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手术治疗混合痔165例疗效观察

综合手术治疗混合痔165例疗效观察

综合手术治疗混合痔165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混合痔分组结扎后电切除,残端基底注射利多卡因与亚甲蓝1∶1溶液止痛,肛内肛外创面涂烧伤湿润膏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165例确诊的混合痔患者,实施痔核分组结扎,将结扎后痔核电切除,残端基底及肛内肛外创面下1∶1利多卡因与亚甲蓝溶液止痛,外涂烧伤湿润膏。

结果术后患者无肛门异物感,结扎线脱落时无出血,愈合后无瘢痕形成、无肛门狭窄,术后肛门不痛或微痛,创面愈合快。

结论综合手术疗法治疗混合痔花费少、痛苦小、创面愈合快、并发后遗症少、疗效满意,最适合在基层卫生机构应用,值得推广。

标签:混合痔;分组结扎;电切除;基底注药;烧伤湿润膏混合痔是农村常见病,影响患者工作、学习,发病时十分痛苦,重者出现贫血、肛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笔者所在医院2000~2010年采用综合手术治疗混合痔患者16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花费少、痛苦小、创面愈合快、并发后遗症少、疗效满意,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2010年采用综合手术治疗混合痔患者165例,年龄20~50岁,均为混合痔Ⅱ度、Ⅲ度,男95例,女70例,病程2~5年。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胸透以及血常规检查,分别做血糖、心电图检查,肠道准备,术晨清洁洗肠,皮试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 U,术前排空膀胱。

麻醉选择连续硬膜外鞍麻或骶管麻醉,笔者认为骶麻安全可靠,易于掌握,介绍如下:患者俯卧位,术者先找到骶骨角,两侧骶骨角连线终点向下约1~2 cm,手感皮下空虚处消毒后,7号注射针头先垂直进针,手感空虚后45°角,刺入骶管,注入空气0.5~1 ml,无阻力后注入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10~15 ml,待3~5 min 后,患者缩肛无力时即麻醉成功。

1.2.2手术操作麻醉成功后,患者截石位,常规消毒肛外皮肤及肛管,铺无菌单,扩肛后查明混合痔痔核数量,分别钳夹标志后向外牵拉痔核,见正常黏膜后7号丝线在正常黏膜处缝合一针,向上提起痔核,黏膜根部切开至肛外皮下后8字结扎痔核,将多余痔核电切除,残端及切开皮下基底处注射1∶1亚甲蓝2%利多卡因溶液。

肛管充填混有烧伤湿润膏的凡士林纱布,肛外创面涂烧伤湿润膏少量,敷料包扎即可。

2结果本组165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扎线3~7 d 脱落,7~14 d创面愈合,肛门处无明显瘢痕形成,无一例肛门狭窄,无一例复发,而且术后患者基本无痛,无一例术后出血和肛内异物感,肛门指诊肛管内无硬结,疗效满意。

3讨论混合痔是普外科常见病之一,手术治疗方法多样,但各有利弊,综合手术治疗方法,采各类手术之长,避之缺陷,互相克服不足,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1,2]。

单纯痔核结扎术,患者有肛管内异物感,十分不适,为结扎痔核所致,而且疼痛,加电切除后肛内异物感消失,同时结扎时切开黏膜及肛外皮肤,缓解了肛痛[3,4]。

传统环切术切除黏膜组织较多,易形成肛门狭窄,分组结扎加电切术痔核之间留有正常黏膜组织,术后愈合快,避免了肛
门狭窄,单纯结扎痔核或单纯电切术,残端易出血,往往需要二次手术止血,两者结合后,无一例术后出血,残端及切开皮肤黏膜处基底注射1∶1亚甲蓝2%利多卡因溶液,松弛了肛门括约肌减少了炎性介质分泌,缓解了术后肛门疼痛,加之创面涂烧伤湿润膏促进了创面愈合,有资料报道,烧伤湿润膏有抑菌、降低细菌治病能力作用,并能减慢细菌生长繁殖速度[5,6],肛内外创面涂烧伤湿润膏,可在创面形成保护膜,据临床观察其具有主动引流的作用,使细菌毒素代谢产物不断排出,有效的避免了创面感染,该药中含有黄连、黄芩、黄柏、蜂蜡、麻油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活血化瘀等作用,可有效改善肛内外创面的局部血液循环,烧伤湿润膏基质中有多种氨基酸、脂肪、糖类和再生物质等营养成分,可为组织再生修复提供局部再生营养,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的再生,起到加速创面生理性再生愈合,减少瘢痕组织形成,故创面愈合后瘢痕很少,肛内外无硬结。

本组165例患者出院后复诊,肛门指诊无一例肛内遗留硬结及肛门狭窄,综上所述,综合手术方法治疗混合痔优点多,患者花费少,而且克服了单纯结扎、单纯电切、环切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简单易行,最适合基层卫生机构开展此项手术。

参考文献
[1]王有美.混合痔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0,20(3):85.
[2]丁海兵.手术治疗混合痔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2):112.
[3]李荣先,尚秀娟,李相臣.微创手术治疗混合痔[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49.
[4]刘筑.注射和电切治疗混合痔570例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03,27(9):808.
[5]张东铭.痔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徐荣祥.当代外科新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