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为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主要介绍了“焓判据、熵判据及自由能变化(△G=△H-T△S)”知识,有一定难度。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分四个层次就化学反应的方向进行了介绍。
第一,以学生熟悉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为例,介绍化学反应有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以生活现象为例,说明混乱度(熵)增加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一种倾向——熵判据。
第二,用实例说明单独运用上述判据中的任一种,都可能出现错误,都不是全面的。
第三,要正确的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的复合判据。
第四,简单介绍了自由能判据的结论性内容。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及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放热反应的自发性和某些吸热过程的自发性(2)通过“有序”和“无序”的对比,引出熵的概念(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根据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的大小,只能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可能性,不能决定反应是否一定发生或反应速率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式,构建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焓变和熵变的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确化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3.教学重难点重点:熵判据难点:焓减与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二、教学方法:教师教法:创设情境、问题引导、重点讲解学生学法:思考交流、分析讨论、习题检测三、学生学情: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知识之后,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知道二十一世纪的第三金属是指哪种金属吗?你知道它的用途吗?钛这种金属是如何被发现,又是怎样制备出来的呢?科学家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呢?(TiO2(s)+2Cl2(g)=TiCl4(l)+O2(g) TiCl4+2Mg=2MgC12+Ti)第一步科学家们就被难住了。
这个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不反应,但是其逆向反应,四氯化钛与氧气却能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二氧化钛,这是工业生产二氧化钛的一种方法。
也就是说,这个反应根本不能按照科学家欲设的方向进行。
这在科学研究中是很常见的,在同学们的学习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例如:CaCl2+Na2CO3=CaCO3+2NaCl、Zn+CuSO4=ZnSO4+Cu以上两个反应的正向在常温常压下都能自动发生,而逆向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却不能自动进行。
也就说化学反应存在方向性。
【设计意图】通过金红石无法直接制取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反应进行方向。
教师:再看2H2和O2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我们看不到现象,但是这个反应的正向具有发生反应的可能性,因为如果等上千年万年我们就能看到微量的水生成。
而其逆向,水在常温常压下却不能自动分解成氢气和氧气,除非在电能的帮助下反应才能发生。
【设计意图】引出自发反应,非自发反应定义。
【二、问题引导,突出重点】教师: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化学反应向着怎样的方向自发进行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TiO2(s)+2Cl2(g)=TiCl4(l)+O2(g)不能自发进行的原因。
教师:自然界中有很多现象都具有方向性,例如:你认为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化学反应向着怎样的方向自发进行呢?[学生活动]观察大屏幕上图片水总是自发的从高处向低处流,热向着温度降低的方向传导……总结出可能是向着放热的方向自发进行【板书】一、焓判据:自发过程的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这时体系会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教师: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化学反应一定不能向着吸热的方向自发进行吗?学生回忆、寻找反例证:2NH4Cl(s)与Ba(OH)2·8H2O(s)的反应是吸热的,但是常温自发,说明化学反应有可能向着吸热的方向自发进行。
教师补充证据:NH4HCO3(s)+CH3COOH(aq)=CH3COONH4(aq)+CO2(g)+H2O(l)△H=37.3kJ/mol 现场演示该实验,证明此反应的确是吸热反应,但常温自发。
CaCO3(s)=CaO(s)+CO2(g) △H=178.2kJ/mol 吸热反应常温不自发,高温下能够自发进行C(S ,石墨)+H2O(g)=CO(g)+H2(g)△H=126.1kJ/mol由此说明焓变是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反应的方向呢?学生:观察大屏幕上视频;①固体溶解:食盐、氢氧化钠、蔗糖自动溶于水,相反的过程却不可能出现。
②墨水滴入水中自动扩散,二则却不能自动分离。
③气体扩散:二氧化氮与空气自动混合【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出熵和熵判据【板书】二、熵判据:1.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
符号:S 单位:J•mol-1•K-1 。
体系的混乱度越低,熵值越小;体系的混乱度越高,熵值越大。
2、熵判据: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增大,这一经验规律叫做熵增原理。
在用来判断过程的方向时就称为熵判据。
