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特征为口腔粘膜、鼻吻部、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糜烂,严重时蹄壳脱落,跛行、不能站立。
口蹄疫的发病率很高,传染快,流行面积大,对仔猪可引起大批死亡。
成畜死亡率不高。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和粘膜感染、人工输精等直接或间接传播。
另外,鸟类、鼠类、昆虫等也能机械性传播而发病。
病猪和待毒猪是最主要的直接传染源;病猪的粪、尿、乳、呼出的气、唾液、污染的精液、肉、毛、内脏等,以及污染的猪舍、饲料、水、饲养工具都可有病毒存活,成为间接传染源。
牛、羊、猪、驼可互相传染,但也有牛羊感染而猪不感染;也有猪感染而牛羊不感染的情况。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春秋季多发,多在秋季开始,冬季加剧,春节减缓。
发病方式有蔓延式和跳跃式两种,还有呈2~3年一次的周期性流行。
(二)临症潜伏期短,高热(40~410C),食欲、精神不振。
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发红、发热、敏感,后在病猪的口腔、齿龈、舌面、鼻镜、乳房也可见米粒大的水泡或融合呈大水泡和糜烂斑。
水泡内的液体初期呈淡黄色,以后变成粉红色。
水泡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表面渗出一层淡黄色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
如无感染,1周左右结痂痊愈;有感染的糜烂、溃疡,严重时蹄壳脱落,常卧地,跛行。
多取良性经过,大猪很少死亡。
初生仔猪常因急性心肌炎和急性胃肠炎而突然死亡。
病死率可达60~80%。
在临床上与猪水庖病(病源为猪水疱病病毒)、猪水疱(病源为猪水疱性疹病毒)、猪水疱性口炎(病源为猪水疱性口炎病毒)、猪痘(病源为猪痘病毒、痘苗病毒)难以区别。
(三)病理蹄部、口腔、鼻端、乳房等水泡、溃疡、烂斑。
咽喉、气管、支气管也有烂斑和溃疡,小肠、大肠出血性炎症。
仔猪心包膜弥漫性出血,心肌切面淡黄相间似虎纹,俗称“虎斑心”。
(四)防治预防:1. 平时注意加强检疫,严密监视疫情动态;2. 不从疫区进猪与其它易感动物的畜产品;病愈之后仍然带毒和排毒(尿排),一般可超过150天。
3.疫区与受威胁区域定期注射疫苗接种。
口蹄疫病毒共分七个血清型:A、C、O、南非一、二、三型(分别称为SAT1、SAT2、SAT3型)和亚洲Ι型。
每个型下面又分亚型,巳知有80个以上亚型。
我国的病毒型为A、C、O和亚洲Ι型。
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即各型之间不能相互免疫。
无论猪、牛、羊、驼都是这七个血清型。
是甚么型引起的必需用该型苗才能起免疫作用。
所以注前要诊断清楚病毒类型。
但己病的不能打。
注普通苗时如发生过敏反应,要急时注射肾上腺素1ml进行抢救。
最好注多肽苗。
4.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增强畜群的抵抗力。
5.发现疫情后应及时上报疫请;瞒报要遭罚款。
6.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措施;病群销毁死尸(因该病为病毒所致,故无特效疗法,加之传染快,故国家要求一律捕杀)。
猪场的猪舍、用具、运输工具彻底消毒;本病毒对酸非常敏感,当pH为5.0时,1秒中即可灭活90%,在PH5.5时则要1分钟才可杀灭90%,故可用醋精蒸气消毒空气。
对碱亦十分敏感。
畜舍常用2%氢氧化钠或2%氢氧化钾、4%碳酸钠、1~2%甲醛液、30%草木灰、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5%的次氯酸钠、5%氨水、0.1%的灭菌净溶液等均是良好的消毒剂,均可用来消毒。
