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1. 引言:语言的模糊性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时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不严谨的、不确定的、或不明晰的词语来进行交流。
而语言又是无边无际,变化无常,它可以视不同的语境运用不同的词汇或结构表现出说话者各自的意图和丰富的内涵。
如果没有模糊性,交际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语言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特性。
而精确性和模糊性这对对立的概念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
只用精确的词语来描述一件事或一个客体,语言就会显得过分公式化,从而失去语言应有的生动性、丰富多样性。
2. 模糊限制语的概念: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拉可夫(G. Lakoff) (1972)的开创性专题论文“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一文中。
模糊限制语用来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
拉可夫(G. Lakoff) (1972)将其下的定义是:模糊限制语(hedges)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英语界对模糊限制语的某些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模糊限制语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这都是其它词语无法替代的。
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但对促进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进行有效的交际颇有实用价值。
3.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英语中构成模糊限制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某些形容词、副词、非人称短语,情态动词,感觉动词等等,都可以充当模糊限制语或起到模糊限制语的作用。
模糊限制语的行为不同,所使用的模糊限制手段或方式也就不同。
从语用功能角度来看,模糊限制语可分为两类。
一类模糊限制语对话语结构的内容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或给出一个大体的变动范围,或是对话语本身进行模糊限制,即称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而另一类不对话语的内容进行限制,而是表明话语的内容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即对说话者本人进行模糊制,称之为关系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3.1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影响话语的真值条件,可以改变甚至取消话语的原意。
这种模糊限制语又可分为程度模糊限制语(adaptors)和范围模糊限制语(rounders)两种类型。
3.1.1 程度变动语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在话语中可以把那些接近于正确,但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话语说的得体一些,从而避免武断。
例如:(1)病人家属: what about his ears? Is he still draining fluid?医生:It‟s just sort of crusted… not really draining.从以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医生对病人的症状不敢给予完全肯定,故在症状名词(crusted ears ,draining)前面加上了有关的程度模糊限制语sort of和really,对病人的病情作一大致的描述。
但是,如果他不用模糊限制语的话,他的话语就会显得十分肯定,就成了是耳朵结痴,不再流脓了。
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还有:kind of,somewhat,almost,some,more or less,entirely,quite,etc. 3.1.2 范围变动语在对人或事物进行描述时,人们常常会使用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
这种模糊限制语不考虑所用的语言与现实情况的接近程度如何,而只考虑范围的大小,因为说话人在他的话语中往往会给出较为具体的数字。
(3)He was about six feet tall.(4)The man‟s age was about something between forty and fifty.说话人之所以使用这一类的范围限制语,其原因是说话人不想把数字说得太死,以免与事实差距太大(例3),或是无法给出准确的数字(例4)。
在实际言语交际中,这类模糊限制语可以给听话人一定的数量范围,使他能在这个范围内理解事物,不致于产生很大的差错。
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还有:approximately,nearly,roughly,around,perhaps,or,等等。
3.2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与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不同,关系型模糊限制语并不改变话语的真实条件或原意,如果我们在上面所列举的例子之前加上“Iguess,”或“I think”,句子的真实条件不会改变。
这种关系型的模糊限制语只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说明,指出话语所表达的内容是说话人或别人的看法。
这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也可分成两种。
3.2.1 直接缓和语(Plausibility Shields)直接缓和语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事所作的直接的猜测,或表示说话人对此所持有的某种态度,直接缓和语包括:Ithink, probably, as far as I could tell, seem, wonder, hard to say, I assume, I suppose,I afraid 等。
