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之路中富兰克林清教思想初探
姬 东 吴释冰
内容提要: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北美殖民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见证了清教主义逐渐没落并最终被启蒙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变迁。作为美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清教主义自
然不是他的主流思想,但在他的作品中仍然显露出了这一宗教思想的遗迹。在名作致富之
路中,他所提出的勤奋与节俭两大核心道德规范,正是他受清教劳动天职观和禁欲主义思想影响的明显表征。然而由于时代环境以及个人价值倾向的影响,他在文中所表现出的清
教思想发生了变异,表现出实用主义色彩和理性化特征。
关键字:富兰克林 致富之路 清教主义
美国文学史家罗伯特!斯宾勒在他的美国文学的周期一书中评价本杰明!富兰克林时
说道:∀富兰克林早在威廉!詹姆斯给实用主义下定义前就认为,一切有效的方法都是真理##(他)的一切向上攀登的活动都遵循着这一信念##把它当成宗教信仰∃(12)。这一评
价反映出了富兰克林作品具有世俗性与实用性的突出特点。然而,作为北美殖民时期最重
要的作家之一,富兰克林不得不受着特殊时代环境的影响。18世纪,在逐步走出宗教狂热
的的北美,宗教对人们精神生活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而在富兰克林的思想中也不可
避免地存在着这一遗迹。他曾在自传中坦言,虽然对宗教热情不高,但∀从来没有因此放弃过宗教原则∃。在所有的宗教之中,他∀对宗教一概敬重∃,但是∀敬重的程度有所不同∃
(富兰克林76),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清教。清教主义深刻地体现在他的诸多文学作品
中,尤其是他的名作%%%致富之路。致富之路创作于1757年,后来成为次年穷理查德年鉴的序言。整篇文章几乎精选
了前25年年鉴关于德行、经济等方面的箴言警句,这些∀教诲性箴言要比富兰克林时代所
有牧师说教的总和还要多∃(富兰克林3),不仅在当时深受殖民地居民的欢迎,而且至今仍
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其中大多已成了经典的美国式道德规范。在这些道德规范中,富兰克林着重倡导∀勤奋∃与∀节俭∃&,这正体现了清教的劳动天职观和禁欲主义对他思想的影响。
然而,由于富兰克林的思想同时受着时代环境以及个人价值倾向的影响,因而体现在他的作
品致富之路中的清教思想已不再是传统刻板的、纯粹的清教思想,而是打上了时代性与个
性化的印记。
北美殖民时期的清教文学
致富之路创作于北美殖民时期,这一时期见证了清教主义在北美,特别是新英格兰的!72!致富之路中富兰克林清教思想初探
姬东,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现就读于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美国文化研究;吴释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助教,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兴起、发展与逐渐衰落。清教在17世纪上半叶的北美居于绝对霸主地位,盛极一时。然而
进入70年代,清教却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在新英格兰占据统治地位的清教公
理派受到许多其它教派的挑战;另一方面,新英格兰地区的商业发展也加速了清教的衰落。从17世纪70年代到18世纪初,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处于逐渐衰落过程中。虽然18世纪
30--40年代这一地区的清教曾出现过一次复苏,掀起了一阵∀宗教大觉醒∃运动,但这却
并没有使之恢复往日的辉煌。到18世纪中叶,清教已经大大衰落,但由于它对北美早期发
展的深远影响,因而并没有死亡,它的某些观念还在后来的独立战争中起过积极作用%%%甚至到19世纪,它还有一定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北美社会影响之深远同样表现在这一期文学发展的特点上。在殖民地初创
时期(17世纪初)诸多流行的作品中,反映宗教内容的作品影响最大,其中最突出的是清教文学。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流行的作品的作者大多是虔诚的清教徒,有的甚至就是清教研
究专家;另一方面,宗教活动是早期移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他们对宗教类书籍的需
求很大,有些清教徒甚至认为人们必须而且只应读宗教书籍。正因为如此,有人将北美的
17世纪称为∀宗教文学的世纪∃,而将新英格兰的这一时期称为∀清教文学时代∃(Abel12)。然而随着清教在新英格兰的逐渐衰落,清教文学也随之走向没落。尽管乔纳森!爱德华兹试
图用更加生动的文学手段极力宣传他的清教复兴思想,也没能挽救已走向末路的清教文学,
它逐渐被当时正在兴起的充满理性的政论文学所代替。