病毒不怕干燥,在自然条件下,含病毒的组织与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可保持传染性在数周至数月之久。
粪便中的病毒,在温暖的季节,可以存活29~33天,在冻结条件下可以越冬,但高温和阳光直射对病毒有杀灭作用。
在直射阳光下,1小时能够杀死。
350C要2天。
在使用活力99生酵剂发酵糟渣喂猪、或用保健液喂猪的养殖户中,口蹄疫发生率非常少,甚至在周围有口蹄疫情的情况下也极少发生,这也是因为发酵饲料中含有大量乳酸所导致的对口蹄疫病毒的抑制现象。
新鲜牛奶中的病毒在37℃时可以存活12小时,以后随着发酵产酸而消灭,在酸奶中的病毒则迅速杀灭。
食盐对本病毒无杀灭作用,所以在腌肉中仍然存在病毒;在肉品中于10~12℃经24小时、或在4~8℃经24~48小时,由于肉品自然发酵产生乳酸使PH下降到5.3~5.7时,则可杀灭其中的口蹄疫病毒,这也是喂大量活力99发酵饲料无口蹄疫病毒病的原因之一;但骨髓和淋巴结不易产酸,故位于其内的病毒常不被杀灭,成为废弃物中很危险的传染来源。
其它如来苏几、酒精、石炭酸、乙醚都不行。
7.对疫区内健康猪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己病的不能接种)。
治疗:1.对发病猪要加强饲养与护理:主要是加强营养,煮点猪喜欢吃的如绿豆稀粥,麦麸稀粥米汤等食物,要注意保暖、铺软垫料,多饮水。
保持猪舍清洁、通风、干燥、暖和。
因大猪死亡率低,有可能好过来,但必需对其它未病猪打疫苗,否则后果严重。
妊娠母猪打苗时,可能引起流产,同时可出现其它过敏反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1ml),但也应打,否则更危险。
如泌乳母猪得了病,对乳猪可通过奶获得免疫,乳猪当时不能打苗,患病母猪更不能打,只要泌乳母猪活下来,乳猪不会有大问题,等断奶后再给断奶仔猪打苗,因活下来的母猪会继续从尿中排毒,传染仔猪。
2.对水疱破后的猪,对破溃面用0.1%高锰酸钾或2%硼酸、或2%明矾水洗净,再涂1%紫药水或5%碘甘油(5%碘酊和等量甘油制成)3.蹄部破溃的用0.1%高锰酸钾或2%硼酸、或3%煤酚皂溶液清洗干净,再涂1%紫药水或青霉素软膏。
除局部治疗外,可用强心剂和补剂如安那、如葡萄糖盐水等。
4.对病猪可注射口蹄疫病猪痊愈后4周的血清或全血,新生仔猪每头2~3ml,每日1次,连用2-3天,预防和治疗效果均很好。
5.大猪用黄连30g,黄柏30g,黄芩45g,蒲公英60g 地丁50g 板蓝根50g 大青叶100g,以上药为一剂,一天量。
用6碗水煎至3碗,分3次灌服。
小猪酌减。
6.注射口蹄康(防治动物口蹄疫):该药主要含鱼腥草注射液。
7.给仔猪肌注干扰素:从第一针开始,分别间隔1、2、3、4、5天最后第六针同时肌注疫苗。
有人试过多次, 效果不错。
或用排疫肽(免疫球蛋白,250斤体重/瓶)+特福(转移因子,500斤体重/瓶)。
第一天打一针,第三天再打一针。
8.为防止合并感染,可注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
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本身对口蹄疫病毒无任何作用,只起到防止再发生别的感染病。
抗菌素有阿普拉霉素、头孢噻呋、羟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甲磺酸培氟沙星等。
对症高烧的治疗药物有地塞米松、安乃近(猪肌内注射1~3g)等。
(五)猪口蹄疫疫苗:为了预防牲畜口蹄疫病的发生,长期以来,我国都在使用疫苗进行防疫注射.在1995年之前,使用的以普通五号苗为主,1995年之后逐步被高效苗、多肽苗所代替。
众所周知,普通型口蹄疫疫苗和高效苗,在注射后可以引起猪只发烧、休克,采食明显减少甚至废绝,持续时间达12~48h,若用于免疫怀孕母猪,还可导致母猪高达2%的流产,对猪只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据试验:1三组疫苗在注射后体温都有所升高,但程度不同,普通苗组明显升高,高效苗组次之,多肽苗组略有升高;据试验中观察到在食欲方面:多肽苗组猪只注苗后采食正常,普通苗组注射后24小时基本上不采食,高效苗组注后24h猪只采食减少约1/4,之后回复正常。
