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发展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_南京市与同类城市比较分析

城市化发展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_南京市与同类城市比较分析

城市化发展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南京市与同类城市比较分析王立鹤,钟甫宁,陈卫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本研究通过虚拟变量的设置和各城市化发展驱动因素的研究,建立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把南京市与同类城市城市化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形式,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南京市在城市化发展中的相对速度以及城市化发展中资源利用的效率。

并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驱动因素;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4)01-0126-05The Empirical Resesrch o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ization)))Tak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Nanjing and the Other EquivalentCities as An ExampleW ANG Li-he,ZHONG Fu-ning,CHEN Wei-hong(Nan j ing Agricultu ral Unive rsity,Economics&Tra de College,Nanjing210095,China)Abstract:The research establis hes a liner multi-factor model,on the consideration of dumb variables and driven factors, to compare the driven factors of urbanization between Nanjing and the other equivalent cities.On the base of empirical re-search,the paper,by comparison,focuses on the relative speed of the urbanization,and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in u tilizing the resource in Nanjing.The paper pu ts forward s ome policy sugges 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reached.Key words:urbanization;driving factors;comparison一、引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GDP从1978年的5800多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87000多亿元,但城市化进程却一直比较缓慢,步履维艰,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步伐[1]。

为改变城市化发展的滞后状态,我国把加快城市化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各城市也制订了相应的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战略。

南京市提出在/十五0期间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全面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201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的总体目标。

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对城市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有关南京城市化的研究多半关注某些重要影响因素的作用。

如吴海瑾(2002)从南京市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的研究,通过对具体发展数据的比较研究提出:南京市人口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基本呈现一种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南京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日益增多,但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第三产业的偏离率为5.7个点[2]。

程晓蔚(2001)等人对南京市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进行了研究,提出南京市宜选择协调的人口城市化发展模式,走城区、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同时着重研究了推进南京市人口城市化主要涉及的人口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制度创新[3]。

陈家宝(2002)从资金占用结构、投资结构、财政收入结构等角度对城乡/二元结构0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4]。

在城市化道路的比较研究中,现有的一些研究通常将南京市放入整个苏南地区,对/苏南模式0与/珠江模式0进行比较[5],或对/苏南0、/鲁北0进行比较[6]而且此类比较多强调以/小苏南0(苏州、无锡、常州)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0,很少涉及南京的具体情况。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目前,对南京市城市化进行的研究多局限在南京市自身特点,这类分析虽然能得出南京市城市化影响因素及各影响程度,但缺乏比较,无法回答各因素是否充分发收稿日期:2003-05-07基金项目:南京科技局资助、南京建委承办课题5南京城市化决策支持系统研究6(课题编号:20025016)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王立鹤(1977-),女,黑龙江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

126挥了其作用。

实际上,要真正认识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特点和潜力,必须将他与类似的、可比的地区进行对比。

对南京城市化的研究也不例外,也需要进行比较研究。

本研究拟对与南京市¹具有相似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等的同类城市城市化º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得出南京市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化进程中资源利用的效率;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为南京市制订城市化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范围与模型设计(一)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是对南京市与同类城市的城市化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因此,在城市的选择上必须具有可比性。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与其具备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地理区位等有明显的关系。

具体选择原则有:1)市区»人口规模:根据我国关于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¼,南京市市区人口289.52万人,属超大城市。

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2)经济发展水平:GDP总量和人均GDP是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南京市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在2000年分别达到1021亿元、18743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在同类城市选择中本研究选择了GDP总量和人均GDP在分别在950亿元、15000元以上的城市。

3)地理区位:一般认为,地理区位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就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言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呈明显的东、中、西部不平衡性。

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

本研究选择了南京所在的华东地区五个沿海省份的城市作为对比对象。

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衡量,本研究选出了7个供比较的同类城市,分别是: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

通过以上方法选出的7个同类城市与南京具有相似的外部条件和经济实力,可以在相同的平台上与南京进行比较。

(二)指标选择在指标选择中,本研究选取了如下一些直接影响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人均GDP、第二产业GDP 比重、第三产业GDP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住宅建设投资总额。

其中,第二、三产业GDP比重同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反映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指标,存在因果关系,即存在多重共线,因此模型选择了就业指标来反映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影响。

又由于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间的共线性关系,在回归中,选取了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进行回归。

即本研究选择的参与回归的指标有人均GDP、第二产业GDP比重、住宅建设投资总额。

(三)研究假说与模型设计1.研究假说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检验以下两个假说:假说一: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住宅建设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它们组成南京市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动力系统。

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直接推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精神面貌将会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们将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对消费品的质量、档次、品种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娱乐、休闲、教育、生活环境等生活质量的指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种需求只有在人口集聚度较高的城市才能得以满足。

因而促进大批人口向城市转移。

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会产生大量的就业需求,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了条件[7]。

本文用人均GDP这一指标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产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城市化过程中,农业比重逐渐下降。

非农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且首先是第二产业的上升,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第二产业成为¹南京市:是地区概念,包括市区及所辖县及县级市。

º本研究中所用城市化水平为按户籍计算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市区:包括城区和郊区,本研究中所用数据仅此一处为市区概念,其余均为地区(包括市区及所辖县及县级市)。

¼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分组:1)超大城市:200万人口以上;2)特大城市:100至200万人口;3)大城市:50至100万人口;4)中等城市:20至50万人口;5)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127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二产业主要体现了城市化/量0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体现了城市化/质0的方面[8]。

住宅建设是代表城市化发展所需的硬件设施的指标。

它为城市化进程中转移的劳动力提供了可能的居住空间。

是城市化发展中必要的条件。

假说一的检验主要通过模拟出城市化发展水平与以上几个动力系统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得。

假说二:南京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以上几个驱动因素的利用效率与其它几个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南京市城市化发展中各种资源利用的相对效率。

城市化发展中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是指各驱动因素在城市化发展中的贡献效率。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与其它城市这一效率比较,得出南京市城市化发展中资源的利用效率。

2.模型设计由于是对1990-2000年各经济因素对南京及7个同类城市城市化影响进行比较,本研究设了7个虚拟变量Di(i=1,2,3,,7)分别代表7个供比较的同类城市,并将虚拟变量加在回归方程的斜率上,以区分出各解释变量对南京及同类城市城市化发展速度影响的差异。

模型具体形式如下:Y=C+(A0+A1D1+A2D2,,A7D7)X1+(B0+ B1D1+B2D2+,,+B7D7)X2+(C0+C1D1+C2D2+ ,,+C7D7)X3+EY代表城市化水平X1代表人均GDPX2代表第二产业就业比重X3代表住宅建设投资总额D i(i=1,2,3,,7)为所设的7个虚拟变量,依次代表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

三、回归结果分析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R2=0.987649),结果表明,南京市及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受人均GDP水平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影响显著,但与住宅建设投资关系不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