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系别:班级:
学号:联系方式:指导老师: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
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必须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是学习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
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才能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键字: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多样性发展环境
正文:
社会主义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探索,争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去。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讲一些“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
也就是说,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作用表现如下: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
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
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所有这些认识,对我
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又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看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然而,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有这几方面: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
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
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
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
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也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回,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还有的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
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最关键的是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从具体的国家来说,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适时地改革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总之,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真理。
但是在认识这一真理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
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这种多样化的趋势,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从世界历史
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牛机和活力。
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环境
在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上,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致力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本质所决定的。
而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大力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特别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和推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由我们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体现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品质,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私利的本质决定的。
而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奉献,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不断提高。
事实求是和为人民服务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真”的本质,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善”的本质。
当我们满怀科学精神,一往无前地去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真”、“善”本质时,一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的画卷就俨然打开了。
我想就此与大家共勉,为早日绘成这幅美丽的画卷而勇敢的追求真理!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