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


A:……..
功利主义
西方功利主义理论渊源
德谟克里特: 幸福论---“人生的 目的乃是追求自我的幸福。人最好应 该是能够在一种尽可能真正愉快的状 态中生活,并且尽最大可能来减少痛 苦。”
“丝毫不做不适当的事”
伊壁鸠鲁:人生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快 乐,快乐才是最高的善--
“快乐是我们追寻幸福生活的开始和最终目的。这 是由于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追求的最高的 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 的乃是得到快乐。如果没有了嗜好的快乐,抽掉了 爱情的快乐和视听觉的快乐,我们就不知道自己还 能怎么能够想象善。”
功利主义
一种根据对人们的幸福的影响来直接或 间接地评价行为、政策、决定和选择的正当 性的伦理、政治传统的名称。 即是认为一切立法、政府政策和道德原 则的最终判定标准是其实行之后可能达到的 功利水平。„„以人的感觉所表现出来的快 乐作为判定的基本出发点。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复兴
主要派别
• 情境功利主义:“在此时此刻这个情境下,该怎么

做才能促进全体快乐值。”而不是问若将此道德律推广 到每个人身上会对全体快乐值造成什么影响。“善意的 谎言” 普遍功利主义:重视“若每个人都按照我现在遵守 的道德律作出行为,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最明 确的例子是“穷人可不可以夺取富人的财富?”按照情 境功利主义,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可以促进最大 快乐值,但普遍功利主义提醒我们,若每个人都这么做, 那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规则功利主义:若每个人都永远遵守同一套道德规 范,就能产生最大快乐值,但需要注意这个规范制定时 的合理性。 “交通规则”
女王诉杜德利及斯蒂芬斯案点评
结局: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法官宣告被告犯有故意杀人罪,驳回他 们的紧急避难抗辩。被告被判处绞刑,随后因当时的民心所向,被维多 利亚女王赦免了。
• 支持者观点:他们在那样的处境下,不得已而为之,并且暗含了“人 数重要”的理念。不仅人数重要,更广泛的影响也很重要。他们有家 庭,但parker只是个孤儿,没人会想念他。如果去计算一下,幸福与 痛苦,你也许会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选择。 • 三种反对意见: – 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绝对错误的:谋杀就是谋杀,总归是错的,即 便能增加社会总体的幸福感。(属于绝对主义的反对) – 如果采取抽签的形式就会有所不同,公平的程序。确切说这不算 绝对的否定。基本的观点是,众生皆平等,虽然不得已之时,为 了大众的福利,个体还是可以被牺牲的。
“肯定人的欲望和追求幸福的功利主义理念”
功利
功利,有“效用、实用之意”,就是“人们对现实 事物利益的追求所获的满意程度。满意程度越小, 其功利性就越弱,如果满意程度越大,那么其功利 性就越强”。
“趋乐避苦”,并以此效果来评判人们
现实行为的善与恶。 政治学上的“功利”则表现为维持一个国家正常运 转的政治及法律原则所遵循的内在价值取向。
第一,社会制度有可能造成人们之间的不平等, 完全公正的制度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为不平 等作辩护的理由不能来自总体福利的增加,一部 分人获得较大的利益并不能证明对其他人利益的 牺牲就是正当的。 功利主义虽然也持有分配平等和不偏不倚的立场, 但是,它所谓的平等只在于平等地计算和考量每 一个人的功利。在功利主义者看来,只要能提高 福利总量,即使出现较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也 是可以辩护的,因为平等并不是功利主义所追求 的最终目标。
第二,某些对人们来说重要的基本益品(包括 权利和自由、机会和权力、收入和财富,以及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不能因为可以提高其 他益品或增加大部分人的益品而被牺牲掉。 功利主义有可能以总体福利为借口,牺牲掉某 些人的基本益品,或者证明对某些自由和机会 平等的限制是正当的。

功利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实践伦理学上的优势: • 彼得.辛格:利益平等考虑的原则 哪边的利益更重,或者哪边的诸利益加起来在 数量上超过了另一边的类似的利益的总和,客 观的天平就往哪边倾斜;但天平并不考虑所衡 量的是谁的利益

