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功利主义
3、功利原则的履行
(1)功利与公正 密尔认为公正的原始意义是遵从法律、维护 法律权利。与权利相对的是人们的义务以及由此 产生的美德。围绕法律的义务主要有两种:一种 是完全强制性的义务,这种义务的美德便是公正; 另一种是不完全强制性的义务,与这种义务相对 的美德便是仁爱、慈善。
密尔把公正问题归结为个人权利的问题,而 个人权利的基础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 功利原则。功利不仅赋予公正以道德意义,而且 是公正美德在具体场合应用时的最终标准。
二、现代功利主义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由于元伦理学 的衰落,规范伦理学再度兴起,其中,功 利主义也以新的面目出现。从实施功利原 则的角度考虑,必须把功利原则应用于具 体情况下的具体行为呢?还是应用于那些 决定行为正确或错误的行为规则上?功利 主义由此区分为行为功利主义(act utilitarianism)和规则功利主义(rule utilitarianism)。
边沁本人早在1781年就使用了“功利 主义”这个词,而且他还主张这是他的信 条的唯一名称。后来,他更喜欢用“最大 幸福原则”这个短语。 边沁的功绩在于他把功利原则积极地应 用到种种实际问题上,如政治、立法、行 政、司法等各个实际领域,成为“无意之 间为社会主义学说铺平道路的人”。
1、快乐主义和功利原则
1、行为功利主义
行为功利主义主要以澳大利亚阿德雷 德大学哲学教授乔治· 斯马特为代表。他认 为,正确的行为是该情况下具有最大功利 的行为。一个人在决定某一行为是否正确 时,应直接考虑它的全部后果。如果一个 行为的直接效果或直接价值是给相关的人 们带来的福利超过痛苦,那么,这个行为 就是正当的。
2、规则功利主义
规则功利主义(或准则功利主义)以 理查德· 布兰特(Richard B. Brandt,出生 年月未详)、图尔敏(Stephen Toulmin,1922—)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 一种行为是否正当,要看它是否符合道德 规则;而道德规则是否正当,要看它是否 导致人们的最大幸福。
总之,功利主义坚持最根本的目的是 最普遍的善。一个行为或规则是正当的, 它对整个人类来说,它所组成的善至少超 过恶,反之则是不正当的。
三、功利主义的基本观念
(1)功利主义是一种旨在增进公共利益的学说。
(2)由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事物的可意 状态,功利主义成为一种改革的、实践的学说。
(3)功利主义还是一种“理性主义”学说 。
(4)功利主义注重个体的选择,强调个人行动, 以便在每一个可能的情况下产出普遍幸福。 所以,从古典功利主义到现代功利主义,都明 确主张个人自由、社会平等和政治民主,尤其是社 会政策和制度安排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人的选择 和欲望。
(3)实现功利原则的社会条件 一是法律和社会组织应该促进个人利益 和公共利益的调和;一是加强社会教育和舆 论的影响。 密尔说,“我必须再声明,功利主义所 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 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 幸福。” 功利主义学说需要平等地对待自己 的幸福与与别人的幸福,功利主义者就是利 他主义者。
人性的本质:边沁从快乐主义出发,认为趋 乐避苦是人人共有的自然本性。 苦乐原理:边沁肯定了人们追求肉体享受与 追求精神享受有同等的价值。认为快乐只有量的 差别,没有质的差别。 善与至善:一个对象、行为,凡是具有功利的 特性,能够增加当事人的幸福、减少当事人的痛 苦,便是善的、正当的。如果能最大量地带来幸 福、最大程度地减少痛苦,便是至善。 功利原则: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行 为唯一准则。
一、古典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流派产生于18世纪后 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思想家边沁 (Jeremy Bentham, 1748~1823)和密尔(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Jeremy Bentham, 1748~1823),英国哲学家、伦 理学家,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著作有:《政府论片 断》(1776)、《道德和立法 原理导论》(1789)、《谬误 论》(1824)、《审判证据原 理》(1827)、《宪法典》 (仅第一卷于1830年出版)等。
2、苦乐计算与行为选择
边沁对苦乐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14种 简单的快乐和12种简单的痛苦。 为了比较苦乐的价值,以求快乐、幸福 的“大”和“多”,边沁规定了7个指标: 强弱(强度)、久暂(持续)、虚实(确定 性)、远近(时空接近)、增殖(富饶—— 它为同类的其他感情所伴随的机会)、纯杂 (纯度——它不为相反种类的感情所伴随的 机会)、广狭(范围——如果它不只牵连到 一个人,那么,也就必须考虑到这些人的数 目)。
