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田扶贫致富之路

和田扶贫致富之路

发展和田县吐沙拉乡地毯产业的调查与思考摘要:关键字:正文: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人们所垂青。

追溯历史,最早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是在1959年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古精绝国故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块地毯残片,经研究东汉时期就开始生产地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后经过考古学家不断地考古与挖掘,地毯原始的制作工艺及原貌渐渐的清晰、完整。

东汉永元年间班超出使西域,他哥哥班固曾写信让班超以丝绸三百匹来换取西域地毯,使它不仅具有长远的历史,而且在国内享有了很高的声誉。

1949年我国成立后,在和田县吐沙拉乡这项民族传统的产业一直没有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始终沿袭着家庭小作坊的古老发展模式。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的帮助和市场的日益扩大的需求,生产规模和制作工艺才开始发生了改良。

首先在规模上,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艺的投资,在和田县吐沙拉乡建造地毯手工艺学校,制定出口战略;在工艺上,采用了酸性媒介染料和蒸汽染色声染工艺,丰富了染色毛纱的种类,能染出400多种不同色彩,使地毯图案设色更加绚丽多彩,协调明快,能适应不同客商的爱好,被多个国家称为“东方式地毯”,热销美、英、德、法、日本、意大利、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市场经济兴起,已发展大农业为主的多元化农村经济成分不断开发利用,对农牧民群众的发展毛革业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 年代,由于普通农副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经济效益低,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首要。

通过积极探索研究,发掘本土内在的优势,确立了以稳粮增棉为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民族工艺地毯的发展思路。

一、和田吐沙拉乡民族工艺地毯产业的基本概况(1)和田吐沙拉乡民族工艺地毯的历史(2)自古以来就有“地毯之乡”美称的地吐沙拉乡,在世界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人们称他为卡其地毯。

1、文献记载:战国时期《逸周书》、《禹贡》,汉代《汉书》、《三辅黄图》三国时期《异物志》,唐代《一切经音义》、《大唐西域记》,宋代《广韻》、《元史》,明代《正韻》等书对两千多年前新疆传统地毯发展的历史沿革作了记载。

据东汉时期文献记载,居住在西域的人们织出了与地毯组织相类似的毛织毯,他们把这种织物称为罽,褐,氍毹(音qu shu)、毛席、毛褥等,它可能就是聚居在西部地区的羌、氏、小月氏以及塔里木盆地民族称谓地毯的词语或方音。

到了元代、清代,地毯业进入全盛时期,新疆传统地毯已开始向欧洲出口。

(2)和田县吐沙拉乡基本地理情况吐沙拉乡位于和田县南面,距市城区3公里,地处城郊,交通便利,具有发展城郊经济和民族工艺地毯业的优势。

全乡共辖19个行政村,2个农场,1个牧场,168个村民小组,共户数8211户,人口40152,其中农业人口37964人,总面积62000亩(包括新开荒地10000亩),起重工耕地面积51080亩,人均占有耕地约1.4亩。

201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641.51万元,年人均纯收入891.38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120.38元,增长13.5%,仅地毯一项人均收入205.4元,占人均收入的23%。

粮食收入人均113.51元,占总额12.7%,棉花120元占11.4%,蚕桑18.5元,占总收入的2.1%,畜牧业83.82元,占9.4%,园艺业(包括瓜果蔬菜,庭院经济)671.2元占8%,加工、交通、运输建筑122.7元占13.7%,商业饮食服务业105.05元占11.79%,其他69.2元占7.76%。

第一产业占43.6%,二三产业56.4 %。

改革开放后吐沙拉乡的在政府推动下的历发展21世纪初期和田市政府根据城乡结合发展,综合本土特色产业的优势,针对农副产品市场不景气,经济效益低,农牧民增收难得问题,积极展开调查研究,把发展乡村经济的目标定在了以地毯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上,尤其是该项发展民族手工艺地毯前景十分广阔、优势突出。

首先吐沙拉乡是和田地毯的发祥地,该乡的卡其村最为著名,在世界的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人们常称为卡其地毯,具备优越的国内外营销市场。

其次,发展地毯相对其他产业投入少,见效快,农户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编织地毯,做到双管齐下,全乡有45%的农民具有编织地毯技术,76%的农户具备织毯设备。

此外,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扩大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最后,织毯毛线自产119.16吨的基础上,其余的全部地毯羊毛市场。

2012年地毯发展状况:全乡农户7958户,从事织毯的农户3700户,占总户数的46.5%,织地毯人口11142 人,占总人数的30.7%。

全乡有地毯支架6354个,木制的6022个,钢铁架332个。

家中有2个支架以上的农户有714户,农户办小型制毯厂的有20 余户,最多的有30个架子,最少的一户有15 个架子。

直至2012年全乡总织地毯19.34 万平方米,其中中高档的地毯7.74万平方米,普通地毯11.6万平米,平均每平方米地毯收入39元,总纯收入754.26 万元。

仅地毯一项全乡人均收入205.4元。

专门从事织毯典型专业户年均收入7200元。

收入较低织毯户也在1500元左右,由此可间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该乡加勒瓦格村的肉孜尼沙汗家,过去也是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其经济收入很低,生活困难,1990 他家开始学习纺织地毯,当时只有木头架子,一年织上大小不等的地毯约为18平方米,随着资金的滚动,逐渐扩大生产规模,2012织地毯1200平方米,年均收入7200元。

