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第四节--喘----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第四节--喘----证PPT课件
09.03.2021
❖ 4.劳欲久病 慢性咳嗽、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 肺虚,气失所主,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元 亏虚,肾不纳气而短气喘促,故《证治准绳·喘》说: “肺虚则少气而喘”。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 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 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气上奔为喘。正如《医 贯·喘》所言:“真元损耗,喘出于肺气之上奔…… 乃气不归原也。”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泛 滥,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 表现虚中夹实之候。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 充养,亦可因气虚而喘。
09.03.2021
❖ 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 脱之时,每多影响到心。因心脉上通于肺, 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而行 呼吸,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心阳 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 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肺肾俱 虚,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 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 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09.03.2021
❖ 喘证虽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但可见于多种急 慢性疾病过程中。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不 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且可因其它脏腑 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为此必要时当结合辨病, 与有关章节互参,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 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临床上如肺炎、 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等发生 呼吸困难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09.03.2021
❖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 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 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 阴精亏耗,而致饰肾出纳失常,且无以气虚 为主。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 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 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 下虚证候。
09.03.2021
【病因病机】
09.03.2021
❖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概言之 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为六淫外邪侵袭 肺系;内伤为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 病等导致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 肾失摄纳而成。
09.03.2021
❖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常因重感风寒,邪袭于 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 得宣畅,气机壅阻,上逆作喘。若表邪未解,内已 化热,或肺热素盛,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 寒郁,肺失宣降,亦气逆作喘。或因风热外袭,内 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或热蒸液聚成痰, 痰热壅阻肺气,升降失常,发为喘逆。如《景岳全 书·喘促》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风寒 则火邪耳。”
第四节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 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 谓之喘证。 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 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 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严重者, 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 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09.03.2021
❖ 2.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伤中,脾运失健, 水谷不归正化,反而聚湿生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 不利,发为喘促。《仁斋直指方》说:“惟夫邪气伏藏,痰 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喘促。”即是指痰 涎壅盛的喘证而言。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 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若痰湿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 痰受热蒸,则痰火交阻于肺,痰壅火迫,肺气不降,上逆为 喘。若湿痰转从寒化,可见寒饮伏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 引动伏饮,壅阻气道,发为喘促。 3.情志所伤 情志不 遂,忧思气结,肺气痹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 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医学入 门·喘》所说“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 急促而无痰声者”即属此类。
09.03.2021
❖ 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阅五使》 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提 出肺为主病之脏,并描述了喘证的症状表现。《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 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素问·举痛论》又说:“劳 则喘息汗出。”指出喘证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此外, 《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 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 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 肺胀。辨证分虚实两大类,并列方治疗。金元时期的医家对喘证的论述各有补 充。如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他说“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 粗……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元·朱丹溪认识到七情、饱 食、体虚等皆可成为内伤致喘之因,在《丹溪心法·喘》中说:“六淫七情之所 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 体弱之人,皆能发喘”。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如《景岳全 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 证的辨证纲领。清·叶天士《f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这些论 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09.03.2021
❖ 二、病机 喘证的发病机理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因 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为气机出 入升降之枢纽。肺的宣肃功能正常,则吐浊吸清,呼吸调匀。 肾主摄纳,有助于肺气肃降,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 根”之说。若外邪侵袭,或它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 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如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 不足以息,而为喘。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 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原,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 于肺而为喘。另外,如脾经痰浊上干,以及中气虚弱,土不 生金,肺气不足;或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均可致肺气 上逆而为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