富兰克林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理性思想逐渐取代清教思想的时代。虽然他通常被认为是具有时代转折性的人物,是∀美国启蒙运动,即理性时代的象征∃(斯宾勒11),但是在他的
思想中清教主义作为一个隐性的元素仍然发挥作用,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也存在着清教主义
影响的痕迹。一方面,当时清教文学虽然无法挽回地走向了衰落,但在那些清教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北美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后一块福地,移民应该为建设开发这块土地而艰苦奋斗,从
而最终获得上帝的救赎的清教精神对以后的文学发展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
富兰克林早年的经历也使他在创作时不可能彻底地摆脱清教主义的影响。
富兰克林出身于新英格兰波士顿的一个普通的新教家庭。父亲是个虔诚的清教徒,早年为追求宗教理想携全家移居北美波士顿,母亲则是当时新英格兰一个清教领袖的女儿。
由于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波士顿是当时清教最盛行的地区之一,所以富兰克林很小就
接受了清教长老会的教育,并且阅读了许多清教的书籍,他对其中一些经典著作推崇倍至。如他在读书中曾提到:∀读了天路历程很开心,我第一次收藏的便是分册装订的约翰!班
扬的作品∃(转引自杨自伍2)。∀另一本是马瑟博士的,叫做行善文集,或许是这部书给了
我一次思考的机会,对我未来生活的主要事件产生了影响∃(杨自伍3)。众所周知,天路历
程是迄今为止全部清教文献中读者最广泛的一本著作,而行善文集的作者∀马瑟博士∃指的就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清教作家科顿!马瑟。
富兰克林少年时代所受的清教思想的熏陶虽然最终没有令他成为清教的代表人物,而
是成为了一名自然神论者,但是清教思想作为一股潜流却一直在他的思想中存在并发生作用。由此可见,若要强称富兰克林是一位清教作家确实武断,但是如果在研究他的文学作品
时忽视了他的清教思想也必然有失偏颇。!73!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6期致富之路中的清教思想分析
富兰克林的清教主义倾向深刻地体现在他的作品致富之路中。他以亚布拉罕神父的谈话为引子,借理查德之口,通过大量简单易懂的格言警句,提出了∀勤奋∃和∀节俭∃两大核
心道德规范,并将二者视为他所认为∀必需的或可取的美德∃(富兰克林78),而这两者也正
是清教劳动天职观和禁欲主义所极力倡导的。
根据清教教义,人受原罪的牵累,丧失了一切随获得拯救的意志能力,只能听从上帝的判决。基督耶稣用自己的鲜血感动了上帝,从而为一部分人换来了获救的机会。上帝出于
仁慈,在时间开始前就选定有限的一批人作为救赎的对象。这些上帝选民的原罪将得到宽
恕,成为正直的人,并将获得永生。然而没有人能知道自己是否成为上帝的选民,但是可以通过对上帝的坚定信念被上帝选中,从而死后加入圣者的行列。为了能最终获得天恩,信徒
一方面必须重视不断地内省,抑制自身的欲望以战胜一切尘世的诱惑。在此过程中,劳动被
公认为是一种抵御清教所认为的各种世俗诱惑的特别手段;另一方面必须将增添上帝的荣
耀作为生活的主要目标以显示对上帝的虔敬,而为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虔敬正当地生活、辛勤地劳作。由此可见,社会劳动成为了上帝赋予他们的职责。
清教的这种劳动天职观深刻地影响了富兰克林的思想,这着重体现在他对勤劳的大力
倡导上。如他曾在自传中把勤劳看作是自己必须努力培养的十三项美德之一,并将它明
确为要∀珍惜时间,勤于做有益的事,去除不必要之举∃(富兰克林78)。这一思想与清教劳动天职观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将勤劳当作一种美德。清教主义认为辛勤地劳动本身是上帝
规定的生活目的,它既是增加上帝荣耀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上帝选民资格的明显表
征,因而社会劳动对于清教徒来说似乎就符合了上帝的意愿,勤劳也就自然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一种美德。在文中富兰克林也对勤劳这种美德大加歌颂与赞赏。他提出∀只要勤奋就不
会和饥饿有缘∃,∀勤奋是好运之母∃(165),∀勤劳给人以安适、富有而且受人尊重∃(166),等
等。在他看来∀上帝把一切赐予勤勉∃(165),而这里的∀一切∃按照清教劳动天职观的观点就
是由上帝的眷顾所带来的∀永生∃,因为勤勉是一个人对上帝虔诚的标志,是成为可见圣人的必要条件。
为了进一步说明勤劳这一美德的重要意义,富兰克林在文中把它的涵义具体化为三个
方面。首先,他反对好逸恶劳。文中,他将懒惰与人的生命和建业等相联系,指出∀懒惰使人得病,由此必然缩短寿命;懒惰如同锈蚀,要比劳作更快地消耗生命∃,∀懒惰难建业,勤奋易
成事∃,等等。通过对懒惰的批判,他旨在警告世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不自助的一种表现,因
为∀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的人∃(164)。富兰克林的这一思想与清教主义劳动天职