不但通过织毯脱贫致富,而且还帮助左邻右舍的村民学习纺织地毯,2012招收贫困户子女学徒工22人,招收孤儿10余人,厂房由过去的几平方米的土屋变成了200余平方米的小型砖木结构家庭地毯厂,织毯机子全部换成标准的钢架。

织毯户肉孜尼沙汗告诉我们:“现在织好的地毯不用拿到集贸市场上去卖,而是专营地毯者直接上门取货,有的外国客人也来家里直接购买地毯,也有的客户通过电话取货,地毯供不应求”,尤其是国内外客户对和田手工地毯更是情有独钟。

为此,大力发展地毯农户信心十足,决心很大,十分有利于地毯业生产规模。

肉孜尼沙汗本人2012年被评为“全疆劳动模范”和“优秀农民企业家”,并受到自治区领导的接见慰问,使他致富决心更大更有自信,积极响应江总书记提出的“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指导思想,致富不忘众乡亲。

四、新疆传统地毯工艺濒临衰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新疆传统地毯,其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原生态的民间工艺(新疆传统地毯)被边缘化、异化。

目前,新疆传统地毯的制作工艺与现代市场供求正处于急剧缩小的态势,据对和田地区洛浦县玉龙喀什镇的塔玛沟买勒村(地毯村)织毯老工匠阿不拉·居来提的调查:现在巴扎(市场)上看到的地毯大都抛弃了传统的工艺,掌握传统织毯工艺的传人和地毯图案设计师愈来愈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疆传统地毯的市场占有份额在减少,其经济价值被弱化,加之新材料、新工艺的挑战,使新疆传统地毯的发展举步维艰。

新疆传统地毯生存与发展遇到的困境说明,民族民间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大变革时代,在经济全球化、技术标准化的大背景下,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新疆传统地毯及其工艺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与物质生产、消费领域的标准化,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已经显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艺术超出地域限制遍及世界,为更多的人所感受、体验,已成为当今的现实。

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文化挑战,导致了当代受众逐渐产生审美取向的时尚化和趋同化,这就必然冲淡了群体对包括新疆传统地毯在内的民族民间工艺个性化美学特征的认同。

二是随着全球化、传媒大众化的到来,民族民间文化曾有的相对封闭、互相隔离的状态逐步被打破,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与文明形态的多样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全面发展的大趋势,实现文化艺术风采共呈、多元并存,正是当代人群所期盼、所追求的。

正由于此,文化市场几乎被占领,受众几乎被占有,因而民族民间工艺(传统地毯)受到极大冲击。

三是民族民间文化一经形成,便以极大的潜在惯性对人们的文化审美心理起着共塑作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自足性,这种相对的自足和自重,存在于各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地毯)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形式,它是本民族人们精神世界与生存状态的生动写照,往往根系极深,世代相传。

由于民族民间文化自身形态的特殊性,自然会在传播与交流方面出现障碍。

四是在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上,创新不够。

如上所述,面对新疆传统地毯工艺濒临衰落的状况,研究其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应正确认识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文化保护是前提,传承是基础,传承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发展是目的;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创新。

五、政府为何要保护地毯的发展?五、政府职能作用一、宣传乡党委,政府从本乡地毯生产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研究市场,针对客户需求,一是加大对织毯户的宣传,紧紧抓住和田驰名中外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及独特的优势大力宣扬,而是针对部分对地毯发展前景认识不够,盲目织毯,不求质量,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到和田的地毯声誉。

通过采取开展交流会、座谈会,组织典型织毯户农民发言,讲经验等形式,从而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发展地毯业内在的潜力优势。

向高质量,设计新颖,工艺考究等方面发展,永葆和田地毯的美名。

二、引导政府进行积极协调引导,打破过去分散的织毯技术,尽可能的把织毯农户相对的集中在一起,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各户织自己的地毯,这样有三个方面的发展优势;一时打破过去那种封闭式的织毯模式,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交流,达到织毯技术提高的目的,而是为今后壮大其生产规模打基础,同时有利于形成营销渠道,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三十通过大家面对面的互相观摩学习可以提高织毯质量。

过去因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又不会算账,不求质量而是盲目织毯,有的织毯户还把市场上的劣质毛线够来织地毯,指出的地毯每平方米之收入50元至80元左右,除成本外没有利润可得。

那些市场经济意识强的农户织中高档地毯,每平方米获纯利润80-100元,丝质地毯每平方米收入500-800元左右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对未来地毯业的发展增添了更广阔的前景,市场观念得不到不断更新,真正实现以质量取胜,以科技求发展的目标。

三、政府出台优惠政策1、在资金上给与帮助,主要采取内外援助的办法:一是政府积极协商金融单位给与贷款倾斜政策;二是政府尽可能把扶贫资金以扶持发展地毯业为重点项目投入;三是以扶贫办开展的小额信贷项目为农户提供资金;四是通过妇女项目办争取加大外援资金的六个村已初见成效2、政府在建厂、生产上实行扶持优惠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