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呀?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简评学生背诵。

导入:请同学们坐端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出示课件揭题。

(板书《登鹳雀楼》)提醒“雀”和“楼”写法。

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师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交流疑问。

二、互动解题,简介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交流。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交流。

3、介绍鹳雀楼:出示课件。

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王之涣,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他才高气盛,不愿为小官卑职折腰,辞官远游。

诗作有独到之处,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历千年不衰。

三、诵读感悟,感知诗意。

(一)、听读揣摩,初步体味。

1、古诗诵读讲究抑扬顿挫,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2、听完录音,你知道了什么?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交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交流方法:你知道应该怎么学古诗吗?出示课件。

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2、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交流:谁来带读课后生字?你认为哪个字容易读错,哪个字最难写?看看谁说得最清楚,哪个小朋友听得最认真?
3、写笔顺、描红练习,掌握生字的结构写法。

小腰板,坐端正,拿出笔,注意书写姿势,教师提醒“三个一”标准。

比一比,谁写得更准确漂亮。

4、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看图在同座位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诗人在楼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交流:(1)诗人看到什么呢?生说。

出示课件: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学习第一、二句诗: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师带读。

2、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你能把这黄河入海的气势通过朗读读表现出来吗?自读、指读、赛读。

3、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2)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生说。

学习第三、四句诗:
1、师设置情境: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

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

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呢?你想不想看到呀?其实诗人王之涣也很想看到。

小朋友们想一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学生交流。

2、下面请大家轻轻拿起书,读一读诗文,边读边想,读完后把书轻轻放下,再举手说一说。

3、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出示课件。

4、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5、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