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科版必修二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作业2

浙科版必修二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作业2

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1.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合的是()A .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造成的B.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D【解析】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造成的,如多倍体的形成,A 正确;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喷洒农药选择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 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下列与进化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某地区林场施用农药后导致产生具有抗药性的松毛虫个体B.达尔文从种群层面科学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C.兰花细胞长的花矩与传粉蛾细长的口器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某生物必需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进化为新物种【答案】C【解析】抗药性的松毛虫个体在没有使用农药之前就已产生,农药对其进行选择,使其生存下来,A错误;达尔文只是在个体层面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错误;兰花细胞长的花矩与传粉蛾细长的口器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能形成新的物种,出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对进化理论的认识,错误的是()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一样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种群密度的变化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无影响作用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二者都认为变异不定向,自然选择定向, A 正确。

“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

种群密度的变化会影响种群生存,从而影响基因频率,C错。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保留相关基因型和基因频率,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选择是进化的动力B.自然选择是环境对不同基因的直接选择C.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表现为基因的多样性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选择提供材料并决定进化方向【答案】A【解析】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的动力,A 正确;自然选择是环境对不同表现型的直接选择,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表现为物种的多样性,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环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捕食和被捕食有利于生物的共同进化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自然选择的可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D.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同时出现【答案】A【解析】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所以捕食和被捕食有利于生物的共同进化,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是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往往先出现地理隔离,再出现生殖隔离,D 错误。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狮虎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和灰色桦尺蠖发生的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 松鼠,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答案】D【解析】不同物种间可能进行杂交,但后代不育,A错误;黑色和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错误;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基因频率不变,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 松鼠,由于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正确。

【点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两个标志”:(1)生物进化的标志: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2)物种形成的标志:两个种群之间出现生殖隔离。

7.(2012?江苏)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共同进化的过程,A正确;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B正确;C、外来物种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既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D、突变的可遗传性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故选:D.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8.下图示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0 时间A.通过捕食,甲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乙种群B.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C.甲种群对乙种群的进化起抑制作用D.甲乙种群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形,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所以通过捕食,甲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乙种群,故A正确。

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因为其是做为食物来源,故B正确。

甲种群对乙种群的进化有促进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故C错误。

甲和乙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9.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等,不管哪种隔离都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例如染色体变异后产生的新物种,B错误;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隔离概念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D.生物的某一器官必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答案】B【解析】拉马克关于进化的观点主要有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生物的某一器官必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B错误。

【考点定位】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拉马克的进化观点虽然是错误的,但他却是第一个提出进化观点的人,为后人尤其是达尔文奠定了基础。

11.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A、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如AA和Aa的适应性相同,Aa和aa的适应性不同,B正确;C、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正确;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D错误.故选:D.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2.(2015春?张家口期末)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答案】【解析】试题分析: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错误;②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③④变异是不定向的,③正确;④错误;⑤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变异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故选:B.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13.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中,杂食性的红鳍银鲫主要生活在水体中层。

人工养殖时,主要投喂水蚯蚓、红虫和菜叶等饵料。

请回答:(1)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工池塘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生物,群落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输入该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红鳍银鲫成鱼银鳞闪亮具有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 价值。

红鳍银鲫种群大小的变化会改变其______________ (填“基因”、“物种”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