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风貌特色解析_夏青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风貌特色解析_夏青

·150·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风貌特色解析夏青1,许熙巍1,徐萌2,崔楠3(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3.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研究总院,天津300072)摘要:五大道是天津最著名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其独具特色的异域空间形态、风格多样的建筑风貌以及特殊的社会人文背景使其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成为展示天津城市多元文化交融特色的重要窗口。

文章从规划与空间认知的角度,对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形成、空间形态、规划思想及其风貌特色进行了解析,借以诠释五大道历史街区所特有内涵与魅力。

关键词: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空间形态;规划思想;风貌特色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339(2012)02-0150-06收稿日期:2011-03-05.基金项目:天津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GCWBGC27000);天津城乡规划系统重点资助项目(2010-KJB-20).作者简介:夏青(1955—),女,教授.通讯作者:夏青,2373@vip.sina.com.五大道是天津近代租界时期形成的历史街区,主要指在原英租界的西北区域中东西方向并行排列六条街道(现为和平区内的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和马场道)内的所属区域,占地约140公顷,目前也是天津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由于这几条街道空间形态独特,集中了大量风格各异的花园别墅和名人宅邸,因此天津人形象的把这片特殊区域称之为“五大道”。

五大道是在天津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受外来文化语境影响的近代历史街区,不仅人文背景与中国近代发展史关系密切,其街区结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等也直接体现了当代世界规划与建筑思潮,并对天津城市文化和风貌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8月,五大道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成为全国2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一、五大道的形成与演变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英国率先在海河西岸划地约30.7公顷开辟租界区。

之后,法、美、日、德、意、俄、奥、比等其他八个国家也先后在海河两岸开辟各自租界区,使天津成为中国开辟租界区国家最多的城市。

为了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英国先后三次扩大其租界区规模,到1903年,英租界区面积已经达到410公顷,成为天津最大的外国租界区[1](见图1、表1)。

2012年3月Mar.2012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14卷第2期Vol.14No.2第14卷第2期夏青等: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风貌特色解析·151·1903年前,五大道地区还是天津西南城边的一片坑洼沼泽地,英租界第三次扩张后将五大道所在区域扩展至英租界之内,确定其主要功能为居住,并在吹泥填地中启动了五大道早期的开发建设。

首先,英商在临近五大道西侧修建了别墅和赛马场,并修了一条连接整个英租界区通向赛马场的道路———马场道。

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建最早、最宽、最长,也是最漂亮的马路。

之后,成都道、大理道、睦南道、常德道和重庆道(当时命名为新加坡路、香港道、科伦坡道、爱丁堡道和伦敦路)等东西向主道和若干南北向联系道先后建成,五大道的街区空间格局就此形成,由外国建筑师设计、满足外国人居住需求、体现西方各国建筑风格特色的花园别墅开始在此兴建[2]。

1929年之后,随着市政管网、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园绿地的逐步完善,五大道优越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吸引了众多中国政要及社会名流在此置地建宅。

据统计,约有50位在中国和天津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政要和社会名流都曾在此置业或居住。

由于这些达官显贵社会地位显赫或经济实力雄厚,其所建住宅大多追求新异和奢华。

至19世纪40年代,五大道地区成为区域面积最大、花园洋房最集中、名人宅邸最多的高档居住区。

1949年之后,五大道中的部分房产转为公有,不仅有机关单位进驻作为办公之地,普通居民也通过分配进入五大道区域内居住,使五大道的社会结构及功能都有所改变。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加,五大道居住环境逐渐恶化,致使原来环境幽静、树木茂密的花园洋房逐渐沦为拥挤、混乱和破旧的大杂院。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这个时期建筑及院落空间损毁严重,但历史形成的街区空间格局和形态基本保持完好,为后来街区的整体保护奠定了基础。

作为天津历史街区特色的重要代表,五大道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风貌特色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对五大道的保护工作成为天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中之重的工作。

多年来,政府通过功能置换、疏解人口、修缮房屋、完善公共设施、改造街区环境、提升活力等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使这个蜚声中外的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得以较好地保持与恢复,成为展示天津多元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见图2。

图2现五大道历史街区二、西方规划思潮对五大道形成的影响1903—1930年代间,是五大道从开始建设到发展成熟的时期,街区规划也经历从自然延伸到统筹规划的过程,规划思想与模式体现了当时世界及英国规划潮流的变化。

在早期英租界建设中,除了原定界中有一定的规划指导外,如路网体系、用地功能以及地块出租编号等,后来基本就是路网格局的自然延伸,并没有明确的规划思想与用地功能布局,直至19世纪20年代之后才有改变。

20世纪初,正值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变革时期,欧美国家出现了花园城市、乌托邦城市、城市美化运动、有机疏散以及社区等新的规划理论和思潮。

就英国本土而言,1909年英国颁布《城市规划法》,不仅标志着英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确立,同时第一次提出控制城市居住区的土地开发,要求地方当局编制城市规划设计。