2.普通苗和高效苗在首免及二免后抗体水平上升得慢,而多肽苗组在首免后抗体水平已经升到较高水平,就这点来说值得在生产中应用。
3.从第1次注苗后30天时间里,多肽苗组日增重比普通苗组提高了12.96%,比高效苗组提高4.27%,差异显著(P<0.05);从第一次注苗后90d时间里.多肽苗组日增重比普通苗组提高了3.59%,比高效苗组提高0.02%。
当猪只天龄越小时注射不同疫苗时的应激反应对猪的生长影响较大,所以在小猪阶段疫苗应尽可能地选择用同一品种中副作用少而且效果好的疫苗,而多肽苗正符合了这些要求。
4多肽苗组(合成肽疫苗)、普通苗组、高效苗组的饲料利用率分别为2.56、2.67、2.76,多肽苗组比普通苗组及高效苗组分别提高了5.96%和4.12%,差异显著(P<0.05);而三组日均增重分别为777.1lg、748.78g、733.89g,多肽苗组比普通苗组及高效苗组分别提高了5.89%和3.78%。
整个试验期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多肽苗组比普通苗及高效苗组每一个头猪分别多增重3.89kg和2.55kg,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5. 多肽苗对猪只进行免疫,不但免疫效果好、免疫应激比高效苗和普通苗都少,而且在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方面比高效苗和普通苗好。
在本次试验结束后,试验场母猪以统一同时免疫的方式进行过多肽苗的免疫注射,没有发生过因免疫注射导致的母猪流产,而使用其它口蹄疫疫苗时会出现0.1%~1%的流产。
因此,口蹄疫作为我国强制免疫的疾病,从以上方面因素考虑,多肽苗值得在生产中选用。
(六)注射普通疫苗应注意1. 普通口蹄疫疫苗的特性:疫苗应为乳状液,允许有少量油相析出或乳状液柱分层,若遇此可轻轻振摇,使乳状液恢复均匀后使用。
若遇破乳或超过规定的分层(水相泌出按规程规定不能超过1/10)则不能使用。
疫苗应在2-8℃下避光保存,严防冻结。
2.口蹄疫疫苗的使用方法:口蹄疫苗宜耳后肌肉注射,2-4周龄猪应使用2.5厘米长的16号针头,4周龄以上猪使用4厘米长的18号针头。
3.口蹄疫疫苗的用量:猪使用“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时,其用量为体重50公斤以上猪只每头耳后肌肉注射3毫升,体重25-50公斤猪只每头肌肉注射2毫升,体重10-25公斤猪只每头肌肉注射1毫升。
另有BEI(二乙烯亚脂)灭活油佐剂苗,也可使用。
其它型,根据说明书使用。
4.使用疫苗时的注意事项:⑴严格按照疫苗要求的操作规程进行,对有病,瘦弱,临产(10-15天)或吃奶的,不足月龄的牲畜不予注射,待病畜康复,母猪产后或乳猪断奶后再按规程补注。
接种动物应处于休息、安静条件下并保持清洁干净。
非疫区的牲畜,于注射后28天方可运输。
⑵疫苗注射前要充分摇均,瓶口消毒后再启封。
启封后的疫苗最好当天用完,未用完的要用蜡封闭针孔贮存2~8℃处,可第二天用,第二天用不完的疫苗不可再用,以免发生失效或引起牲畜不良反应。
⑶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并用湿热方法高压灭菌或用洁净水加热煮沸消毒法消毒至少15分钟,不可使用化学方法消毒;接种时针头逐头更换,要一畜一个针头。
更不得一只注射器供两种疫苗混用。
⑷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低温并避免日光直射;注射部位剪毛后用70%-75%酒精棉或碘酊擦净消毒,再用挤干的酒精棉擦干消毒部位;疫苗必须注入肌肉内,不要过浅;切不可注入脂肪或皮下。
若注射剂量大,最好分点注射。
⑸注射疫苗后要注意观察畜体的变化,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牲畜可能出现减食,呕吐,轻度体温反应,这为正常现象,一般2~3天便可自愈;如出现呼吸困难,循环障碍,畜体僵直或休克,要立即注射肾上腺素解救。