即知新性;(3)指明新闻不是一般事实,而是重要事实。
第一节什么是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论的产生3.西方资产阶级创立的新闻价值理论,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
第一个将新闻价值理论引入中国的是徐宝璜。
二、新闻价值的实质新闻价值是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它衡量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闻。
新闻的本质是信息,而信息可以测度。
信息对受众的未知程度,或者说传给受众后消除受众认识不定性的程度,都可以量化,用信息量来表示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1.新闻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新闻事实是客观的,它能满足传播主体和接收主体新闻需求的性能,也是一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传播主体和接收主体的新闻需求也具有客观性。
2.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满足传播主体或接收主体新闻需求的程度,叫做“新闻价值”;新闻作品通过传播满足社会其他需求的程度,叫做“新闻的价值”。
第二节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一、新闻价值五要素说时新性:指新闻是新近发生并及时传播的。
发生与传播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
接近性:指新闻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距离远近。
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大。
显著性:指新闻事件参与者及其业绩的知名度。
地位和业绩越显赫,新闻价值越大。
重要性:指新闻内容的分量及其重要程度。
内容越重要,新闻价值越大。
趣味性:指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
受众的兴趣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二、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的局限性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单纯追求利润以资本为根本驱动力的特点。
三、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价值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成要素的综合。
它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客观标准。
第三节新闻价值规律一、新闻价值规律新闻价值规律也是新闻价值的形成规律,即新闻价值怎样由其构成要素来形成。
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用什么满足接受者的信息需求呢?(1)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能够向受众提供的新知识的量,也就是信息量,这包含在新闻价值五要素的时新性、显著性等因素的组合中。
(2)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提供的信息对受众的需求程度,也就是重要程度,这包括在新闻价值五要素的接近性、趣味性等因素的组合中。
二、新闻价值规律的三个基本点事实的新近、信息量的大小、重要程度的高低。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要素一、新闻传播概念的含义2.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收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新闻传播行为的构成要素传播学认为,构成传播行为最基本的要素有三个,一是传者,二是受者,三是信息即内容。
新闻传播要素设定为“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
三、新闻传播要素的辩证关系1.新闻事实在新闻传播行为中并非处于任人宰割和随意摆布的软弱地位,它的决定和影响作用表现为:(1)客观事实和报道对象是传播行为的源头和起点。
(2)客观事实和报道对象对传播行为的反馈制约。
(3)新闻事实和报道对象靠自身的冲击力激发传播行为的生成。
(4)传播客体即报道对象直接参与新闻传播行为。
2.新闻报道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闻报道者即传播主体是新闻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
(2)新闻报道者分配接受者的注意力,安排社会舆论的议程。
(3)新闻报道者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评价表达自己的倾向,透露自己的意见,借以影响社会舆论的方向和力度,影响决策行为的进程和质量,进而影响事态和时局的发展,实现对客观世界和报道对象的改造。
3.从辩证的关系来观察,报道者的作为受其他因素的制约,表现为;(1)受到事实即报道对象的制约。
(2)受到接受者即受众的制约。
(3)受到新闻报道者角色定位的制约。
4.受众兼有客体和主体双重性质。
成了享有主动权和支配权的接收主体。
接收主体的支配作用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受众的新闻需求,是驱动新闻传播行为的终极动力。
(2)受众的未知和需知,是新闻选择的重要价值尺度和标准。
(3)受众对新闻传播行为的广泛参与。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流程一、新闻传播过程的环节新闻传播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即选择事实、加工制作、播报传递、受众接受、信息反馈。
选择事实环节:这一环节的目标是发现和获取有新闻价值的新近事实。
加工制作环节:这一环节的目标是把选中的事实转换成新闻作品,在通信立论中叫做译码和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