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分析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报刊、书籍中或网上查阅、搜集、提炼有关人民代表大会活动的有关资料,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2)初步树立公民要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努力的观念。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难点民主集中制原则设计依据教材分析本框设三目:第一目“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是本框的情景导入,通过四个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活动。

第二目“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的系统表述,对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概述,主要讲什么是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体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等。

第三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是对上面内容的延伸和归纳,主要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国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学生分析从高一学生心理特点来说,由于每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备受全国上下关注,青年学生由于其对新事物的敏感、好奇、热情等心理特点,对于本课所涉及的热点问题,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后,学习迫切希望探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无论是从知识角度还是实践角度,高一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是比较生疏的。

设计思路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增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思考、研究和讨论中既能充分表现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又能充分体现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并初步培养高一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总体的意图是通过学生关注的两会话题导入课堂,并整体感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原理用于分析理解政治现象,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在内容的处理上还力求做到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统一。

本课最后设计的探究活动,试图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感,初步树立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实践的观念。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导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播放视频《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引出问题:(1)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长为什么要向全国人大作工作报告?(2)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是怎样通过选举法修正案的?(3)该案的通过如何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观看视频,引发思考,发表见解。

用刚刚发生的热点大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视频材料让学生整体感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讨、生成、构建新知识探讨、生、构建新知识(一)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1.政体(1)政体的含义(2)政体与国体的关系(3)我国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疑推进新课(1)“忆一忆”我国的国体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2)除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还有哪些国家机关?(3)引出学生看课本P60的图片(4)PPT:我国国家机构示意图、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等国家领导人的头像图1、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思考,回答。

2、学生看书P59“专家点评”2、讨论,得出结论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国体就是国家性质;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是国体的反映。

1、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2、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兴趣(1)让学生对国家机构有初步的了解。

(2)让学生对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有初步的了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1)含义(2)表现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1、直接提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最重要的特点?2、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什么是民主集中制?3、展示PPT,图示分析民主集中制的三个表现,4、结合视频《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探讨:结合选举法修正案的通过说明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开展活动的?5、PPT:典型题例6、探讨:“开门立法”,问计于民,是我国近年来立法工作的重要特点。

辨题:“开门立法”就是人民群众立法。

7、教师点拨:“开门立法”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直接立法,人民群众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法定的程序才能成为法律。

1、学生回答2、学生看图示,在课本中划出关键词3、学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权力;对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4、学生思考、互相讨论并回答5、学生生成知识:“开门立法”,体现了国家权力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通过图示,回归课本,直观明了,增强学生的理解,加深记忆2、用一个材料,回归生活,使得整个课堂内容给人紧凑、浑然一体的感觉,学生印象深刻。

3、强化训练,验证教学教学效果,加深理解4、在争论、讨论、辩论中理清头绪,理顺知识、建构新知识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1、PPT:我国中央国家机关示意图2、结合视频《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探讨:(1)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长为什么要向全国人大作工作报告?(2)展示PPT(结合上述材料出4道连环选择题)5、探讨:在人大开展视察工作时,经常听到一句话:不直接办理。

那么人大监督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6、展示PPT:09广东高考辨析题: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政府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政府的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

7、教师点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府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的监督,这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直接提问1、学生看书P59,并分析国家机关的关系2、学生互动、探讨、回答3、学生互动,思考回答4、共同探讨5、生成知识: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权力属于人民。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依法行政,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学生看书回答,得出结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1.反馈预习情况2、用一个材料,回归生活,2.问题环环相扣。

不仅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又降低问题难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探讨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4、通过高考题回放,使学生亲临其境,培养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提升能力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地位(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决定因素: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引导学生回应:国体与政体的关系2、引导下学生探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是适合我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3、教师点拨1、学生阅读课本,生成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2、学生阅读课本,学生互动,讨论交流,回答3、学生回归课本,划出知识点1、通过学生的阶段性归纳,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同时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比较自然,水到渠成。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2.在探究中掌握知识:3.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整理知识点,克服知识的零散性。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内容展示本课知识结构1、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学生做笔记并当堂记忆主干知识总结本课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学习评价区分几个概念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1、PPT投影题目2、提问3、共同评价1、学生认真完成2、回答3、自我评价巩固知识拓展思维课后综合探究回归生活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请你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出谋划策。

学生研究性学习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并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框的教学总体的意图是通过学生关注的两会话题导入课堂,并整体感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通过这样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一材多用,教学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争论、辨论中突破难点、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教师边设问边引导,师生共同探究,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为强化并检验教学效果,本课设计了较多的练习题,学生在做题时花了不少时间,学生自主探讨的时间过少,影响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