同样,英国在殖民化过程中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英国殖民城市模式。

如:提出殖民城市规划建设模式的目标、推出土地授予和分配制度、确保城市规划先于城镇建设、规定城市规划的标准和布局、预留公共用地和绿化带、避免过度商业开发等[3]。

这些规划思·152·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想在天津英租界推广界中也开始得到体现。

对比天津1913年版和1925版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城市规划思想对英租界区规划格局变化的影响。

1913版地图中,整个英租界规划的路网结构基本没考虑功能分区和斜穿而过的墙子河影响,采取方格网路网形式,且与原墙子河(今南京路)呈夹角关系,空间被墙子河一分为二[4]。

整个推广区除边界的马场道外,没有一条东西向贯通整个英租界区的道路。

而1925年版历史地图中,英租界区内的推广界规划路网发生了质的变化,取代方格路网的是密肋式长方形路网、放射形路网和不规则路网的组合(这个路网与现今完全一致)。

特别是租界区内新增了一条集交通和景观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道路(即今泰安道(海河至墙子河)和成都道(墙子河至西康路),不仅使整个英租界区得以贯通,也明确了五大道区域作为独立居住区的规划思想(见图3)。

图31913年和1925年历史地图中五大道地区道路结构变化对比英国本土内的《城市规划法》颁布后,原英租界工部局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对天津英租界区实施规划管理,如:《营造条例》、《推广租界分区条例》、《推广租界填土图》、《总水管图》等。

为指导和管理城市建设,法规条例中还附有详细规划图,对功能、路网、建筑密度、高度及间距等逐一规范。

如条例中规定:征用土地的业主必须交出不少于20%的地产用于修筑道路与公园,界内所有建筑物的外部造型必须是外国形式,动工之前必须要报送工部局进行审查批准等。

这些法规的实施使原英租界建设逐渐摆脱了随意性和无秩序性,开始了规划指导建设的发展模式。

[5]五大道作为当时的高档居住社区充分体现了规划设计的职能和作用。

不仅道路结构更加合理,水、电等市政设施完善,而且在功能用地规划上充分考虑了居住功能和生活特点。

除各类住宅用地之外,区域内或周边商业、音乐厅、教堂、博物馆、体育馆、学校、医院、公园绿地等一应俱全。

在布局上,既注意保持居住区的幽静、安宁,又满足了当时上流社会多样化生活的需要。

三、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五大道的街区空间形态非常特殊,其顺势而为的街道走向、长方形的道路网格体系不仅完全不同于天津市的其他地区,就是与英租界的方格网道路也有很大差别,并体现在道路结构、街坊形式、肌理、街道尺度和建筑体量等诸方面。

1.街区路网结构与空间格局五大道路网结构形成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地块东北角靠墙子河一带是五大道早期开发的片区,其路网结构和地块划分有明显的原英租界方格路网自然蔓延的痕迹,后期路网则体现出明确的规划思想(见表2)。

(1)顺应地形限制和地块出让需要。

由于英租界辖属区域和先后建成的马场道、成都道的区域限定,五大道形成了南北短,东西长的狭窄地形。

规划摈弃在建筑布局和地块出让不便弊病的方格路网,而顺势而为采取沿南北两条边界道路平行开辟四条东西向道路,五条南北向道路,形成均质且有特色的东西向长、南北向短并偏东一定角度的路网系统。

这种路网结构不仅道路密度适中、街坊地块适宜住宅布局建设、利于街区空间营造等,同时也巧妙有效地解决了外围、内部及纵横道路之间的职能分工问题。

即使在当今车流人流激增的情况下,五大道通过单向行驶的限制,仍能保证交通的顺畅。

(2)街坊形式利于建筑空间组织。

五大道长方形街区长宽比值k 一般为1.5 3,街区四个内角的角度β满足75ʎ≤β≤105ʎ。

这种街区不同于方形街区,产生两种不同的临界空间,街坊短边面向交通量大的道路布置,可使大多数住宅面朝较为安静、且朝向较好的街区长边。

对商业建筑而言,街区沿着短边的地块可以再进行划分,以从交通中获益[6]。

第14卷第2期夏青等: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风貌特色解析·153·2.街区尺度与空间特征进入五大道区域,宜人的街道尺度、宁静的街区环境以及舒适的街道与建筑空间层次关系给人印象深刻[7](见表2)。

(1)居住空间的幽闭性。

五大道原作为上层社会的居住区,独立宅邸多,里巷住宅少;居住者达官显贵多,一般职员少。

为了安全,这些建在英租界上的私人宅邸摈弃了西方开放式的布局形式,多采取中国传统的高墙深院以强调隐私,并由此形成五大道特有的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

(2)空间层次的丰富性。

沿街住宅很少直接贴道路红线建设,一般都有超过人高的封闭围墙和院落作过渡空间,住宅建筑根据院落规模退线深度不等,由此形成建筑、院落、院墙和街道之间的空间层次递进。

这种空间层次变化对街道景观、视觉效果和视线关系等都起到丰富的作用。

(3)街道空间的生活性。

由于长界面的街坊形式非常有利于住宅布置,无论独幢或是里弄住宅,建筑一般沿道路平行布局,出入口均面向街道,形成较为连续的街道界面,从而强化了街道的生活职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