【大屏幕展示】标准状况下1mol下列物质的熵S(Jmol-1K-1)CH4O2H2H2O(l) HNO3(l) Br2(l) 石墨金刚石Fe NaCl 186.15 205.03 130 69.9 156 152 5.7 2.4 27.3 72.1教师:请分析哪类物质的熵较高,哪类物质的熵较低?并解释。
学生:气体物质的熵较大,因为分子间间距大,作用力小,分子在一定体积内做自由运动。
而固体中微粒之间距离小,相互作用力强,它们排列是有序的。
教师:请推测同一种物质固、液、气三态,熵值的大小。
学生:同一种物质固、液、气三态,熵值逐渐变大。
教师:提供数据加以证明教师:你能找到吸热反应自发进行的原因了吗?教师:大量事实证明化学反应趋向于向着熵增的方向自发进行,但是我们还需要思考,化学反应一定不能向着熵减的方向自发进行吗?如:2Al(s)+Fe2O3(s)=Al2O3(s)+2Fe(s)△S=-39.4 Jmol-1K-1【设计意图】 1通过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熵判据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得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又都不能独立地作为自发性的判据,要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必须综合考虑体系的焓变和熵变——自由能变化教师:历史上有一位美国化学家——吉布斯,他发现在一定温度、压强下:△H-T△S<0时反应自发,△H-T△S〉0时反应非自发,同学们认为△H-T△S=0时是一种什么情形?[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恒压下温度与反应方向的关系类型△H △S △G及反应方向反应实例1 -,焓减+,熵增-,任何温度下均自发,2 +,焓增-,熵减+,任何温度均不自发,3 +,焓增+,熵增 +,常温不自发,-,高温自发4 -,焓减-,熵减-,常温自发+,高温不自发【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弄清自由能变化与过程方向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活动]阅读第35页最后一段,了解在讨论过程的方向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了解,帮学生树立应全面看问题的思想。
【问题解决】已知:在298K、100KPa时,该反应的 2NO(g)+ 2CO(g) = N2 (g)+ 2CO 2(g),△H=-746.8kJ•mol-1,△S=-197.5 J•mol-1•K-1 。
则:△G = △H - T△S=-687.9 kJ•mol-1﹤0 因此室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但是,该反应的速率极慢,需要使用催化剂来加速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本部分教学既为学生解决了问题,有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归纳总结,知识升华】焓判据和熵判据的应用:1.由能量判据知∶放热过程(△H﹤0)常常是容易自发进行;2.由熵判据知∶许多熵增加(△S﹥0)的过程是自发的;3.很多情况下,简单地只用其中一个判据去判断同一个反应,可能会出现相反的判断结果,所以我们应两个判据兼顾。
由能量判据(以焓变为基础)和熵判据组合成的复合判据(体系自由能变化:△G = △H - T△S)将更适合于所有的反应过程;4.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和过程的速率;5.在讨论过程的方向时,我们指的是没有外界干扰时体系的性质。
如果允许外界对体系施加某种作用,就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6.反应的自发性也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四、学以致用,提升能力】随堂练习及作业布置1.知道了某过程有自发性之后,则()A.可判断出过程的方向B.可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C.可预测过程完成的快慢D.可判断过程的热效应2.下列过程是非自发的是()A.水由高处向低处流;B.天然气的燃烧;C.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D.室温下水结成冰五、板书设计:一、焓判据:焓判据: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因此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
若ΔH<0,正向反应能自发进行;若ΔH>0,正向反应不能自发进行,而逆向反应能自发进行。
二、熵判据:1.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
符号:S 单位:J•mol-1•K-1 。
体系的混乱度越低,熵值越小;体系的混乱度越高,熵值越大。
2.熵判据: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增大,这一经验规律叫做熵增原理。
在用来判断过程的方向时就称为熵判据。
三、复合判据: 自由能变化(△G)单位:KJ/mol△G = △H - T△S△G<0 反应能自发进行;△G=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G>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六、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坚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整个教学设计分为“情景创设导入新课”、“问题引导突出重点”、“归纳总结知识升华”“学以致用提升能力”四个层次,实现了不断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通过回忆、思考、讨论、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回归,课堂真正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课堂上老师没有滔滔的讲,只是适时恰当地点拨和引导,因而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得更轻松,更灵活,更游刃有余。
从整节课的实施过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老师对新课内容的不断重复、学生“惯于听”而“疏于思”,学习效率低下的普遍性问题。
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环节,基本掌握了知识内容,学生对本节课也普遍表示满意,使我真正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魅力所在!当然,由于本轮新课改的实践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本教学设计与课改新理念还有相当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