例如:(5)And I think we can probably just finish the work before evening.(6)I have to believe that he has stomach trouble.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一些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和一些表示犹疑的词语,都可以构成直接缓和语,表示说话人的直接推测或犹疑。
这类模糊限制语常用于说话人对某事情真实程度信心不足,无很大把握或不敢给予肯定,于是,在陈述这些事件时,便加上了“就我所知”、“可能”等词语,使肯定口气得到缓和,表示了说话人的一种不十分肯定的估计或初步看法。
3.2.2 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间接缓和语所表达的内容不是说话人本人的看法或推测,而是说话人引用他人的看法或观点,从而间接地表达说话人的态度。
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主要有:according to,It‟s said that…,someone says,as I known,等等。
例如:(7) There was presumably no acute decrease in heart rate.(8) Mother says that he‟s...he has...he‟s a...in a way a v ery finicky eater.以上例句表明,间接缓和语是通过一些有根据,有来源的说法间接地表达出说话人所持有的态度。
这些依据有时会明确地表达出来(例8),有时则不加以具体说明(例7),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不属于说话人自己的看法。
说话人在话说中使用间接缓和语来做为话语的依据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同意这个依据的,但这个程度到底有多大,在话语中到看不出来。
但由于说话人引用了客观依据,这就使得他的话更具有客观性、权威性。
4.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4.1 提高语用的精确度说模糊语言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似乎有悖于模糊的属性,其实模糊与精确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模糊中蕴涵着明晰性,不确定中包含着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模糊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有时反而会更为准确。
这体现了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
因此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模糊言语往往可能比精确言语更能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更能获得高效的外交效应。
如面对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中国政府在对待台湾主权上,重申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态度。
“决不放弃”自然是可用可不用,最终当然完全取决于台独分子。
这个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精当至极,寥寥数语,不仅表明了我们的宽容与忍让,同时也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在保卫领土完整、捍卫国家主权方面无可妥协的刚强意志和坚定立场。
4.2 增强语用的效率性言语交际是讲究效率的。
信息传递不仅要求准确,而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既快速又节省。
人际交往中,精确语言往往需要“连篇累牍”,而“模糊语言”却只需寥寥数语。
加利福尼亚大学哥根教授说:“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
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
”伍铁平先生在《模糊语言初探》中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你要求别人帮你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人的大致情况即可,如是“中年,高个,胖子,高鼻子,大耳朵,戴近视眼镜”等,假如换用精确语言说他“36岁5个月,身高1. 75米,体重70公斤,腰围1米,鼻高2厘米,戴500度近视眼镜”,你反倒很难找到这个人。
4.3 强化语用的效果性(修辞性)言语交际中因受话题、语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说话人采用模糊语言来应对,其交际效果往往能事半功倍。
如对尚无把握回答的问题,用模糊语言可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像官话中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就是模糊的言语,其功能就是为了给言语交际双方留下一个缓冲的余地;批评指责他人时,模糊语言既能使话语含蓄委婉,又不至于刺激、伤害对方,也会使对方更乐意接受;政治、外事活动中针对一些敏感话题,模糊语常能起到掩饰或回避作用;对不便也不能明说的尴尬话题,模糊语言则可缓解气氛,使双方摆脱尴尬,又不失礼貌。
修辞可以用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准确、鲜明、生动”是传统修辞的基本要求。
而模糊是本该力求避免的。
模糊理论介入后,人们发现,“准确”目的的实现,并不单靠精确,模糊也是达到“精确”目的的重要因素。
模糊修辞所传递的美学信息,所产生的美学效应是丰富俊美的。
4.3.1 强化语言的委婉,含蓄和礼貌性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得体性,即礼貌问题。
“为保证对方的负面面子不受威胁,说话人就要有负面的礼貌策略。
”(何自然,1997:111)出于礼貌原则(Leech1983),说话人有意含糊其辞,使用模糊语或模糊限制语,把话说的模棱两可,拐弯抹角,声东击西。
A:How do you like painting ?B: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m afraid.4.3.2强化语言的灵活性,体现出说话者的幽默与机智在语言交际中,为了照顾面子,避免把话说的太死、太绝,说话人往往使用模糊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以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如官话中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就是模糊言语,其功能就是为了给言语交际双方留下一个缓冲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