观有一定的联系。清教劳动天职观认为尽管上帝的选择极端地神秘,没有人会知道自己是否入选,但是上帝垂青于按照选民标准生活的人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因此,为了争得入选
的机会,信徒就必须在即使不知自己是否入选的情况下通过虔诚正当地生活、辛勤地劳作为
上帝增添荣耀。从这一点上来看,富兰克林的∀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的人∃思想,似乎就来源于清教徒所信奉的上帝垂青于按照选民标准生活的人的教义。清教劳动天职观也
批判懒惰,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帮助自己,表现为整日∀懒惰或无所事事∃(164),就会因为不
能给上帝带来荣耀而遭到上帝的不满。即使他原本是上帝的选民,也会在他悔罪和自新之
前被上帝剥夺了赐予他的天恩,因而不愿劳动成为没有获得恩典的象征。!74!致富之路中富兰克林清教思想初探他反对浪费时间。文中他指出∀你若热爱生命,切勿浪费时间,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164)。∀时间∃之所以等同于∀生命∃,从清教劳动天职观来看,在于人短暂一生的一切社会
活动都应为了增添上帝的荣耀。人的一生无限珍贵,如果人不能抓紧时间更多地增添上帝的荣耀,就可能失去寻求上帝救赎的机会,即注定∀永亡∃;而如果人在有限的生命中真的给
上帝带来了荣耀,成了上帝的选民,那么他死后可以获得∀永生∃,而他的这一生也才是有意
义的。因此时间对于清教徒来说是无价之宝,每一个小时的丧失都意味着为上帝增光的劳
动的损失,而浪费时间则更是∀首要的、而且原则上是最该死的罪孽∃(韦伯148)。与清教的时间观念相似的是,富兰克林也提出了∀时间是万物中最可宝贵的∃、∀浪费时间就是最大的
挥霍∃的思想。继而他又将这一思想形象化为∀睡觉的狐狸抓不着鸡∃,∀你可在坟墓里睡个
够嘛∃(164)等箴言。他的这种时间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清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他倡导持之以恒。根据清教劳动天职观,人们无法知道自己是否会成为上帝的选民,只
能对上帝的召唤作出反应。为了表示对上帝的绝对忠诚,信徒必须通过不断地内省来战胜
一些尘世的诱惑,以每天辛勤的劳作来增加上帝的荣耀。然而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十分地
艰辛,需要信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则有可能功亏一篑。清教所要求的这种持之以恒精神在文中被富兰克林世俗化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凭着耐心加勤奋,老鼠也能啃断钢
丝绳∃,∀轻砍细凿能倒大树∃,等等。他指出∀倘若持之以恒就会大见成效∃(165),如果以清
教劳动天职观来解释其中的∀大成效∃指的就是获得天恩,即成为上帝的选民。
清教劳动天职观的影响使富兰克林将勤奋作为需要大力倡导的道德规范,然而他认为∀若让勤勉有更大的成功机会,还得加上节俭∃,因为∀一个人如只知赚钱而不知节俭,那么他
的一生就不得有一时的闲适∃(165),这正好体现了清教禁欲主义对他世俗观念的影响。
清教禁欲主义认为人仅仅是受上帝所托管理物品,因此他必须像圣经寓言中的仆人一样,把每个托付给他的便士入账。如果他的花费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不是为了增添上
帝的荣耀,那么哪怕花费得很少,结果也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清教徒崇尚俭朴而清心寡欲
的生活,反对浪费。
清教的这一思想对富兰克林的影响表现在他强烈地反对各种形式的浪费,认为花费要于人于已有益。在文中他首先反对奢侈引起的浪费。清教禁欲主义认为,一切为增强身体
机能所必须的娱乐活动才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种∀不受约束的冲动的自然表现
手段∃,那就值得怀疑;而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纯粹享乐的手段,或者当作∀唤醒自豪感、原始本能或不合理赌博本能的一种手段∃,那就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所以∀冲动式的生活享乐既
会导致人们逃避职业劳动,也会使人们背离宗教∃(韦伯159%160)。在文中富兰克林正批
判了那种时而放纵一下自己,∀不时喝点酒、饮点茶、吃得好一些、穿得漂亮些,时常去娱乐一
番,没什么大不了∃的∀冲动式的生活∃,认为那会∀积少成多∃,因为∀成日美食佳肴,日后必成乞丐∃,因而提醒要∀防患于未然∃。他警告读者∀贪色和嗜酒,玩耍和欺诈∃(167)这种∀不受
约束的冲动∃行为必然∀促使财富减少,贫困增加∃;而为了∀纯粹享乐∃的∀奢侈品使堂堂绅士
穷困潦倒∃(168)。他还反对虚荣引起的浪费。这里他所批判的虚荣正是清教禁欲主义所认为的诸多肮脏
生活名义下的一种欲望。清教主义强调,检验一个人是否真的对上帝绝对地忠诚,就得看他
是否能抑制住个人内心的欲望从而抵制住世俗的一切诱惑,就像班扬天路历程中的那个
圣徒一样。虚荣作为其中的一种诱惑,是上帝用来检验信徒是否真的虔诚的手段,如果信徒!75!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