什么是功利主义?他说“承认功利为道德基 础的信条,换言之,最大幸福主义,主张行为的 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为比例;行为的非与它产 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 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掉快乐。” “合成说”:密尔提出把整个利益看作是个 人利益简单合成。为了增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 福,各人只要努力增进自己的幸福就可以了。 道德标准:密尔区分了道德行为和行为者。 道德标准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而不是评价善 人或恶人的标准。对于人的评价,除了考虑他的 行为是非、善恶之外,还要考虑他的内在品质。
2、快乐的质与量
密尔提出,快乐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 的不同。感官的快乐是低级的快乐,精神的快乐 是高级的快乐。人性都是愿意选择高级快乐,甚 至为此而放弃低级快乐。 密尔区分了“满足”和“幸福”两个概念, 一些禀赋低的人把一些不完满的事物看作完满的, 并感到满足,感到幸福;一些禀赋高的人能够认 识到事物的不完满,因此并不以此为满足,因而 也不感到多么幸福,但也不能说他不幸。所以, 幸福不只是快乐的生活,它要求对人类公共利益 的同情心、知识的浇灌和精神的修养。
第三讲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一种 以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作 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外物、 对象或行为中所具有的、能够满足行为 者或其他人趋乐避苦欲望的特性就是功 利。主 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者宣扬的是赤 裸裸的享乐主义和感性纵欲主义;17世纪以 霍布斯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者主张的是公开 的趋利避苦、自保自存;而18世纪法国唯物 主义者倡导的是合理权衡基础上的利己主义。 这是一种逐步寻求合理性论证的理论调整。 功利主义一方面从上述理论演进中吸取经验 教训;另一方面又适应社会需要,不同程度 地吸收了情感利他派的合理见解。
3、道德行为责任
效果论:边沁重视对行为后果的认识和 预见,即重视理性的判断力和明智的计算。
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抱有什么动机,只要 其结果不好,他就要对行为负有完全的道德 责任,就应该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边沁把功利原则的约束力归并为如下 四种,他称之为制裁(sanction),即自然制 裁、政治制裁、道德制裁和宗教制裁,在 晚年他又加上了另外三种:惩罚、同情和 反感。
——对于个人行为来讲,总计所有的 快乐和痛苦,并加以比较,如果苦少乐多, 则此行为倾向为善,反之为恶; ——对于社会来讲,首先对其中的每 一个人,重复上面的步骤,然后总计善倾 向和恶倾向的人数,如果苦少乐多,善倾 向的人数多于恶倾向的人数,则此行为将 产生一般的善倾向;反之将为恶倾向。 经过这样的计算,将其结果加以比较, 确定数量上最大的快乐,作为行为的最佳 选择。
(二)密尔的功利主义
约翰· 斯图亚特· 密尔(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又译为 穆勒,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 经济学家、实证主义和功利主 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 要伦理学著作有:《功利主义》 (1863)、《论自由》(1859)、 《论边沁》等。
1、对功利原则的新说明
(2)个人权利的限度
密尔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 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 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 个人有绝对权利的自由的领域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第一,意识的自由;第二,趣味的自由;第 三,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的自由。 个人权利的限度:第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 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社 会和他人对个人的自由不得妨碍;第二,只有当 个人的行为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个人才应当 接受他人的谴责或社会的惩罚。
具体步骤是:
——计算最初由行为产生的明确可辨的每一 快乐的价值; ——计算最初由行为产生的明确可辨的每一 痛苦的价值; ——计算由行为产生的作为第一个快乐的结 果的,和使第一个痛苦不纯粹的每一个快乐的价 值; ——计算由行为产生的作为第一个痛苦的结 果的,和使第一个快乐不纯粹的每一个痛苦的数 量;
四、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1)后果的难以计算问题。 (2)利益的不公平分配问题。 (3)用目的来证明手段的非道德性问题。 (4)混淆义务行为与非义务行为的问题。 (5)对我们提出“过分严厉”的要求的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