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哮喘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 黄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
《诸病源候论》
《呷嗽候》
《圣济总录》《普济方》
上气、呷嗽
《丹溪心法》
“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3
《医学正传》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20”.08.2020
热胶固。
4
20.08.2020
编辑版ppt
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为夙根 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运输水精 肾不能蒸化水液
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发病机理
痰气搏击,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证治汇补·哮病》“内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 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诱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
家族中有哮病史。
7
20.08.2020
编辑版ppt
2、病证鉴别
哮病与喘证
联系:哮必兼喘;哮病久延,可发展为痰喘。 区别:哮以声响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以气
息言,为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哮病与支饮
联系:均有痰鸣气喘的症状。 区别:哮病呈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支饮 病情时重时轻,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
—区别脏腑—补肺 —健脾 —益肾
12Biblioteka 20.08.2020编辑版ppt
3、证治分类 (发作期)
冷哮
症状: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寒痰伏肺,遇寒触发,痰升气阻, 壅塞气 道,肺失升降。
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肺气闭郁,不得宣畅。
痰色白、稀薄而多泡沫—痰从寒化为饮。
口不渴,或喜热饮—病因于寒,内无郁热。
编辑版ppt
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遏肺气,气布不津,聚液生痰。 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肺失宣降,津液停聚,痰浊内蕴。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饮内停。 嗜食酸、咸或甘肥甜腻之类,积痰蒸热。 进食海膻发物
病后体虚
素质不强,易受邪侵。(幼稚天哮) 病后体弱,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
症状:喉中痰鸣如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痰 热壅肺, 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热蒸液为痰,痰 热胶结于肺。 烦躁,口渴,便干—痰热内郁。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风寒外束。 舌边尖红,苔白腻罩黄,脉滑弦紧—风寒夹有郁热。
病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16
20.08.2020
编辑版ppt
虚哮
症状:发作频繁——久病正虚。 发时喉中痰鸣如鼾——肺虚痰蕴。 声低,气短不足以息——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咳痰清稀——气不化津,津液成痰。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阴虚阳盛。 或咽干口渴,烦热——病久气阴不足,阴虚生热。 口唇、爪甲青紫——痰气瘀阻。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气阳或气阴不足之
哮病
1
20.08.2020
编辑版ppt
概述
1、定义
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特征: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
平卧
2、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2
20.08.2020
编辑版ppt
3、历史源流
《内经》
《素问·阴阳别论》“……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8
20.08.2020
编辑版ppt
3、相关检查
血常规:WBC总数、N、E 血清IgE 肺功能:PEF 血气分析 胸部X线检查
9
20.08.2020
编辑版ppt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邪实 寒痰 热痰 或兼表证
正虚 肺、脾、肾(心)——阳(气)虚 肺、肾——阴虚
10
20.08.2020
编辑版ppt
形寒怕冷,面色青晦—阴盛于内,阳气不得宣达。
天冷或受寒易发—外寒引动伏饮。
舌苔白滑,脉弦紧—寒痰内盛。
病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
13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小青20龙.08汤.20加20减。
编辑版ppt
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 作——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热蒸液为痰, 痰热胶结于肺。
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口渴喜饮——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内盛。
病机:痰热壅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14 方药:定喘汤、越婢20半.08.夏202汤0 加减。
编辑版ppt
寒包热哮
5
20.08.2020
编辑版ppt
病理性质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 病因于热(素体阴虚,痰从热化)——痰热——热哮 痰热内与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寒痰内郁化热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间歇期以正虚为主 从实转虚 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灼伤肺肾之阴。 虚实互为因果 肺脾肾脏气虚弱,因虚生痰,因痰发病,
愈发愈虚。 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
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
6
20.08.2020
编辑版ppt
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反复发作。
发病先兆: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
发时喉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则面 色苍白,唇甲青紫,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平时一如常人;病久正气亏虚,常有哮鸣,甚至大 发作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15
20.08.2020
编辑版ppt
风痰哮
症状:喘咳胸满,不能平卧—痰阻气道,肺气不降。 痰涎壅盛,喉如拽锯,咯痰粘腻难出,或白色泡沫
不爽—痰浊伏肺。 起病多急,常 忽来去,鼻、咽、耳发痒,喷嚏,鼻 塞,
流涕,迅即发作—风邪引触,善行数变。 舌苔厚浊,脉滑实—痰浊之征。
病机: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2、辨证思路
明确哮证诊断后,应分清哮证属发作期或是缓解 期
发作期哮证应先辨清寒热 缓解期以虚证为主,需辨明肺、脾、肾之别
11
20.08.2020
编辑版ppt
3、治疗原则
发时治标,平时治标。
发时(邪实)—攻邪—祛痰利气—寒痰—温化宣肺 —热痰—清化肃肺 —寒包火—温清并用
平时(正虚)—扶正—辨其阴阳—阴虚—滋养 — 阳虚—温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