功利主义的理论优势
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的,再多的规则也不足 以应付道德生活的复杂性。新的生活实践和 习俗的改变往往让已有的道德规则无所适从。
功利主义以最大限度的检验原则作为一个判 定标准,直白易懂、简单便利。
功利主义只对结果敏感,是一种务实的理论,对 结果的关注使它不受习俗和教条的束缚,表现出乐于 社会改革和进步的倾向。 “最大多数的最大利益”,表明它始终与最大多 数人站在一起,而非立足于狭隘的少数人利益。一项 计划、一条政令,只要能有益于最大多数人,功利主 义就会对它予以肯定,而不似其它的政治道德理论, 捧着某个教条或打着传统的旗号专横地指摘。 不偏执于某一种既定理论和传统,功利主义能够 以一种敞开的心态去面对新的事物,不断地予以吸纳 和应用。
发展
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哈奇逊、休谟、 亚当·斯密,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以 及意大利的贝卡里亚 都为功利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构建,付出了 不懈的努力。
成熟
边沁:《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导
论》
“苦乐观”:“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
—快乐与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 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 是非标准,因果关系,俱由其定夺。”
马基雅维利:人的天性是恶的,贪得无厌的。 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是为了更好的统治国家, 他可以“不必遵守加诸于公民的道德律”,而且 在形势必要时,还可以不顾道德评价去“非善良 地获取权力”,可以在非常时期“与真理相反, 与博爱相反,与人道相反,与宗教相反”。 因为“某些事看来是道德的,但其结果却置国 君于败亡,另外一些事看来是罪恶的,其结果却 使他获得了较大的安全与幸福。”
假如你是法官,你会如何裁决呢?为了使事情简 化,我们不考虑法律问题而只作如下假设:假如人们 让你来决定,杀死船舱男仆在道德上是否可允许。 当时的情况是: • 全部人极度饥饿,几近死亡。 • 视线内没有船只经过。 • 如果没有人肉的支持,他们绝对不会又坚持四天获 救的。 • 杀人前并没有集体投票谁应该死,而是在没有男孩 的参与下,三个成年人考虑到自己的家庭,都不愿 意死。 • 那个男孩最虚弱,也没有自己的家庭,更没有反抗 能力。
案例 :杜德利案
1884年7月5日,杜德利船长,斯蒂芬斯助手,布鲁克斯船员 和17岁男孩见习船员帕克因为暴风雨导致乘坐的船失事,逃到 救生艇上,离陆地超过1000英里。据报纸报道,“这些人全都 具有高尚的品德”。 而在船上的男孩帕克,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身边也没有 什么朋友。相反船上的其余三个人都是在英国拥有自己家庭的 人。 救生艇上没有水(但有偶尔下雨的雨水),除了一点点大头 菜(很快就吃没有了),头三天没有任何吃的,第四天吃了一 个海龟,又坚持了几天。 到了20日,他们已经7天没有食物,5天没有水了。这时那个 男孩帕克因为不听劝告,喝了海水,以至于身体变得非常虚弱。 这时,杜德利船长找来了所有的人,商量是否要以抽签的形式, 杀死那个抽中的人,用他的血肉来充饥,好让其他人能活下去。
– 如果派克是自己同意的,而不是被迫的,那么用他的生命去救其 他人就没问题。
讨论:
• 中国古代有无功利主义思想?如果有,与 西方功利主义有何区别? • 功利主义与拜金主义的区别
Q:有一列刹车失灵的火车,假设你是列车
长,你开着火车,在车轨尽头有五个工人在 检修铁轨,刹车失灵,但是可以拐弯,另一 条铁轨上有一个工人。问:死一个还是死五 个?
功利主义面临的主要批评
• 第一个批评是,如何定义幸福和福利,并计 算出它们的量? • 第二个批评是,功利主义的目标旨在尊重利 益而不是人,换句话说,它把人当成手段而 非目的。
罗尔斯针对制度层面上的功利主义的批评
功利主义: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能让很多人从中 获得较大的利益,并促使社会总福利的提高,那么,包 含这些制度的社会就是一个正义的社会,即使它牺牲 了少数人的利益,而让一部分人处于劣势地位。 罗尔斯评价到:它直接地涉及一个人怎样在不同的时 间里分配他的满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关心(除了 间接的)满足的总量怎样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于是,罗尔斯从分配公正的角度对功利主义提出了两 条重要的批评。
24日这三个成年人(男孩因为虚弱不能参与了)再 次商量应该所有人投票,杀死一个人好让其他人活下去。 但事实上只是商量,并没有投票。当话题谈到了自己的 家庭时,他们又都想活下去了。 杜德利和斯蒂芬斯建议不要投票了,就杀死那个男 孩吧,布鲁克斯还是反对。杜德利和斯蒂芬斯提议如果 明天还没有救援船出现在视线之内就杀死那个男孩吧。 第二天,杜德利做了祈祷,乞求神的原谅,然后, 杀死了那个已经没有抵抗力男孩。他们三人以帕克的尸 体为食撑着。 四天后,他们被路过的法国帆船蒙堤祖麻号救起, 蒙堤祖麻号进英国法尔茅各斯港短暂停留,布鲁克斯成 为污点证人,达德利和斯蒂芬斯则被送上了法庭。他们 毫不隐瞒地承认,他们杀害并吃掉了帕克,他们声称自 己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必要。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 的衡量标准。”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 “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 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 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 影响的每一个人。”
真正的功利主义道德要求其实践者必须“待 人像你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像爱你 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